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魅力展示

2014-04-29 11:43陈洁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4年8期
关键词:德育教育数学教学研究

陈洁

【摘要】 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在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严谨的理性思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教师会尤其重视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而较少关注或思考德育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所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 数学教学;德育教育;魅力展示;研究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则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为丰富的数学文化的知识,还要有强化素质教育的意识和实践. 数学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帮助学生树立数学学习的科学认识观,理解数学的社会价值,领略数学文化的内涵,体验数学的思维方式,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地、有效地学习数学.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将人文教育融入数学学科教育中,这也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意义所在.

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结合进行德育,并取得实效,我认为可充分展示三个魅力:教师个人的魅力、数学文化的魅力、训练过程的魅力.

一、教师个人的魅力

教师个人的魅力是教师道德素养与专业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数学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德识素养,是吸引学生喜欢数学学习的一个主要因素. 所谓“亲其师,则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 教师对学生有爱心,有责任心,才能真正全面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赢得学生尊重,并影响到学生的个性发展.

例如,在学习“函数”概念时,学生往往对判断一种对应关系是不是函数关系感到困难. 为把这个复杂问题简单化,我打了一个比方:函数关系好比母子关系. “一一对应”如同一个孩子只有一个母亲,“多对一的对应”则如几个孩子有同一个母亲;从血缘上讲一个孩子不可能有多个生身母亲,所以“一对多”的关系不是函数关系. 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函数对应关系,并能在运算中作出正确判断.

再如,学习“不等式组的解集”时,我编了一个顺口溜让学生记忆理解:“大大取大,小小取小,大小小大取中间,大大小小一场空. ”有效地帮助学生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

不少学生在他们写的学习感悟中写道:“老师,您的课很生动. 我觉得老师讲课都应该生动,这样上课才会有趣. ”“我发现我喜欢上了数学……”

二、数学文化的魅力

有一名学生曾对我说:“我图画画得不好,但不影响我欣赏美术;我唱歌唱得不好,但不影响我欣赏音乐. ”这句大实话,对我触动很大. 欣赏艺术并不要求欣赏者有艺术家的水平,那么,数学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为什么不能引起大众对它的欣赏呢?因此,在教学中我自觉地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数学发展史的知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经常性地介绍学生读一些数学普及读物,从而向学生展示数学文化的魅力. 我希望我的学生热爱数学,哪怕他数学学得不好,也能欣赏数学的美,能感受到数学的力量.

在学习“整数”一节时,我向学生介绍了数字的起源. 我告诉学生,正整数之所以是人类最早认识的数,是因为容易用它来计数;原始人最早有了1和2的概念,认识1是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认识到2的抽象含义是因为人类有着同样数目的手、脚、眼睛和耳朵. 随着部落财富的增加,人类开始学会计数,在五千多年前就创造出计数的符号. 这一番讲解让学生明白了,数学从根本上就源于生产生活实际. 在学习“负数”概念时,我介绍了负数在文艺复兴时期给欧洲数学家带来的恐慌,让学生理解,哪怕是数学家在接受新的知识时都会有困惑. 在学习“无理数”时,我讲述了无理数的发现者不惜被沉湖处死以捍卫真理的故事,让学生体会数学科学的魅力.

三、训练过程的魅力

任何学科知识的学习都不能停留在兴趣上,必须投身其中、体会甘苦、有所发现之后,才能获得成就感,才能保持兴趣. 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学习并运用它离不开科学的训练. 我认为,数学学习过程的魅力,就在于引导学生在“训练”中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训练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基本功训练,第二个层次是探究能力训练. 传统的教学更多地偏重于第一个层次,容易造成机械、重复的训练,导致学生的思维定式和心理厌倦.

我和备课组的同事们还在作业评价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建立后进生的学习档案,及时收集他们在作业中暴露的问题,针对他们学习中薄弱的知识点,进行及时的辅导,辅导过后让学生写“自我评价”. 同时也要求其他学生学着建立自己的“学习小档案”,勤做作业中错误类型的归类和反思. 这样做,扭转了往常练习一刀切、错了就订正、缺少针对性、全无反思、难以提高的局面,减少了重复操练,提高了训练的效果. 组织第二个层次探究能力的训练,我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因势利导,启发、引导学生提炼出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指导他们展开探究,在探究过程中,注重计算机信息手段的使用.

例如,在“三角形重心”一节的教学中,我就尝试过从深入分析例题入手,引导学生展开探究. 例题:G点为△ABC的重心,D,E,F分别为△ABC三边的中点. 求证:G为△DEF的重心. 我引导学生思考:“改变例题的条件,如果D,E,F不是△ABC三边的中点,那么G还是△DEF的重心吗?”从而引发探究. 学生最终利用几何画板软件,作出了符合条件的图形,解决了问题. 他们还由此联想,推广到解决类似的一些问题.

在探究作图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想到了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在沿△ABC的三边拖动D,E,F中的某个点时,通过度量△ABC与△DEF的重心坐标来判断重心重合,显露出了原始的解析几何的意识. 我想,当这名学生到高中接触到解析几何时,他是不会觉得陌生的. 探究训练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意识,也培养了他们研究数学的能力. 这样的训练,对学生的一生发展有深远的意义,其魅力不可小觑.

在学生学习数学的每一个阶段,数学教师都有责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科学认识观. 教师要站在传承数学文化的高度上来上好每一堂数学课,组织好每一次数学训练,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基. 我想,这一点应该是德育融入数学学科教学中的起点.

猜你喜欢
德育教育数学教学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初中科学课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渗透德育的探讨
浅析小学校园文化的德育教育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