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华
摘要:设计应用课是小学生创造性学习的重要阵地,单纯教给学生“做”的方法,达不到创造的目的,还要注重引导学生“想”的过程,给他们“想”的方法和空间,鼓励创新,发现设计亮点。“制造悬念”想,“直观感受”看,“巧用材料”做,“设置活动”亮等相关教学活动可引导学生在通俗化的设计应用教学活动中,学会创造性地运用设计语言,体验到设计和制作的乐趣。
关键词:美术;设计;应用;通俗化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11-0070-03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设计·应用”领域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与交流信息,改善环境与生活,逐步形成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1]实践证明,对这一领域的学习,学生是很感兴趣的。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我们不可能对小学生进行成人化的设计教学,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妨转换下学习方式,让学生用“想想做做”这种通俗化的方法来轻松理解“设计·应用”这一学习领域的难点。在教学中除了要教给学生“做”的方法,更要注重引导学生“想”的过程,给他们“想”的时间和空间,时刻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发现设计的亮点。这亮点也许只是一个小小的改变,一次逆向的思考,或者是一次异想天开,但许多优秀的设计正是源于此。对此,笔者在设计应用课中进行了以下的探索研究。
一、制造悬念,想出来
美国教育家罗杰斯说:“教师必须是促进学生自觉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传统只重视教的教师。”[2]
见过这样一个案例:四年级《贺卡》一课教学,课的一开始,教师没有急于给学生们讲贺卡如何设计、制作,而是先请学生们拿出作业纸,在自己的空白作业纸上写上自己的名字交上去,学生们带着疑问写上自己的名字交了上去,到再次将学生的作业纸分发下去的时候,学生们发现不对,发给自己的作业纸已不再是写有自己名字的那张时,笔者才告诉学生们:今天我们每个人都要为自己所拿到的那个名字的同学来设计一张贺卡,这时学生们个个来了兴致,都想问老师贺卡如何设计,该怎么办呢?怎样设计才会好看呢?此时笔者才开始给学生讲解贺卡设计的要领:一定要体现自己的设计创意,还要针对收贺卡同学的喜好来设计。学生们似乎都充满责任感,都希望自己送出去的贺卡是最漂亮的,每个同学都非常认真,非常自觉地努力去完成作业。
我们应该做一个积极善意的旁观者,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在其身旁轻轻点拨让学生茅塞顿开,或真诚鼓励使学生充满信心。教师的旁观是以积极投入为前提,让学生感到教师的存在和对他的认同,给学生安全的感受。这样的美术课,以快乐新奇作为开始,学生更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悬念的设置,让学生主动去想,去思考,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直观感受,看出来
生活是“设计应用”课的养料,美术课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树立崇高的理想,培养参与艺术活动的情感。让学生的设计灵感从生活中吸取更多的养料,其目的恰恰在于使儿童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使他们经过设计应用的学习由衷地体会到生活真美,艺术真美。执教二年级《机器人伙伴》一课时,笔者创设了“摸百宝箱”的游戏,引导学生先摸一摸,再看一看,仔细观察物体的形状,诱导学生自觉进入学习的角色。笔者出示大大的百宝箱,邀请学生上来摸一摸,说出初步感受(方的,圆的,块状的,冰冷的……),再分组一个一个拿出来瞧一瞧(变形金刚,汽车侠……),一起观察研究。直观的感受让学生更积极投入学习,明白了今天的主题——研究机器人。孩子们生活中常见到这些,一下子觉得熟悉又兴奋,畏惧心降低了。课的开始就给学生提供了初步感知艺术美、作品情的机会,更能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我设计的船》一课,笔者用半分钟的时间将一个纸杯剪成一条小船,然后引导学生分析:A.纸杯是怎样变成小船的?B.同样的纸杯,你能变出其他的船型吗?几个纸杯叠加又能变出怎样的船呢?学生通过自主讨论、尝试,将一个个相同的纸杯变出了许多种有趣的船。当他们把自己设计的船摆放在一起时,惊奇地发现:有的船长,有的船圆,有的船是几个形状相加的,这些船千姿百态。船舱也不尽相同:有的卷了几圈,看似像帆;有的折了几下,看似像桨;有的刻了几刀,看似镂空;还有的竟剪出了一些动物作船头,颇为可爱。学生在自主尝试中感悟到了纸杯变小船的技能技巧,体验到了创作的喜悦与乐趣,接着深入运用其他材料来创作船也就得心应手了。
传统的美术课教学是教师教一步,学生跟着学一步的单调模式,这种模式约束了学生的创造性、主体性的发挥。新的美术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艺术,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更要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三、巧用材料,做出来
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说:“应该让儿童有充分的艺术材料,他才能发现自己的表现方法。”新美术教材常常为同一教学内容提供不同风格、不同表现方法、不同难易度的作业与图例,这不但给每位学生多方面的借鉴与思考,同时无形中也鼓励和引导学生去进行多方面的探索与尝试。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预习与课前准备,引导他们按自己的兴趣特点随意携带工具材料,或教师为他们提供相应丰富的工具材料,这样让爱好不同、趣味各异的儿童首先有了艺术选择的自由,以利于充分发挥其创造力。《我设计的未来建筑》这一课的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们从身边寻找大量的废旧材料:各种纸盒、火柴或牙签、瓶子等,这些琳琅满目、随手可得的废旧材料会为学生的个性创造提供广阔的空间。
教学过程中,教师所持的必须是“一种寻求优点并加以赞赏的态度”,与学生一起讨论、想象、设计、制作,有时甚至角色换位,引导学生主动介入到当前知识的探究活动中,使其思维流畅、想象丰富、创造奇特。如学生在制作动物面具时,六人一组围桌而坐,他们利用各自带来的材料互相讨论、大胆设计、精心制作。有人用西瓜皮、树叶做笑脸;有人用纸箱制作5种不同的面具表情;有人用金属、羽毛、毛皮设计人物的五官变化……这一个个新颖独特的面具无不折射出学生艺术的灵性、创造的个性。他们笑着做、做着笑,沉浸在其中,享受着创造的成功与喜悦。
四、设置活动,亮出来
游戏能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兴趣,而创设良好的活动氛围,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联想活跃,思维敏捷,表达欲增强,积极的游戏活动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在三年级《动物面具》一课结尾,笔者让学生戴上自己亲手制作的漂亮面具,参与一些综合性的游戏活动,结合语文、音乐、英语等学科内容灵活地进行创造,大胆发挥想象,发表自己的感受。学生上台展示作品的时候,会表现出多种方式,有的学生做一做动物的动作,有的学生唱一首关于这种动物的歌曲,还有的学生用简单的英语介绍这种动物。教师要善于寻找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连接点,设计出丰富多彩的综合活动内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及创造。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动物面具的制作方法,其他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图片、多媒体等辅助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美术课上得到美的体验和熏陶,从而创造美。教学过程的安排是多样的,比如,笔者在平行班上《动物面具》时,这样尝试导入新课:今天,老师想请同学们参加一个化妆会,但有个要求是,每位同学必须戴上自己亲手制作的动物面具。想参加吗?那就来做一做“动物面具”吧!课一开始就揭题,迅速导入新课的学习。教师在课桌里藏了不同的面具,找一找,戴一戴。学生戴上动物面具,大家几乎都不认识了,想象着自己是只笨笨熊,大灰狼或顽皮的小猴子。漂亮的实物展示更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迫不及待地想自己也拥有漂亮的动物面具,学生参与导入,更能活跃气氛。
接下来,教师不急于让学生动手,先讨论设计动物头形,介绍制作方法。这一环节利用范作举例各种材料制作的面具作品,拓宽学生思维。教师让学生交流所带的材料,允许同学间互换材料,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材料进行创作。课堂最后可以设置面具游戏,如:面具舞会,主题为“动物大联欢”跳、唱、说等,也可以根据动物的动作进行编排。整课都以活动贯穿,学生兴趣浓厚,参与的积极性高涨。设计应用课中可设置一些活动,让学生把作品亮出来,同时也把自己亮出来。
小学“设计应用”课注重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美术设计应用的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我们应有序地引领学生走向教材,不断给予学生崭新的内容,让学生有新的发现。笔者深信,学生在通俗化设计应用领域中的自我感受、自我领悟、自我创新、自我评价,定能激活慧眼、炼就巧手、张扬个性。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0.
[2][美]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的现代启示[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2(1).
责任编辑: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