龙月桐
作为一个农村中学的一线语文老师,我曾在班上做过调查:超过80﹪的学生在考试中阅读理解失分最多,大部分学生认为阅读量少是造成阅读能力低的原因之一。大家都知道,阅读量大,知识面就广,理解感悟能力也随着提高,阅读能力相应就高,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农村学生的阅读量很难赶超城镇学生,因此,要提高农村学生的阅读能力,尽量减小他们和城镇学生之间的差异,我们可以在课堂的阅读教学中多想办法。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我就此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强化朗读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培养阅读能力
新《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生阅读提出的第一个目标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贺州市的农村,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并不习惯用普通话,即使在学校里,学生之间也大多用方言交流,因此极少学生能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我们当然也不可能让学生一步到位实现目标,但可以分阶段、循序渐进地逐步提高:首先,让学生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达到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会欣喜地发现: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确实,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重要的方法,是学生走进课文的途径,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朗读是基础。我认为,让学生朗读文章有如下好处:1.学生在朗读文章的过程中,要扫清朗读障碍,就会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词,理解其意思,在这基础上才能流利的朗读。因此,让学生多朗读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学。2.学生朗读时,眼、口、耳、脑等各种感官都充分调动起来,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可以让学生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了解作者的情感、接受作品的熏陶。如教授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课时,课文中提到作者的四次流泪。第一次,(我)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第二次,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第三次,我的眼泪又来了。第四次,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文章虽然连写四次流泪,但文字并不重复雷同,所蕴含的感情也非常地真挚但却各有不同,我在课堂上着重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四次“流泪”的场景,让学生从读中理解,从读中品味四次流泪同中有变的情感,让学生从读中揣摩、思考、比较,然后准确把握文章丰富的意蕴,从而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进一步加深对语言丰富表现力的深切感受。因此,我认为要改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普遍较差的局面,可从朗读这一方面下点功夫,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受到熏陶,只要能一直坚持下去,肯定会有收效。
二、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解读课题,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题是文章表情达意的眼睛,教会学生理解题意,对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中心思想有很大帮助。如在学习《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文时,我是这样启发学生审题的:1.沙漠里有哪些奇怪现象?2.这些奇怪现象是怎样形成的?这样,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就能紧紧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就很快理解并掌握了。在教学中,通过反复训练学生辨析课题,抓住重点,使学生既掌握了文章的思路和中心,又学到了一种基本的读书方法,阅读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提高。此外,引导学生在读书时,抓住重点词、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一篇课文或一段话,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地、平平淡淡念一两遍就了事,而应布置预习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句子,这样就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如《明天不封阳台》一文,作者围绕究竟封不封阳台,诉说了一段心灵的历程,揭示了人与自然的正确关系,表达了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观念。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从读中去理解、感受。比如我先让学生读课文,找到作者对封阳台态度变化的句子:明天要封阳台。→明天还要封阳台吗?→明天先不封阳台。再探讨态度变化的原因:为了增加住房的使用面积,阻隔住城市的喧闹,决定封阳台;出于对鸽子的同情、忧虑,出于让鸽子有一个“安身立命的场所”的善良愿望,对封阳台的决定产生了怀疑;为了可爱的鸽子不受到惊扰,为了儿子能有一个新结识的“朋友”,为了与自然和谐相处,决定明天先不封阳台。又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口技》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抓住“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这样极其简单的道具与“百千”的声音进行对比,来说明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学生就能深刻体会到我国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
总之,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说,要通过精心的设计、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并通过深入浅出的方法,让学生感知、品味、积累并运用,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那么,引导学生解读课题,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三、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很多语文老师在阅读课上喜欢把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作为诱饵,让学生统一到教参的标准答案之中,教师的讲解完全代替了学生的自主活动,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一节课根本没多少时间去阅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阅读能力如何能得到提高呢?其实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并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在深入阅读时,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学生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才能积极的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只有学生主动、自由地个性化阅读,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从而使阅读能力得到提升。当然,学生在个性化阅读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错误的观点,这时教师要加以导正,以免学生形成错误的价值观。
四、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其实是一种习惯,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学会了如何阅读,怎样阅读,才能逐渐培养起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使学生意识到阅读重要性的同时,真正爱上阅读。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养成一些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要求学生读书时一定要“动笔”,做到“不动笔不读书”。具体来说,就是读书时要有圈点勾画,并在文章旁写出自己阅读感受,可以评价遣词造句的精妙,也可写出白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还可以谈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发的联想等。
总之,作为一名农村语文教师,我深感自己面临的任务是艰巨的,面对的挑战是无法避免的。农村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积累和逐渐提高的过程,只要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注重在课堂教学中交给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就一定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