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伟龙
【摘要】和谐是教育的追求,新课程改革形势下,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质就是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因人因材施教,注重课堂教学气氛的营造,注重对生命的尊重,倡导学生主动求知,创设开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构建和谐的科学课堂,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安全和自由,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作用,让学生成为主动的研究者,在交流中迸发思维的火花,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关键词】构建 和谐 科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1-0176-02
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创导课堂应关注“人”的发展,课堂必须坚持“生命优先”的原则,真正把学生看作活生生的人,创造出生机勃勃的课堂生态环境。但是,在科学教学的课堂中,时常有“不和谐”因素的身影,师生关系的不和谐,知识与技能的不和谐,评价方法与新课程理念的不和谐,学生个体发展差异的不和谐等等,影响了学生的全面、自主发展。关注这些“不和谐”,积极反思与应对,目的就是为了使我们的课堂更加“和谐”。
和谐的科学课堂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各种主要因素的良性互动,抓住课堂教学中人的因素(教师和学生)以及教学内容、教法、学法等因素,尽可能给予学生充分尝试活动、质疑探究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挖掘,个性得到张扬,学习兴趣得到提高,课业负担得以减轻,让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经过自身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喜悦,促使学生个体的发展达到其自身最佳程度或最佳状态。
如何构建和谐的科学课堂呢?我觉得和谐的科学课堂应让学生拥有五个“心”。
一、安心——让学生感受到科学课堂的安全和自由
罗杰斯曾说: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秀的表现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只有在“心理安全”的状态下才得以顺利发展。
1. 尊重学生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学生只有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个性才能解放,思维才会开放。个性解放了,学生才敢质疑,思维开放了,学生才能质疑。所以,只有积极创设和谐而平等的师生关系,给学生提供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学生才会主动的去探索新知。
2. 善待错误
“吃一堑,长一智”,人就是在爬摸滚打中逐漸长大,关键是看教师如何对待学生的错误,让学生的错误变成有效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善待学生“错误”。学生无意犯错,如在实验中由于疏忽造成仪器的损坏或实验的失败,教师应该及时引导学生去寻找失败的原因,让失败成为学生有效的学习的资源。学生故意产生错误,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其内在的思维价值,更多一份耐心和宽容。重视、理解学生的错误,充分运用教育机智,巧妙地把学生的错误变“废”为“宝”,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源,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3. 来点幽默
幽默是课堂和谐的调味剂。教学语言幽默风趣、比喻恰当,对做一名好的科学教师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轻松幽默的形式呈现抽象的学科知识,学生不知不觉进入学习,不仅易懂,而且乐学。教师在教学中因时、因地、因人适时地对教材进行再加工,使教学过程更生动、活泼和有效。有时面对学生的差错,也不必声色俱厉,幽默地纠错,更能让学生印象深刻。
4. 多点等待
新课程下的科学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课堂。课堂上教师需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充分进行观察、操作、思考,更需要时间让他们理解、感悟,这个过程学生难免会走弯路,会有错误。当学生由于思维、认知、感受等方面的差异而出现预设与生成的矛盾时,教师应正确把握“等待”时机。
教师刚提完问题时的等待。在一个问题提出后,教师要综合观察课堂中学生的思维状态,并对此作出判断——是有意继续“等待”,还是给予适当 “提示”,从而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引导与分析。
学生正在回答问题时的等待。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习惯,喜欢在学生发言的时候,重复和打断学生的发言,被人打断至少会让学生觉得不被尊重,还会让学生的思路不连贯。
学生刚回答完问题时的等待。课堂上,一个学生回答出现问题时候,老师不是直接表态,而是如何引导全体学生针对这个问题研究探讨,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来探讨交流问题,不妨设计一个分组讨论,给学生一点时间和空间,这样解决问题比不停的追问要好得多。
实验即将结束时的等待。我们在科学课堂上,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开始实验前,学生已经迫不及待了;教师宣布实验结束,学生余意未尽,还想继续。这个时候,教师总是很难让学生停下来,不得不采取给予各种表扬来激励他们赶快坐好,而实际上,这种处理总是不尽如人意,还不如再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让他们好好总结再汇报。
所以,在课堂中使用“等待”是一种提高课堂教学的策略,也是一种比较高深的课堂艺术,值得教师好好去实践、体验、总结和提升。
二、开心——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学习的乐趣和作用
1. 创设情境,让学生“玩”起来
有位学者曾经作过这样一个精辟的比喻。他说,无论如何你也难以咽下食盐,但是当把食盐放入汤中,你就能在享用汤的同时,把食盐全部吸收了。其实,情境与知识的关系,就如同汤与食盐的关系。通过创设教学情境,驱动学生的好奇心,设计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在“玩”中“学”,在“玩”中进行科学研究。
2. 创设氛围,让课堂“动”起来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热传递实验中》选取了生活中常用的易拉罐作为实验材料,将其剪成各种不同的形状后在其表面上涂上蜡烛,借助蜡烛的融化来清楚地观察热在物体中的传递。由于易拉罐传递热的速度快,实验现象非常明显,学生很容易就得出了科学的结论。易拉罐、蜡烛在生活中随处都可见,学生在课下继续研究,也变得非常容易。
3.创设动手操作条件,让课堂“活”起来
从“趣”字入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在“植物王国”学习结束后,我主动向学生展示了自己制作的各种叶脉书签,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在我的带动下,学生们应用课上学到的叶脉书签的制作原理和制作方法,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自己动手制作了精美的叶脉书签。
4.巧妙设计,让课堂与课后之水循环起来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课尾,教师应根据内容提出有启发性的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对下一节课进行预习,并把巧设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使课堂教学成为“生疑-质疑-释疑-激疑”的环环相扣的过程。
三、探究心——让学生成为主动的研究者
美国哈佛大学兰本达教授曾提出过“探究——研讨”式的科学课教学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过“六大解放”,《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更是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对于一堂和谐的科学课堂而言,探究,应该是作为一个关键形式而存在的。
1.揭题巧妙,激发探究
学生的探究活动是学生自主活动的过程,教师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学生活动的有效与否,学生本身在活动过程中的状态十分重要。在学习《金鱼》时,让学生观察:金鱼的身体表面长有什么?金鱼怎样运动,怎样捕食?鱼鳃一开一合是在干什么?金鱼不断地喝水,为什么不会胀破肚子?巧妙揭题,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们的探究欲。
2.材料得当,促进探究
学生探究活动离不开材料的支撑,如果材料选择不当,呈现时机不当等将会影响学生们的探究活动,因此,活动材料需要精心选择,并且是有结构的组合。在《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这堂课中,如生马铃薯与熟马铃薯的材料选择,能促进学生更好地观察比较生的食物与熟的食物,而鸡肉的材料选择,能使学生更好地研究食物从生到熟的变化过程。这些材料的合理选择,也为后面学生的探究活动作了一个良好的铺垫。
3.记录合理,引导探究
学生的小组探究活动是学生的一个设计、操作、观察、发现、归纳的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各种活动现象的记录、积累对学生活动的有效性十分重要。在《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重探究活动的记录,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不断深入,使探究活动更加有效、有价值。
4.动静观察,深入探究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的探究活动主要分成两大版块:一是静态观察比较生的食物与熟的食物;二是动态研究食物从生到熟的变化过程。两个观察活动有机联系,整堂课的探究活动指向清晰,探究层次不断深入,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合作心——让学生在交流中迸发思维的火花
合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在交往互动的过程中,使学生多思维,多实践,多表达,能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1.明确分工,关心弱势
《标准》中指出:我们要尊重儿童在科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情感态度、知识能力等方面的特点,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实现个性化发展。我们的科学小组的合作学习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优势互补”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优化组合。教师可以指定职责的周期转换,但在具体每一次活动上,或请组长分配任务,或者自己指定,尽量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
2.适时合作,时间保证
教学时,教师要注意避免盲目合作,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合作前,教师也应该有明确的合作指导,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如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同时要保证给学生充分的合作学习时间,否则容易造成走马观花的现象,而且带给学生一种敷衍了事的感觉。
3.建立常规,培养习惯
《科學课程标准》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的教学目标提出: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善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所以,要将这样的目标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细节,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与交流。教师要训练学生认真听组内成员的发言,明确别人发言的要点和观点,再结合自己的意见进行反思,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形成共识的能力。
4.奖惩结合,完善评价
科学教师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教学后,要在课后对小组合作情况进行及时的总结归纳,以激励为主,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如此才能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五、自信心——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曾经读了这样一个故事,在美国的课堂上,一个学生得出“4+5=8”的结论,老师用了三句话加以评价:“很好!”、“很接近!”、“谁还有不同意见?”。第一个评价是对学生敢于发表意见的赞赏,第二个评价是对学生积极思考的肯定,第三个评价则揭示了回答不正确的信息。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教师要注意评价角度的多元化,不仅要评价思维成果,还要评价思维过程、思维方法,既有评判性评价,又有激励性、鼓动性评价。在评价时,还要注意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评价,让学生满怀信心、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用习活动中去,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跑道上不断前进。
1.关注不同的学生
由于生活背景、教育背景的不同,每个学生都已经形成了与众不同的个性,所以对自己所教的每一个学生,我都尽量对他们的性格、气质、意志、兴趣等个性加以了解,然后再根据其个性特点,尽量提供不同领域的特长生施展才华的机会:比如爱做实验的给他们提供器材,课堂演示实验让学生做,组织实验展览等;爱思考的提供相应训练逻辑思维问题,经常给机会上讲台分析范例;喜欢研究的学生,组建探究小组,指导研究方法,指导怎样撰写研究性学习报告等。
2.创设成功的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过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成功情境”,让每位学生在顺境中体验欢乐,在逆境探索中体验成功,那么学习就会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重要感情经历,使学生拥有主动参与的丰富的情感体验。
3.采用激励性评价
教师应尽可能创造机会表扬每位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了解学生的点滴进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激发学生的荣誉感。
综上所述,构建和谐科学课堂是教学改革的目的。科学教学要立足于和谐课堂构建,一堂和谐生动的课堂,无论对于学生还是老师都是一种享受,使学生在平等、愉快、民主、积极的气氛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主动发展。构建和谐的化学课堂,要以学生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使和谐课堂与和谐教育这一新的理念逐渐积淀并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集体的智慧去反思、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去超越,从而使和谐课堂成为教师教育教学一个全新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