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乐的发展与配器法的变革

2014-04-29 00:44赵曦君
北方音乐 2014年8期
关键词:弦乐器四重奏声部

赵曦君

【摘要】弦乐组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变革,成为了交响乐队的基础。在此期间的几个世纪中,无数乐器制造者对弦乐器加以改造,器乐演奏者对弦乐技法加以发展,作曲家对弦乐的运用加以变革和确立。文章依循弦乐发展的历史,简述了弦乐的发展与乐队配器的变革。

【关键词】弦乐器;声部;五重奏;四重奏;配器法;乐队基础

弦乐组的历史至今已有一千多年了,15到18世纪是弦乐器在欧洲的流行时期。弦乐器起源于古代欧洲东部斯拉夫民族的民间乐器,后被移民传到意大利。一直到15世纪弦乐器才被固定下来,到17世纪广为流传,并构成管弦乐队的基础。

一、弦乐队早期的形成与发展

16世纪末,管弦乐队包含着当时所有的或是至少绝大部分的乐器。可当时的管弦乐队在其构成方面还完全没有要求任何内在的规律性,而只是随便把当时歌剧院常见的和各作曲家由于某种原因而选用的许许多多种类完全不同的乐器凑合在一起。因此,最早的乐队的音响异常斑驳杂乱、单调乏味。在这种“原始”乐队中,弦乐器虽然已经成为乐队的组成部分,但它绝不具有主导作用。当时的“原始”乐队,就是一般所说的“数字低音”(bassoconfinuo)。这个狭义的乐队,一般包括键盘乐器和拨弦乐器,更应该理解为“声乐独唱伴奏”。在总谱上完全没有任何专门为这些乐器而设立的特殊声部,它们有时汇合,有时轮番交替演奏,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和谐的整体,只是它们的色泽相当单调和平淡。

当弦乐器结合为一个更独立自主,也更富有特点的整体时,它不但在本族乐器中结合,而且还同某些管乐器互相结合,从而使弦乐器变得更为有力。不知不觉中,弦乐器把伴奏的任务一手包了下来,并且已经成为了旋律的演奏者。“数字低音”被彻底抛弃。弦乐器的这次变革,引起了音乐家们的重视。在这一时期,弦乐器可以分为古提琴和小提琴两种类型。这种弦乐队在17世纪末由原来的五声部弦乐五重结构变成了纯粹的小提琴四声部组合,即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次中音小提琴和低音小提琴(相当于现代的大提琴和低音提琴)。

古老的古提琴基本上已经归结为四种最重要的样式,它模仿声乐的四重唱分成四个声部,分别演奏四个完全独立的旋律或声部。这种形式被广泛使用。同时由于古提琴音域、音响的局限性,也极其强烈地寻求着构造的改善。

小提琴技术的发展时期,在时间上正值弦乐器组合本身的变化时期。17世纪末,次中音古提琴和低音古提琴让位给次中音小提琴(即现代的中提琴和大提琴),次中音小提琴终于叫做“中提琴”,而大提琴则获得了单独的低声部。低音提琴并不是用来伴同大提琴一样的低音声部,它的采用不是必须的。

1640年左右,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开始进入管弦乐队。这两种乐器排挤掉陈旧的古提琴,为它们自己争取到更加牢固的地位,第一次确立了至今仍被采用的“五重奏”形式的弦乐器组合结构。作曲家们发现,弦乐器音响的一个重要优点,在于它具有与人声互相结合融为一体的惊人本领。弦乐器只要愿意的话,就可以很容易地同合唱声部接近起来。五重奏的五个声部,同等条件之下通常具有同等力量,而这并不妨碍第一小提琴自身的主导优势地位。它的数量、音响,通常会更有力。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出了各别例外的情况,通常是演奏音响较弱的中间声部,而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主要演奏低音部。“五重奏”所阐示的旋律与和声的和谐结合,使它拥有了无尽的艺术手法,拥有了能够长时间吸引听众的全部注意力的音乐表现手法。而后期的作曲家基本上则是发展和改善了这一管弦配器法的原理,或为了需要采用别出心裁、出人意料的各种结合,其变化多端是无止境的。

二、弦乐队的成熟与变革

管弦乐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第一位天才改革家蒙特威尔第,是一位能够正确理解个别乐器及其各种结合艺术可能性并加以使用的作曲家。他将乐队划分为弦乐、管乐两组,并把旋律分为主导和伴奏。在他的歌曲作品中,可以很明显地感到他对弦乐队的四声部结构的偏爱。而古老的五声部结构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才逐渐让位给四声部结构,蒙特威尔第这位作为弦乐四声部结构的先驱,被后人所模仿、掌握、运用,成为现代管弦乐队的创立者。随后,管弦乐队在意大利有了新的发展方向。这个时候,弦乐器以及由弦乐器结合而成的弦乐队开始蓬勃发展,这种弦乐队成为新的器乐写作——大协奏曲的基础。在这种大协奏曲中,弦乐队起一种“协奏”乐器和“伴奏”乐器的最光荣的作用,它是一直存在到亨德尔时期的这种以特别的音乐形式写作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那不勒斯乐派的首领斯卡拉蒂,是当时的管弦乐队的大胆改革者。他的弦乐声部,以其陈述之光辉和技巧见胜,接近于后来作曲家的“华彩旋律风格”。此外,斯卡拉蒂是最先预料到大提琴在日后的作用,而且最早把当时的大提琴、低音提琴和在一起的声部分开。他在管弦乐队方面建立了对乐队中弦乐器和管乐器两种乐器职能特点的正确观念。

在法国,吕里恒久不变地坚持采用古老的管弦乐配器法而不越雷池一步,虽然单调和残缺不全,但他在弦乐器上采用弱音器,无疑凸显出其重要性和出乎意料,以致于吕里被公认为发明弱音器的第一人。

管弦乐技巧的进一步发展,完全集中在拉莫、巴赫和亨德尔这三位天才作曲家之手,他们创作的成熟时期,正好是在18世纪上半叶。

拉莫彻底修订了法国管弦乐配器法中所有已经过时或停滞不前的原理,创立了全新的管弦乐写作法,并发展成为独特而有成熟的“法国管弦乐配器法学派”。其特点陈述精细,音响文雅而清新,管弦乐表达手法细腻。拉莫改革的第一步,就是放弃古老的五声部弦乐五重奏结构,让位给新的四声部结构。

巴赫对管弦乐的看法,完全以复调为基础。因此,他作品中的每一个声部或者是每一个“管弦乐声部”的旋律都具有完全独立自主的作用,但却十分单一、彼此之间有着极其类似的样式,经常会为整体做无谓的牺牲。这种乐队未必可以谈得上什么“均衡”的问题,完全取决于作曲家本身的愿望自由支配。但是,巴赫和亨德尔都还没有意识到各种乐器,特别是整个弦乐器组、木管乐器组和铜管乐器组各自独有的特点。这种乐队与现在所说的“古典乐队”、“浪漫派乐队”或者“现代乐队”有着明显的区别。

在18世纪,管弦乐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时候,“古典乐队”的形式终于被确定下来,并由海顿、莫扎特加以完成。其乐器不拘泥于一乐章一种组合方式,而是根据需要随时调换色彩。

19世纪初,出现了一种新型的乐队,即大交响乐队。这种乐队在浪漫派作曲家威柏、舒柏特和门德尔松的创作中才最后完成。这时的改革更多地集中在铜管乐器数量上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动。而相对稳定、成熟的弦乐组,只在弦乐较多的乐队加用一个或若干个竖琴。随后的柏辽兹、理查·瓦格纳更是将乐队急速膨胀并将弦乐组细化。如柏辽兹著名的《安魂曲》,弦乐器组共有一百零八人,管乐器方面有四只长笛、两只双簧管和两只英国管、四只单簧管、十二只法国号、八只大管,共计一百四十人构成。除了主要乐队外,柏辽兹同时还在剧场的四角另外安置了四个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组成的小乐队,以此象征“末日的审判”。瓦格纳的《尼伯龙根的指环》将弦乐总数规定为六十四个,为的是与管乐器保持平衡。施特劳斯的《埃列克特拉》中,小提琴和中提琴被分为三个独立的声部,而大提琴也被分为两个独立声部。瓦格纳的乐剧《莱茵黄金》中甚至把小提琴细分为十二个声部。同时,一直被忽视的中提琴成为了一种演奏旋律的乐器。帕格尼尼、柏辽兹和理查·施特劳斯还为中提琴写了一些著名的独奏声部。

19世纪末,管弦乐队已经形成一种牢固的秩序,根据这种秩序完全可以准确判定交响乐队的编制。现代的交响乐队的基础被确定了下来。

20世纪的乐队发展有两种倾向:一种是继续扩大乐队的编制,另一种则截然相反,倒回到18世纪室内乐型乐队的模式中去。但是我们可以把所有这些种类繁多的乐队归纳为两种基本类型,那就是小交响乐队和大交响乐队。

小交响乐队:第一小提琴六至八个,第二小提琴四至六个,中提琴二至四个,大提琴二至四个,低音提琴二至三个。

大交响乐队:第一小提琴十二至十六个,第二小提琴十至十四个,中提琴八至十二个,大提琴六至十个,低音提琴六至十个。往往还加用竖琴,而且多半是用两个。这种乐队有时也压缩一部分弦乐器数量。

三、总结

弦乐器经过了一千多年的发展,成为了管弦乐队中极其成熟和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部分。我们看到,弦乐器组占据了乐队的半壁江山,成为交响乐队的基石,被广泛使用。

猜你喜欢
弦乐器四重奏声部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室内乐小品两首
弦乐器的练习与演奏分析
小学中低段合唱中声部配合的有效教学
基于振动信号检测的弦乐器视听强化应用设计
合唱的音响效果之我见
弦乐器演奏技巧与情感表现
走西口弦乐四重奏
浅谈弦乐器的练习与演奏
室内乐组曲《绢道》第二组萨克斯四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