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做、学、教

2014-04-29 17:48丁成梅
北方音乐 2014年8期
关键词:音乐课教学设计自主学习

丁成梅

【摘要】音乐课是素质教育中重要的课程,在音乐课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文章从亲身实践出发,讲述了音乐课上“做、学、教——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对于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音乐课;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教学设计

2014年4月10日,我执教的《鼓乐铿锵》高一音乐鉴赏课参加了徐州高级中学“做、学、教——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展示课,通过40分钟的教学实践,让我对“做、学、教”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通过专家听课点评,同行研讨,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音乐学科的特殊性在表现“做、学、教”模式上有别于其他学科,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完成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展示与质疑拓展等环节,同时不失音乐的音乐性与人文性,《鼓乐铿锵》只是我尝试的开始,期待更多的同行共同探讨学习。我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课题的选择与目标的设定

先要做好课题的选择。课题的选择能体现“做、学、教”。虽然音乐课堂上学生参与的内容不少,不论是音乐的听赏,还是歌唱与身体的律动,都体现了“做”的形式,但是还不能真正体现“做”的内涵。高一的音乐鉴赏课不像其他理科和实践操作课,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审美的模糊性与多义性很多时候是无法通过具象的动作表现出来的,因此,课题的选择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之所以选择《鼓乐铿锵》作为上课内容,主要有如下三点考虑:学生对中国鼓比较熟悉;鼓乐可以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鼓乐的演奏技巧的可操作性强。我把本节课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确定如下:通过欣赏《滚核桃》,重点掌握鼓的音色与演奏技巧,了解常见打击乐器的音色、演奏方法(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老虎磨牙》,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及乐曲的表现方法,完成二、三声部的器乐合奏(过程与方法);通过打击乐器为《中国功夫》伴奏及《神鼓》与《中国龙》的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分析鼓的社会功能与特点,激发学生对民族乐器的热爱(情感与价值)。

二、方法的选择与课堂的生成

“做、学、教”模式注重自己做、一起学、教别人,新课标也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本节课也是将鼓的音色和演奏技巧作为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旨在通过课堂学生对鼓的演奏技巧进行主动的探究,实现“自己做、一起学”的学习模式。《鼓乐铿锵》这节课在方法的选择上主要采取讲解法、练习法、讨论法等多种综合手段,使师生互动、小组合作等环节自然、流畅。例如:在绛州鼓乐《滚核桃》欣赏之前,教师提出问题:这首乐曲鼓的演奏技巧有哪几种?学生通过自己观看、模仿、小组讨论,最后形成集体结果,通过选派一名代表到讲台前将讨论结果一一展示。“生成性教学是新课改背景下倡导的一种新的教学思维,它是指教师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针对课堂教学创生出的新情况、新问题,依据真实的课堂情境和学生的学情,灵活调整先前预设的教案,自主构建新的教学内容。”《鼓乐铿锵》这节课不仅有教师的预设,同时也有课堂的生成。例如:鼓乐为歌曲《中国功夫》伴奏,在选择打击乐器时,我原先预设的节奏型为切分节奏和两个四分音符,加入的位置为主歌部分四句话的长音部分,但通过几次的课堂实践,发现学生对这首歌曲的兴趣不在主歌部分而在快板部分的副歌部分,他们喜欢在节奏重音上面加入伴奏,更喜欢在“横扫一大片,枪挑一条线”结尾处加入“嗨”、“哈”之类的衬词,开始我觉得有点乱,学生的表现超出我的预设,后来我才逐渐认识到,这才是课堂,这才是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课堂生成。

三、音乐学科“做,学,教”模式实践探讨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响的艺术,它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和非语义性往往限制了“做、学、教”模式的操作性与可视性,毕竟音乐课的鉴赏要以聆听体验为主,审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音乐鉴赏课的学习模式,因此,客观地说,音乐鉴赏课的很多内容并不能采用“做、学、教”模式,同样,小组合作模式也并不适用歌唱教学课。以人民音乐出版社教材《音乐鉴赏》为例,《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传统风格体裁的解体——现代主义音乐的新趋向》等课题显然不适合“做、学、教”模式,《非洲歌舞音乐》《爵士乐》《鼓乐铿锵》等课题可以尝试此种模式。当徐州市教育局在全市中小学范围内实施“学讲”计划以来,许多一线教师结合本学科特点,努力将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模式引入自己的课堂,有人形象地将小组学习比喻成“撮堆”学习,我想,“撮堆”只是“学讲”计划的外在形式,重要的是领会其内涵,无论教学改革往哪个方向发展,课堂教学都不能忽视教学目标,教师要明确通过本节课让学生学到什么,不能为了表面的热闹进行虚假的表演,不能为了体现互动而放弃教师的引导,在音乐的歌唱教学中,音高和节奏是不能通过讨论与自学实现的,音高和节奏的训练离不开钢琴的弹奏、教师的范唱。

四、《鼓乐铿锵》的不足与反思

通过《鼓乐铿锵》的课堂实践,在老师的指点、同行的研讨中,我找到了许多不足,有些内容需要我要不断调整,重新审视自己对“做、学、教”的理解。就目前上课的不足,我大概总结为以下三点:(1)片面理解自主学习。《鼓乐铿锵》设计中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学情,学生没有掌握任何鼓乐演奏技巧的情况下观看《滚核桃》,即使有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也难以将复杂的演奏技巧模仿准确。(2)教学环节衔接生硬。《老虎磨牙》欣赏之后,教师将全班分为若干组后进行了二、三声部的器乐合奏训练。若从单独的节奏训练来看没有任何问题,但从整个课堂的教学环节逻辑性与流畅性来看,此处设计的器乐合奏与《老虎磨牙》所表现的内容没有任何关联。(3)课堂缺少充分有效的预设。听课的老师后来跟我反馈,《鼓乐铿锵》虽然热闹,但没有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设计,每个环节的开始没有新意,也没有神秘感,教师给学生的答案太直接,让学生没有了想象与期待,因而整节课显得平淡,没有层次感。人们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唱戏如此,教学亦是如此,一个优秀的教师,无论是自身的专业技能还是教学能力,无论是语言组织还是教态风格,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需要不断磨砺、蜕变、成长,《鼓乐铿锵》催我奋进,勇往直前。

猜你喜欢
音乐课教学设计自主学习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
元认知策略在大学非英语专业自主学习中的应用
音乐课的“乐”要大于“讲”
我的成长之路——参加“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