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婷婷
摘要:目前关于亲子阅读价值的研究几乎没有将儿童经验纳入考虑范围,从而忽视了这种价值观所具有的功利化危险。个体在婴幼儿时期呈现出来的内在想法或需要与外在表达之间的一致性为我们从儿童角度出发考虑亲子阅读的价值提供了事实基础。站在儿童立场上,亲子阅读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游戏,其价值就在于每一次具体的阅读活动过程本身,即亲子阅读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将外在的目的加诸其上。
关键词:亲子阅读;功利化;利益人;儿童视野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11-0058-04
亲子阅读,在严格的意义上,仅指家长与孩子一道阅读由物质材料所承载的有意义的符号和图片的活动。更简单也更普遍的说法是,亲子阅读是由父母陪伴学龄前儿童一同阅读书籍(包括图画与文字)的一种活动。这种说法简练但很不准确,一是陪伴的含义太过模糊,二是任何尚未达到独立阅读水平的儿童都有必要由父母陪伴阅读。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新西兰教育学者郝大维等对亲子阅读活动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完善,并将之扩展为一般的共享阅读或分享阅读教学法(shared-book reading),从而推广到家庭以外的组织特别是学校班级中去。[1]共享阅读的价值日益受到瞩目,英、美诸发达国家逐渐成立各种旨在推进儿童阅读能力的机构[2],心理学家则从婴幼儿的心理成长特点角度论证了早期阅读的种种好处。在早期教育领域,研究者以心理学成果为依据,提倡广泛推行早期阅读活动特别是亲子阅读。
亲子阅读的价值大体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在婴幼儿时期进行阅读活动,可以让儿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兴趣和一定的阅读能力,从而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3]二是通过共同的阅读过程,父母与儿童增强沟通,使儿童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怀和爱,有利于儿童人格的健全成长。[4]这一点在脚步匆匆的现代生活中尤其重要,因为许多孩子的心理疾病和越轨行为往往源于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心。这些价值成为促进亲子阅读的重要动机。但是,本文将从儿童的立场论证,上述价值观蕴含着将亲子阅读功利化的危险,而功利性则是毁灭亲子阅读中的亲子之爱的祸种。随后,本文将提出一种更加积极、明智的亲子阅读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以儿童自身经验为基础,本身既是目的也是手段,这种合一的性质可以消除手段——目的结构所带来的功利性。
一、“利益人”假设
经济学中关于人性的经典假设是“理性人”,即人总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采取理性的行动。在人类有限性的条件下,“理性的行动”在本质上就缺乏完全实现的可能性,大多数人自以为理性的行动通常不够理性或者非常不理性,所以人的行动在大多数时候不能充分满足自己的期望。但是,“人总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行动”则实在切合普通的人类经验,只要我们把“利益”的定义从物质范畴中解放出来。作为中性词的利益,既包括物质性的东西,也包括精神性的和情感性的东西。就此而言,所有利他行动也能够归属到自利行动的范畴中来,但是,自利在本质上不同于自私,后者总是意味着通过不正当的行为损害他人的利益。相反,一个为了自身精神满足的人,往往会作出利他的行动,就精神满足也是一种利益类型而言,利他行动的根本动机是自利,但绝不是自私。这种泛化的“利益人”即构成本文论述的人性基础。
在动物水平上,对“利益人”假设的直白解释是“趋利避害”,即动物依照先天本能的驱使趋向于己有益的东西、逃避对己有害的东西。对于有理智的人类来讲,“利”与“害”的范围已经发生极大的变化,不同的利与不同的害也被组织在一个有序的价值秩序系统内,虽然每个人的价值秩序并不相同。这种价值秩序非常松散,有时会碰到两害难以相权的情况。也正因如此,“利益”概念必须加以扩大,不能够局限在动物水平上的种种生存价值之中,否则我们无法解释那类为了无形的信仰而牺牲唯一的生存根基——肉体的人类行为。对于人类而言,本能需要并不是激发行动的唯一内在动力,反倒是含糊而广泛的心理需要在大多数时间支配着人类的日常行为。
利益或价值与目的密切相关。杜威曾说:“在一定的时期或一定的时代,在有意识的规划中,往往只强调实际上最缺乏的东西。”[5]人类进行某种行动的目的通常是为了满足匮乏的需要,所以一个时代、一个社会最缺乏的东西同时也就是它最乐意去追求的东西,即目的。有意识的人类行动预先就确定了一个目的,即预期通过一个或一组行动达到某个设想的结果。在“预期的结果”概念中,利益是其根本构成要素。一个结果之所以被行动者所预期,且作为展开行动的指导和终点,首先就在于这个想象中的结果被行动者认定为能够给他/她带来所欲的好处或价值。这些好处可能是精神性的,也可能是物质性的;也许是利己的,也许是利他的。简言之,作为目的的东西关键在于能够满足行动者的某种需要。
二、亲子阅读功利化批判
提倡早期阅读(包括亲子阅读)的研究者为其必要性给出了几种理由:第一,阅读的重要性。在知识经济时代或信息时代,获取广泛的知识与信息成为生存的基本条件。而阅读由各种符号特别是文字、数字组成的书面材料是其中的主要途径,所以阅读对于生存、对于成功是一个极为基础的条件。第二,早期阅读的重要性。依据心理学家的观点,婴幼儿时期是语言形成的关键时期,口语自婴儿出生后就开始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一般到了3岁左右就能够说出意义连贯的句子。但是,人类的学习主要依靠文字材料,这就要求儿童能够掌握书面语。书面语的学习与口语的学习具有不同的机制,需要依靠成人的大量教导,而口语学习则是在日常、熟悉的互动情境中自然习得的。早期阅读能够弥补书面语学习的艰难,通过在幼儿时期与书本打交道的经验,养成阅读的习惯,熟悉阅读的基本动作,甚至形成阅读兴趣,这些能够为正式的学校学习构筑坚实的基础。第三,对于亲子阅读而言,父母与孩子通过共同阅读发生的互动,有益于儿童情感、人格等心理因素的正常发展。
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亲子阅读在根本上是由父母发动的活动,因为在儿童的眼中,所有的人类图画、符号等都是一些图形,这些图形并不具有特别的意义[6]。特别是文字等符号,对于儿童来讲,这些图形的外表并没有多少吸引力。也因此,图画和符号的世界需要成人的指导和解释。根据“利益人”假设,成人之所以与儿童一道进行阅读,除了儿童还未掌握自主阅读能力的原因外,主要在于成人通过这种活动达到期望中的目的。儿童对于成人的期待一无所知,准确地说,儿童对父母所加之于其上的各种期待的意义一无所知。换言之,亲子阅读的价值或目的只是外在的东西,不是从儿童自己的经验中生发出来的结果。事实上,在中国教育领域,“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已经彻底沦为一个徒有其表的口号,因为孩子本身的经验和期望没有囊括在考虑范围,也许如下说法更准确:孩子的经验和想法在进入成人的思考范围之前就已经被当作无价值的材料自动排除在外。所以,尽管我们“知道”孩子们的内心想法,但仅仅是“知道”而已,并没有给予应有的理解,更没有给予有意义的理解。
也就是说,心理学所提供的关于儿童身心发展的科学发现,尽管为我们进行亲子阅读以及各种早期开发活动提供了可行性的论证,但毫无疑问,这些依据并不能为行动提供正当性。在英、美诸发达国家,早期阅读被当作一项类似于国家战略工程的东西,已然将儿童作为统治资源而加以利用。在单个父母的立场上,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与习惯(还有心理健康)是为了将来能够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进而取得稀少的高等学历,最后则是更有利于生存。这样的目的观和价值观在本性上是功利化的,即纯粹物质性的。而且,功利化还表现为儿童本身的经验没有考虑在内,所以最终的目的距离儿童的年龄与理解范围太过遥远,儿童几乎不能理解这些目的所具有的意义。
三、儿童视野中的亲子阅读的价值
我们主张从儿童的立场考察亲子阅读活动的价值。这一主张建立在据有儿童立场的可能性上,即我们首先须说明成人能否理解儿童的经验。儿童处在一个逐步社会化的过程中,在达到一定的程度后,社会取消个体的儿童身份,代之以少年、青年以至成年的身份。在过程的开始阶段,即婴儿期,个体完全依据先天本能行事,需求不满则哭,需求满足则喜,遵循自然的趋利避害法则。儿童的内在想法表露于外,聪明的母亲会根据孩子的每一个动作了解他(她)想要什么(当然,这种理解需要大量的试错经验)。就此来看,婴儿的想法或需要与其外在表现具有一致性,正是由此,他(她)的需要才可能得到满足。我们常说,孩子是最纯真的,在某种意义上就来源于这种内在所想与外在所现的一致性。随着社会化的发展,这种一致性会逐渐削弱,直到开始说谎。
我们并不需要细究内外一致性的具体原因与机制,因为这种一致性本身就表明,儿童的内在需要与想法能够为他人所理解,也能够为成人所理解,尽管这种理解有时很不全面,也可能发生错误。在这种理解的意义上,“儿童视野”才是能够成立的。毫无疑问,我们只能做出成人的观察与思考,而不可能真的像一个儿童那样去思考,那只是自欺欺人而已。
在儿童的世界中,有两类活动是主要的,即:1.生存活动,我们常用吃、喝、拉、撒、睡予以概括。2.游戏。我们常称之为玩,从成人面对婴儿做出一个鬼脸,到儿童与伙伴们满街乱跑,这些都能够归入游戏范畴。维特根斯坦说过,游戏并没有一个确定不移的本质规定,而是在各个游戏之间存在某种相似性,这些相互之间的相似性才串起了一个游戏家族。所以,我们把亲子阅读归入儿童游戏的范畴。“幼儿的阅读过程就像是一个与家长、教师共同游戏的过程。”[7]这就意味着,亲子阅读只是众多儿童游戏中的一种,这种游戏的独特性在于儿童与父母一道进入一个由图画与符号构成的虚拟世界。
对于儿童而言,游戏仅仅是游戏,它的意义并不增加也不减少。在一个儿童独自玩变形金刚玩具的活动中,这个活动对于他并没有额外的目的,他仅仅是在玩变形金刚,而并不意识到通过这个过程可以辨识各种形状、锻炼手指动作、练习自由联想的能力或者其他什么。而在看完一个动画片之后,倘若父母问他动画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有几只动物、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等,他要么努力回忆画面以做出回答,要么拒绝回答。因为他根本没有带着这样的目的去看动画片,如果他能够回答出这些问题,也并不意味着达到了某种预先的目的,而只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副产品。所以,儿童进行游戏并没有目的,或者说目的就在于游戏本身。游戏本身既是目的,也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或过程。前文所述亲子阅读所具有的种种价值根本不属于游戏本身,如果有,也只是这个过程的副产品或派生之物。亲子阅读的根本价值或目的,对于儿童来说,只是具体的亲子阅读活动本身,并不更多也不减少。
进一步而言,游戏的价值在于给儿童带来快乐。儿童是纯真的,更像是动物,趋利避害是其行事法则。游戏之所以能够被称之为游戏,在儿童的经验中,是因为能够给他带来快乐的或舒适的感觉。换言之,凡能够给儿童带来快乐感受的非生存活动几乎都能够称之为游戏。所以,沿着楼梯一遍又一遍地爬上爬下,对于某些孩子来讲也是一种游戏,这种活动给他们带来快乐。亲子阅读借助特殊的道具——图画和符号,这些东西构成一个广阔无边的独特世界,不仅进入这个世界能够给孩子带来快乐,而且父母发出的一连串的声响和表现出来的各种动作与表情也能够逗乐孩子。亲子之间的互动本身构成亲子阅读过程的重要部分,而这种互动的形成与图画和符号表征的意义世界紧密相连,互动与意义世界构成亲子阅读的两个基本要素,缺一不可。
总之,借助于符号意义世界的亲子互动本身是亲子阅读的根本价值所在,阅读习惯的养成、健全人格的养成等则是活动的派生之物。在这种互动中,儿童感到身心舒适,体验到一种良好的感觉,这就是亲子阅读的根本价值与目的。当我们抱着这样的价值观看待亲子阅读的时候,才可能消除掉功利化的威胁,因为手段与目的的合一性质在逻辑上拒绝了手段与目的的分离。每一次现实的亲子阅读活动本身是最重要的价值,只有过程才给予儿童以快乐,而不是过程之外的其他目的。这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外在目的,而是强调,在逻辑上与实践中,活动本身应当成为其他期待的基础,而不是相反。否则,一旦成人看不到期待中的结果,这种活动也就被终止;或者儿童对于这种活动感到厌恶,而成人却为了遥远的目的仍然将之强加在儿童身上。这两种情形只会达到反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伍新春,郭卉菁.国外分享阅读的理论与实践[J].教育导刊,2004(1).
[2]伍新春等.中国儿童早期阅读现状与对策研究报告[DB/OL].http://www.fff-cn.com/nlyjbg/nlyjbg8-15.htm.2014/07/31.
[3][4][6]胡珊.国外亲子阅读研究发展及其新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8:3.3.4.
[5][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18.
[7]伍新春.早期阅读应从“分享”开始[J].早期教育,2004(7).
责任编辑: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