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举初中数学导学案设计中导的常用方式

2014-04-29 07:58袁文平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4年8期
关键词:导学案导学误区

袁文平

【摘要】 近年来,使用导学案教学的新课改在全国轰轰烈烈地进行,因此,各种类型的导学案铺天盖地而来. 然而,导学案有好有坏,我认为一篇合格的数学导学案要做到:一是学生“易学”“愿学”“乐学”“会学”,二是教师“易教”.

【关键词】 导学案;导学;误区;学;教

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 ”课堂教学中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法,才能实现少教多学的教育目的?就单从数学来讲,导学案的使用从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少教多学,导学案的使用带来的变化是:一是教师地位的改变,由传统的讲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教师主导性的地位变得重要;二是学生从被动的倾听接受改为主动的探索获取,即获取知识途径的改变. 然而导学案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率,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因此,让学生能够通过设计的导学案,提前预习学会知识,通过课前、课堂及课后的学生形成能力. 所以,编写导学案的要求就是要我们认识一些导学案编写的误区,找出适合初中数学导学案教学的编写方法.

目前部分教师编写导学案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误区一:导学案等于先看书再做提纲. 这种类型的导学案应该谈不上“导学案”,而是学生预习的检测卷,因为根本体现不了“导学”二字. 误区二:导学案等于教案. 部分教师认为编写导学案就是把传统课堂上要讲的话、要做的题目编写出来,这样的“导学案”导的成分其实是不错的,但是学生“学”的部分就不够了. 误区三:缺乏探究性,不能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缺乏层次性,不能落实分层教学的课程理念;缺乏问题的开放性,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误区四:生搬硬套,流于形式. 所有的课都按照相同的模式进行设计,没考虑到知识板块的不一样,导学案的结构也可能不一样. 经过多年的经验,我认为,合格的导学案要做到让学生“易学”“愿学”“乐学”“会学”,教师“易教”. 编写出合格的导学案,我们需要从导学案的定义说起.

导学案,从字面来理解,是指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和设计. 导学案是经过教师集体备课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备课研讨制定的. 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指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和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 导学案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实现“三维目标”为基本出发点,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载体.

一篇好的导学案,如何体现“导学”是关键.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注重学生四基的发展,除了掌握知识和技能外,还要掌握数学思想和积累相应的活动经验. 学生通过看书,往往看到的是结果,缺乏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我们编写导学案时,要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重知识的“导”、我个人认为,平时用得比较多的“导”的方式有:

一、充分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类比联想,化新为旧,从而让学生“易学”

例如:我在设计“求解一元一次方程2”中,在“探究一:温故知新、类比联想”中设计了这样的两道题:1. 去括号:-2(2x + 1) = . 2.解方程:-4x - 2 = 4 - x. 使学生快速复习去括号及上节课的相关内容基础上,再完成下一环节“探究二: 探 索、发 现”. 3.认真观察上面1,2两小题的联系,解方程:-2(2x + 1) = 4 - x. 通过预设三个习题,引导学生快速找到本节课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突破本节课重难点.

二、往往可以通过“实验操作——类比联想(猜想)——论证”的认知过程或者形式来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乐学”

例如:在“同底数幂的乘法”一课中导学案中的“探究一:温故、探究、猜想、归纳”,我是这样设计的:

1. an是表示_____个a相乘,其中底数是_____,指数是____.

2. 探究、猜想、归纳:

【问题】103 × 102的结果是多少?

【探究】因为103表示____个10相乘,102表示____个10相乘,所以103 × 102 = (10 × 10 × 10) × (10 × 10) = 10 × 10 × 10 × 10 × 10 = 105.

(1)23 × 22 = = = ;

(2)a4 × a2 = = = .

【猜想】am·an = ,并说说你的理由.

通过第1小题,复习了以前学过的幂的意义,再通过第2小题的实验探究—猜想—论证的认知过程,学生很自然地探究出规律,符合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学生自然就“乐学”.

三、通过联系生活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愿学”

例如:在“认识三角形2”中,为了解决三角形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设计的:

昨天老师来上班的途中经过一个道路施工地,道路刚灌好水泥,可是老师发现在刚铺的水泥地上有一些小脚印(如图1),请问为什么小朋友会选择横穿马路呢?学生自然想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新知探究】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有何关系?

如图2,△ABC的三边分别记做a,b,c.

请比较:a + b____c;b + c____a;c + a____b.

理由是什么?

【归纳】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______第三边.

通过生活中小朋友为了寻求最短路径而踩踏马路的实际情景,复习回顾了以前学过的“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知识,为提炼出本节课的新知识做好铺垫,同时也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教育,爱护环境. 我们在设计问题时,可以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也可以设计一些实际生活中需要用到的知识,让数学知识成为生活的一种需求,从而让学生“愿学”.

四、制定学习目标和渗透科学合理的学法指导,让学生“会学”

学生的学习是否高效,要取决于首先有没有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具有导向、激励和调控功能,每节课学习目标的制定要全面、具体、适宜. 全面是指能从三维目标去要求学生;具体是指有量化的要求,有可检测性;适宜是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 例如,勾股定理导学案的学习目标:(1)经历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培养推理能力,体会数形结合思想;(2)能够利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经历猜想—验证—应用的探究过程,培养良好的探究习惯. 有了学习目标,学生在预习和课堂参与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学习目标来要求自己,来衡量自己的发展程度.

学法指导还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例如:学生展示时要求板书规范,点评时要求仪态大方、声音洪亮、大胆质疑等.

“易学”“愿学”“乐学”“会学”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只要实现其中一个“学”,对另外三个“学”具有带动和促进作用. 当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不管有没有使用导学案进行教学,都要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改中提倡“少教多学”,但是少教不代表不教,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地位也要得到充分的发挥. 一节课该怎么安排教学活动,还得由老师决定,所以导学案的编写还要“易教”.

那么,怎样编写导学案才算是“易教”呢?我认为主要从以下这几个方面来体现:

一、易于安排课堂教学环节和学习活动

一篇好的导学案,老师应该是容易安排教学环节的,容易安排各环节之间的衔接,一整堂课应该体现严谨性和逻辑合理,易于学生进行课堂的讨论交流,易于学生表达,易于学生展示点评等活动的进行.

二、易于提出促进学生思维的问题

设计问题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由浅入深,教学中的问题不一定在导学案中都要得到体现,有些问题我们可以课堂里面提出,更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认识三角形2”中,有关三角形的第三边与另两边的关系有这样一道题:有两根长度分别为6 cm和9 cm的木棒,用长度为2 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长度为15 cm的木棒呢?长度为7 cm的木棒呢?

导学案中,我们只要求学生能回答出就可以了,但是在课堂里面,我们可以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两根木棒的长度分别为6 cm和9 cm,第三根木棒为2 cm时,不可以组成三角形,第三根木棒为15 cm时,也不可以组成三角形,第三根木棒为7 cm时,可以组成三角形,那第三根木棒到底要多长才能构成三角形呢?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小组通过简短的交流,用生活中如图所示的道具,得到了“两边之差<第三边<两边之和”的结论,从而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也为本节课带来一个“高潮”. 学生通过找到成就感,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易于教师进行分层教学

好班有学困生,差班有学优生,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所以怎么样设计导学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学习得到不同的收获和发展,也是要考虑到的问题. 例如:我校在编写导学案过程中,根据学生基础的不同分为A,B,C三类学生,不同层次的学生该完成的题目采用不同的标注.

“精彩在课堂,功夫在课外”不仅仅是我们经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对我们老师也是实用的,为了精彩的课堂,我们需要在编写导学案、设计教学环节及教学实施上认真思考备课,走出编写导学案的误区.

【参考文献】

[1]丁尔陞.中学数学教材教法总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曹才翰,蔡金法.数学教育学概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

[3]张奠宙,李士锜.数学教育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张奠宙.数学素质教育教案精编[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导学案导学误区
三角函数考点导学
“概率”导学
冬季洗澡的误区
三角恒等变换中的误区警示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函数知识快乐导学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
撑一支竹篙 向更深处漫溯
浅谈如何提高导学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效性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