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导学”的应用初探

2014-04-29 07:06李会鹏
课程教育研究 2014年7期
关键词:苏州园林问题导学导学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初中语文教学对于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养成创新性思维能力是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启发式教学应运而生。在教学中教师通过“问题导学”,促使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创新学习理念,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面对当前语文教学中的“提问”困境,予以深刻的反思,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使教学活动变得简约、高效。

【关键词】问题导学初中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076-02 一、“问题导学”的内涵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使用“问题导学”,对于“问”和“导”要有所侧重,“问”在前,“导”在后。“问”的目的是为了启发学生思考,“导”的目的是通过相关教学方法或策略帮助学生高效把握教学内容。“学”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既可以是教师带着大家一起学习,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学习,还可以是通过团结协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学习方式的选择要视学习内容及学生的情况而定,教师从实际情况出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方向,最终达到预定的学习目的。在本文中,“问题导学”包涵两重意义,一是教师在教学中,事先设计好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去思考;二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有意识地发问,这意味着学生已经有了主动思考的意识,教师要适时地加以点拨和引导。

二、“问题导学”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1.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在思考中解决问题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创设宽松、民主的授课氛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由思考意识和主动发问精神,进行学习作风建设,构建“敢问、想问、好问、乐问”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素质。如果教师不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潜移默化教育,只是偶尔在课堂中进行提问,或者让学生随意发问,就会让“问题导学”这一教学策略变味,学生也不能从中获得有益的启发。

让学生自由发问,把握问题的主动权,其最高境界是培养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时发问以便解决自己的疑惑。但这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想让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主动发问的精神,教师必须在事先科学设计,在课堂上创设自由发问的情景,促使学生的求知欲望蓬勃而出,及时解决问题,又不断地发现新问题。在《愚公移山》一课的讲授中,钱梦龙教师提出了两个很有启发性的问题:一是“孩子年龄很小就去挖土挑担,他的父亲怎么会同意他去干活的?”教师告诉学生,这个问题的前提是假设孩子的父亲还活着,通过这个问题来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并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二是“愚公并没有完成移山的重任,因为到最后山是被神仙搬走的,这样说对吗?”这个问题故意扭曲了文章的含义,这是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辨识真伪的意识,强化自主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在思考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2.拓展学生的思路——加深他们对于问题的认识

初中阶段的学生还处在人类的幼年时期,认知能力有限,这使得他们在提问时往往不够深入,难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疑惑,教师要及时加以引导,拓展他们的思路,使他们能够更全面、深入地进行思考活动,加深认识。

例如,在学习《苏州园林》一课时,一个学生就直接问道:“苏州园林的特点是什么?”如果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大家都会无从下手,课堂上顿时一片寂静,一时半会这么“大”的问题让人感觉摸不着头脑。这时笔者说道:“如果要你去游览苏州园林,然后带领大家来介绍下苏州园林的特点,你会先介绍哪方面呢,是笼统的谈谈呢,还是细化的谈呢?”“我会先从整体特色来介绍,然后再讲几个突出的细节。”“所以说,你刚才提出的问题其实还可以这样表达,苏州园林的特色何在?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我们可以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讨论。”这时候同学们也会赞同这个提议,说出自己的看法,“苏州园林的布局很科学。”“苏州园林的设计以细节取胜。”……这些问题犹如启明星,能够很快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使他们认真思考,积极发言,创设出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教师科学、合理的引导下,学生培养了自己的思考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3.还原问题的本源——帮助学生厘清思路

受年龄和生活阅历所限,学生在学习中有时候会对课文产生错误的理解,尤其是个别语句或内容的认识方面,有可能会扭曲文章的本意,这时候教师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及时引导学生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在讲授《我的第一本书》一课时,曾经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这篇课文的结尾提到乔元贞去摆摊去了,这是不是说不读书就不会过上好日子呢?”在他说完后,招来哄堂大笑。笔者问道:“这是你的看法吗?”“恩,我认为是这样没错。”“那么大家觉得是这样吗?我们展开下讨论。”在自由讨论中,学生逐渐分成了两派,他们根据有限的生活经验指出,现实就是这样,学习不好就不会有好工作,并声称有的老师也这样说过“不好好学习就回家种红薯去”。但也有的学生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错误,指出作者的本意并非如此,是为了表示自己对朋友的同情,但没有看不起他的意思。在讨论到这一步的时候,教师适时地参与进来,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课文内容来思考,就会发现牛汉和元贞是非常好的朋友,作者并没有看不起劳动人民的意思。在讨论的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发言:“同学们,作者虽然在文章最后写出了乔元贞摆地摊的情节,但这不是对他的贬低,只是写出自己对朋友的同情,表达人生无常的感慨。虽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知道读书好坏与工作前途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课文融合起来,是值得表扬的。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知识和文化不能代表人生的全部,那些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一样值得我们尊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教师既完整、深入地讲解了课文的内容,又拓展了知识空间,让学生体会到社会现实与人生百态。还原问题的本源,厘清学生的思路,使得课堂环境更加宽松、自由,启发学生深入、细致思考,有利于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适当地运用教学策略去创设问题情境,做好提问引导,能够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锻炼语言能力与思考逻辑能力。在使用“问题导学”方法时,教师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进行引导和教学,逐步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使课堂教学变得简约、高效。

参考文献:

[1] 袁巍.论初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途径[J].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0(07)

[2] 马志新.阅读教学中的提问技巧[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3)

[3] 蔡爽.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问”的创新[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8(S1)

作者简介:

李会鹏(1965-),男,甘肃宁县人,大专,一级教师,甘肃省宁县长庆桥九年制学校任教。

猜你喜欢
苏州园林问题导学导学
苏州园林修复面貌之谜
三角函数考点导学
“概率”导学
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函数知识快乐导学
浅析苏州园林的留白艺术
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中“问题导学案”的有效实施
浅析问题导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下引导学生提问的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