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与策略: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师调节的价值回归

2014-04-29 23:07胡宇
江苏教育研究 2014年31期
关键词:智慧小学语文策略

胡宇

摘要:语文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多维对话的过程,其间的教学细节都有不确定性。这就需要教师调节来科学应对,并使之成为教学的宝贵资源。随意型、认识模糊型、作秀型、自我中心型都是导致课堂低效的原因。课前充分预设、课中找准师生互动的切入点、平时注重实践是形成智慧调节的前提;围绕学习目标、树立课程意识、关注学生学情是有效的教师调节的策略。智慧与策略相得益彰,才能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才能营造富有动态生成性的魅力课堂。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调节;智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11-0076-04

现代的课堂是多维对话的动态过程,面临挑战的是复杂的学情,其间很多的不确定性离不开教师调节。“教师调节”一词初次出现于鲍里奇著作《有效教学方法》,是指在学生自主探究时,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情态、学习的反馈信息以及课中的意外事件,具有敏锐的决策力,并能在瞬间作出科学、及时的现场反馈的教学行为。[1]相对于“调控”来说,“调节”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弱化了教师课堂中的话语权。教师调节得当,就能营造出互动对话的和谐氛围,实现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纠正,并在自己设置的思维活动中促进思维触角的生长,最终增强课堂效益。

然而,有很多课堂在教师调节的处理上有失偏颇,我们有必要静下心来对教师调节作一个理性的思考。

一、现象:当前“教师调节”的尴尬处境

现象点击一:随意型,教师调节缺乏整合与深度。一位教师执教《九寨沟》。本来是一篇优美的文章,结果被琐碎的问题肢解得索然无味:(出示课件)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九寨沟是个什么样的地方?那儿美不美?课题写在黑板上,谁不知道课件展示的是“九寨沟”。接着问的问题都很浅显,随意性大,诸如“美不美、好不好、是不是”这类二选一的问题太随意,既没有理解能力的提升,又没有语言的积累。还有些问题,只要认真读书,都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这种“浅阅读”没能让学生在文本中“走上一个来回”,这种复制性的语言实践,根本无法走进作者的心中,走进文本,久而久之势必会弱化学生的阅读能力。

现象点击二:认识模糊型,教师调节缺乏信度。新课程倡导创新解读、多元解读,这是对文本价值的回归。但是,我们时常会看到有些所谓的多元解读模糊不清、定位不准,有悖于文本正确的价值取向,但教师依然是你对他对大家对,致使课堂调节缺乏信度。

现象点击三:作秀型,教师调节缺乏力度。有位教师上《燕子》这课,课前先让学生搜集有关燕子的资料,课中在欣赏完歌曲《小燕子》后,让学生画自己心目中的燕子,整节课成了“音乐欣赏”、“燕子画展”、“你对燕子知多少”等几个板块的组合,教师和学生无暇顾及课本,也没有机会对搜集来的资料进行分析加工。课堂给人的感觉只是“作秀”和“表演”,对于学生来说,知识技能没有得到提升,收获甚少。

现象点击四:自我中心型,教师调节缺乏温度。公开课《槐乡五月》正在进行,赏读了书中描写槐花各种情状的优美语句后,教师提问:这是作者眼中的槐花。你眼中的槐花又是怎样的呢?两个学生回答后,正当大家兴致高昂的时候,教师看了看表,又看了看座位上林立的小手,稍有犹豫便进入了下一个教学环节。本来在感悟文字后,提出这样一个围绕教学目标的问题,很有价值,它唤起学生已有的积累。教师可能担心会影响教学进度,面对一张张跃跃欲试兴奋着的小脸,熟视无睹。还有的教师为了自己赶进度,有时不顾学生的感受,不待学生把自己的思路说明白,就晒出自己的想法,不善于倾听,说出来的或许是自己的见解,或许是教参上的标准答案,对于学生来说那是快餐,没有营养价值。学生想要表达的感受没有机会表达,想要提出的疑点没有机会提出来,教师的调节缺乏对学生生命的人文关怀。

二、践行:课堂“教师调节”的智慧追求

(一)态度定位:充分的预设提供有力支撑

以往课前的预设都是呈线形的串联路径,教师心里装的是自己的教案,面对复杂的学情不能灵活应对。现代的教育关注的是人的发展,在开放的课堂里,面对的是个性化的学生和复杂的学情,那就要求教师从“生本”的立场多角度地立体化预设。这些课前的积蓄和内化,让教师课堂调节游刃有余,为智慧地推动课堂互动提供了有效支撑。合理的智慧调节,将会给学生在知识上以启发,开启学习的大门;在精神上以振奋,活跃学生思维。平时教师要注重提高自己捕捉资源、运用资源的能力,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长此以往,势必会形成一种专业素养。这种素养也必定带动整个课堂向有效方向发展,以促进每一位学生主动健康地成长,达到有效教学的长远目标。

(二)建构定位:发展教师的实践性智慧

“展现智慧的人似乎都具有在复杂而微妙的情境中迅速地、十分有把握地和恰当地行动的能力。”[2]面对生动而复杂的学情,教师要尊重每一种观点、看法,再在此基础上筛选点化,披沙成金,在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这种敏锐准确的决策力,能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这种课堂上的灵气来自于丰富的学识修养,来自于科学的教育理念,来自于深刻的思想,来自于鲜活的生活方式。如何才能修炼成正果呢?首先,教师要有“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践意识,在教学中要以积极的态度主动应对和处理偶发情况,在实践中因势利导去捕捉和发掘教育的契机。其次要有“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反思意识,这是教师对教学问题保持敏感并引起行动改进的有效途径。第三,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心态,沉下身子静心修为。我们用真情全心投入,总有一天会达到“自缘身在最高层”的境界。

(三)对话定位:提升学生的学习智慧

1.倾听中抓亮点

一位优秀的教师,总是一位善于倾听的教师。可以这样说,倾听是教师调节智慧的源泉。课堂上,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这既是对学生的尊重,也能触发教师的教学灵感。智慧的教师往往以学生的回答为切入口,及时准确地抓住发言中的亮点,顺着学生的思维,以新的教学思路推进教学。这种倾听后的生成资源,最能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使教学切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收获意想不到的美丽。

2.尊重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

成尚荣先生提出“教育应站在儿童的立场”。蹲下身子,“从儿童心灵出发”,是教师智慧调节的根基所在。教师要善于融入学生,用儿童的视角去反思,用儿童的心灵去感受,顺应学生的思维,才能让学生在有效的教师调节下完成知识的自我建构。把学生的感悟引向深入,最好的方法就是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追问。在学生的理解模糊时,在学生的思考路径无向时,在学生用词不够确切时,教师可以适时适度地追问,帮助学生理解,也可以追问他人,引导学生比较,辨别,将及时发现的有价值的资源,变成大家的资源,激发高质量的互动,让学生通过涵咏体味,得到适合于自己的营养,从而逐步丰富和完善自己。

3.激励中唤醒情感体验

笔者仔细揣摩研究了一批语文特级教师的课堂,对比普通教师的课堂,发现有以下一些共性特征:一是专家的教学能紧密贴近学生的实际,善于探查、运用学生想法,并将其作为课堂资源加以运用,在激励中唤起学生情感体验;而普通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相对来说缺乏敏锐的机智。二是专家更倾向于由师生学习共同体来评价学生,鼓励学生互评,唤起学生的自主性;而普通教师则更倾向于由自己直接评价学生。三是专家教师课堂的调节更善于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积极调动、鼓励学生联想、类比、归纳、推理、猜测等一系列的思考,善于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学生总是乐此不疲;而普通教师更多的是给学生简单回忆性、描述性的问题,很少让学生去体验,学生感到课堂枯燥乏味。

教师课堂调节不是告诉,不是牵引,激励是其根本的原则之一。“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我们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荡水,就是击石,要有无限的魔法,让枯燥的课堂充满情趣,让生命涌动,让思维跳跃。

三、策略:路,在思考与实践中延伸

由于教师调节具有无法预测性,要灵活地面对复杂的学情,做出及时准确的应对绝非易事。怎样才能产生及时、快捷、有效地开展教师调节呢?

(一)围绕学习目标,发挥教师调节的指向性

教师课堂调节不等于教学随意,智慧的教师调节更不是教师主观上口无遮拦地任意发挥。课前教师要精心备教材备学生,用新课程理念清晰地把握教学中的确定因素,要明确目标,制定出科学严谨的教学预案。首先要立足文本,围绕“三个维度”的学习目标,锁定语文教学中的可确定因素,如文章传递的思想感情,学生感悟的重点难点,以及基础知识和一些基本的技能——汉字的书写、词语的使用等等。有的目标存在着不确定性,如针对课文中的某个知识点,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完全相同,认知能力存在差异,感受会不尽相同。但一节课,总有自己的达成目标,这是不可以含糊的,这个目标在教师调节过程中要贯彻始终。有很多目标的达成主要是通过教师提问来实现。提出的问题要具有目标指向性,能直抵主旨的就不要绕弯子问,尽量设计容量大的问题。既要把握提问的技巧和策略,还要注意每个问题之间的层次和坡度。

(二)树立课程意识,注重教师调节的过程性

笔者执教《鱼游到了纸上》,让学生领会文本后设计了这样一个片段:看青年画鱼,什么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学生从书中找出很多句子,并说明自己的观点。其中一个学生找到的句子是“我挤过去一看,原来是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这是课文中的关键句,最能体悟这位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笔者抓住学生发言中“静静”这个生成资源,引导学生思考:透过这个词你读懂了什么?在探究过程中,笔者用了很多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哟,厉害!你们有谁也像她一样,留意过“静静”?有眼光!噢!“静静”后面还有忘我,这是一种境界,好!而且在评价中善于捕捉学生发言的闪光点,加以引导。在不断的调节、激励、赞扬中,学生的发言精彩纷呈。最后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笔者作了有关学习方法的总结,同时又将感悟引向深入:好眼光!是的,跟环境一联系,跟环境一对比,才能够让我们感觉到,他是静静的。好,青年开始画鱼了——(示范读大屏幕上的句子)

在课堂教师调节中笔者注重了语言训练,让大家找出印象深的句子,找的过程本身就是带着思考读的过程,然后采用追问的方式,紧紧扣住“静静”这个词带领学生深入文本,从而将词语教“厚”,学“丰”。学生联系生活体验“静静”,感悟“静静”,都是建立在“听说读写”语文实践活动中的,因为有了课程训练意识贯穿全过程,有了丰满而扎实的语文实践活动,才会把学生引入词语和语句共同表达的意境中,才会有这样精彩的生成。学生在教师调节下由一个词语想开去,到广阔的思维空间中驰骋,再用语言描述脑海中的画面。这样,词语表达的意思就立体起来,生动起来。

(三)关注学生学情,凸显教师调节的主体性

1.关注学生学情,就要给学生研读文本的时间。文本是学生、作者、教师对话的媒介,先哲和圣贤的思想情感、高山仰止的内心世界都渗透在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字中,学生要构建自己的知识、思想,就必须一头扎进文本中。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有着无限性和开放性。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通过自己的目光和视野,涵泳体味、理解吸收、叩问商榷、参与表达、既积淀了语感,又充实了心灵。

2.关注学生学情,就要还给学生真实的学习空间。我们到周边学校听课,经常会听到教师在课堂上安排这样一个教学细节:同学们,你们看了课题都想弄明白哪些问题呀?这样设置,其目的是为了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证明自己的课堂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兴致很高,也提了不少问题,有的学生还很认真地将自己提的问题在书中标上记号。可真正教学时,一堂课下来教师并没有安排解决这些问题的细节,仍然是按照预设的流程进行教学,学生所提的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解决。自主学习、自主合作成为课堂上的一种摆设,“对课题提问”这一环节的落空,给学生留下的不仅仅是没有解决问题的遗憾。

3.关注学生学情,就要有容“错”的情怀。叶老先生曾经打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学生跟种子一样,在生长的历程中也会遇到挫折,遇到不解和困惑,就如种子要长成大树,也会遇到自然灾害,遇到冰霜雨雪一样。教师能做的,就是耐心科学地引导,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条件,让他们以自己的生长方式长大。学生在探究、深化、突破、超越的过程中,错误是肯定存在的,教师要有容“错”的情怀。其实,错误本身就是一种思考,有合理成分,甚至还包含着智慧。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集中智慧,促成思维碰撞,“错误”也就成了宝贵的教学资源,成了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真理、进行积极探究的窗。教师要做的,就是为学生开启这扇窗提供条件,让学生在错误中发现,在发现中顿悟,在顿悟中发展,在自主建构中吸纳新知。

总之,语文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多维对话的过程,其间的教学细节都有它的不确定性,这就需要教师调节来科学应对这些不确定性,并使之成为教学的宝贵资源。课前充分预设、课中找准师生互动的切入点、平时注重实践是形成智慧调节的前提;围绕学习目标、树立课程意识、关注学生学情是有效的教师调节的策略。智慧与策略相得益彰,才能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才能实现语文课堂教师调节的价值回归。

参考文献:

[1][美]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易东平,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68.

[2][加]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36.

责任编辑:石萍

猜你喜欢
智慧小学语文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Passage Four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