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两能拨千斤动”

2014-04-29 22:09丁伟
新课程学习·中 2014年2期
关键词:历史地图隐性知识历史教学

丁伟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弊端也日益显现,容易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情况,难以构成体系,所以需要对教材进行重新解读,深挖其中的隐性知识。从课本标题、课本内容、辅助资料、年表、历史插图等方面进行挖掘解读,以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知识框架和体系,丰富历史课堂。

关键词:隐性知识;历史教学;历史地图;历史教材

隐性知识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英国人迈克尔·波兰尼首次提出,也称为内隐知识。隐性知识是指隐藏于历史课本中,不易被人注意。根据前人的总结和对教材的理解,我认为隐性知识点的挖掘整理,须兼顾到学生成长中能力培养的要求和应试的需要,同时增加多元的教学素材也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教学的灵活性的多重需要。

一、从课本标题中挖掘隐性知识

课本标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隐性知识来源。在北师版教材中往往每个单元标题能较为完整地概况出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如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这就需要教师对

“繁荣与开放”本身隐含的知识加以解读。这样的标题资料也是学生在复习理解中的重要依据;再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需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国家?”按照马克思的说法,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这样的话就能同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阶级相联系,同时用具体事例来佐证,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了军队、刑法、监狱等国家机器。通过讨论能使得学生明白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转变是历史的进步,而非倒退。

二、从课文内容中挖掘隐性知识

有些知识在课本正文表述的不明确,需要教师给出明确的表述,如,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中,在阐述中共“一大”时,没有指出中共“一大”和此后一系列工人运动的不足,教师必须给学生讲清楚,中共一大的奋斗目标是无产阶级和革命军队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是没有认清国情,单纯依靠工人运动,而不联合农民,也是脱离国情,实践证明是错误的等内容,让学生逐渐认识到:中共的革命历程是有成绩,但是也有失误。这样的隐性知识的挖掘能使得学生更好地认识此后国共第一次合作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开辟的重要意义。

再如,八年级上册《第四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第六课 近代工业的兴起》,这样的安排符合专题史学习的要求,但从树立学生的时空观念上看,绝对是败笔。因此,近代工业和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远远早于甲午中日战争,所以,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帮助学生将前后的知识相联系,有必要的时候可以将两课的内容重新编排。这也能反映出现在学生历史学习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即“有知识,没观念(时空观念)”。引申到考试和作业中,许多选择题的答题技巧都是从时空概念出发,但由于没有明确的时间观念导致很多失误。

再如,九年级上册《第4课 为民族独立而战》中关于“华盛顿领导美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同时又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的表述。其中就蕴含着丰富的隐性知识,对这些隐性知识的解读也能非常好地补充我们的日常教学,如什么是民主政治?(即民主共和制)民主政治的具体构成?(“三权分立”的原则和联邦制)它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有什么不用?产生了什么影响?等等内容。在充实课堂教学的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古为今用,同时也能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

三、从辅助资料中挖掘隐性知识

辅导资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上知识点,同时也能让课堂更加丰富有趣。辅导资料中的重要版块是贴近学生的乡土史料,如运用得当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西安学生在学习古代西汉、隋唐等朝历史时,文物遗迹就是活生生的历史;如,八年级上册《第14课 国民革命的洪流》中,可以运用“西安市革命公園”的具体事例来讲解;在讲解《第8课 辛亥革命》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使西安城的“勿幕门”“中山门”等历史遗存可以作为隐性知识来呈现,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在八年级上册《第13课 伟大的开端》中关于五四精神的核心(青年学生的爱国精神),可以利用能引起学生共鸣的资料,如1919年6月9日《长安日报》消息记载:“五四运动发生的消息传到陕西后,西安学生首先热烈响应。成德中学、省立一中、三中、西安师范、政法专门学校、圣公会中学等校学生义愤填膺,感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于是纷纷自动集会,到南院门广场和其他街道上讲演。学生自动组织起来,进行请愿、游行、宣传,并联合商界抵制日货,通电支援北京学生的反帝斗争。西安成为全国五四运动的一个重要地区。”这些资料更加调动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对古今联系和关注身边事物的意识。

四、从年表中挖掘隐性知识

充分挖掘年表中的隐性知识也是非常重要。中国古代长期以来都有编年史的传统,以《中国现代史》为例,这一时期时间短、内容多、知识点交叉多,如从新中国的建立、一届政协会议、抗美援朝、三大改造、一届人大的召开、一五计划、反右运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文化大革命等内容,往往是交叉集中,学生很难理解记忆。所以就需要老师利用年表的记录,将复杂的知识点简化,指导学生完成“年代轴”的整理,能使学生对整体的知识框架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五、从教材插图、地图中挖掘隐性知识

南宋史学家郑樵曾谈道:“左图右史……索象于图,索理于

书……即图而求易,即书而求难。”可见图对于历史的重要性。历史课本中许多历史插图。它们能够非常直观地反映或补充重要事实,而这些资料常常被忽视。它们也是隐形知识的重要来源。如,七年级上册《第16课 秦汉开拓西域与丝绸之路》中“丝绸之路示意图”中,显性知识只需要学生印证教材中“长安—河西走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欧洲(大秦)”的内容,但实际上在教学过程中所反映的历史信息非常多,可以挖掘出路线信息、地名信息、方位信息等多方面的隐性知识。

路线信息上让学生找出丝绸之路的几条线路,分为三段,每

一段都可以分为北线、中线和南线三条线,总体上还能找出北线走远到达里海北岸;中线最远到大秦(即罗马帝国);南线主要到身毒(“古印度”)等等,培养学生对历史图的认识和分析的能力;地名信息上如对“身毒、大秦、安息”等地名、国名的解释,身度即古印度贵霜帝国;大秦即古罗马帝国和近东地区;安息即中亚的帕提亚帝国;方位信息上,对如大秦的位置等认知,比较和秦汉同期存在的东西方国家和政权的名称,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念,将中国史同世界史进行联系起来,培养大家总体史观意识。

综上来看,对于现在的历史教学来看,挖掘教材内外的隐性知识点同课本上的显性知识点一样重要,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挖掘发现,使教学过程更加丰满有趣,弥补教材显性知识的不足。

参考文献:

[1]李瑞.初中历史教科书插图中的隐性知识研究[J].教学问题,2011(2).

[2]李婧.历史学系中对地图的有效运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5).

[3]洪颖.中学历史教师的隐性知识及其共享[J].文学教育,2012(5).

[4]赵鲁欣.也谈教授高中历史隐性知识[J].现代阅读,2012(12).

|编辑 温雪莲

猜你喜欢
历史地图隐性知识历史教学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历史地图在高中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馆员隐性知识在团队管理中的应用
历史地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新产品开发中的隐性知识转移障碍探析
论历史地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及策略
论历史地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活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