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清华 张晓琼 张蓉
【摘要】傀儡戏植根于民间,历代艺人和乐手也经常参加当地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深受当地群众欢迎。傀儡戏在艺术表演及造型上显示了强有力的生命力和对其他艺术形式的兼收并蓄的收纳能力。傀儡戏这一古老而独特的戏种,赖以生存的基础,因社会技术变革,新的传媒技术的普及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演出人员也不断减少,一些老艺人也相继过世,许多宝贵的记忆也难以承传。原先的传统剧目由百余出而剩下二十余出。现虽然已培养了三名女同志学习傀儡戏,给傀儡戏表演增添了新的活力,但是演出人员仍然紧缺,面对种种状况,亟待采取有效措施,抢救和传承傀儡戏。
【关键词】傀儡戏;莱芜梆子;社会价值;生存现状
傀儡戏,在古代称为窟儡子、魁儡子。根据出土文物与历史资料记载,傀儡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戏剧形式。傀儡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奴隶社会的丧葬陶佣。傀儡在明代已流行全国各地,经济发达的南方各省区更为繁荣。清代以后傀儡戏进入全盛时期,不仅流行范围广,而且演出的声腔也日益增多,出现了众多分支。总体而言,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木偶戏,包括提线木偶、杖头木偶、布袋木偶、铁枝木偶等;另一类就是皮影戏,其共同的特点就是角色完全是由人控制的傀儡来完成。
莱芜市莱城区羊里镇贾家洼村傀儡戏,是在傀儡戏全盛时期的乾隆年间自南方传人,已经在民间流传了200余年。它源于南方傀儡戏演出,结合地方剧种——莱芜梆子唱腔形成独特风格,深得当地群众的喜爱,在集市庙会、婚丧嫁娶、喜庆节日中,都有贾家洼村傀儡戏的表演。贾家洼村位于莱芜市西北20公里,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盛产莱芜生姜大蒜。据贾氏谱记载:明嘉靖年间贾姓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建村,因地势低洼,冠以姓氏,故名贾洼子。早年间,该村有一条古道,连接着莱芜的口镇和泰安范镇两大集镇,南来北往的行人很多。南方傀儡戏艺人正是沿着这条路来到贾家洼村。当时贾家洼村人口很多,他们就住下来演出。由于那一年气候异常,几乎天天下雪,他们无法到别的村演出,时间久了,资费花完,又没有经济来源,只好在村里赊欠以糊口度日。临近年关,需回家过年,欠下的许多债无法偿还。当时村里有个小戏班,南方人就把演出道具作为抵押留在戏班子的艺人手里,许诺说明年开春带钱来赎回道具,可他们走后就一直没有再回来。后来贾家洼村戏班子的艺人,便用南方人留下的道具,凭着记忆模仿表演,并加入了本地的莱芜梆子唱腔,形成了贾家洼村傀儡戏。由于当地的梆子粗狂豪放,更接近于当地农民的性格和口味,很快便赢得当地人的喜爱,融入地方腔的这种傀儡戏就迅速地在本地流传开来,并流转至今。
一、贾家洼村傀儡戏的起源与艺术特点
贾家洼村傀儡戏班子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历经两百余年,古时演出颇受人民喜爱,但因战乱、贫困等原因演出漸少,更因某些老艺人的亡故,时演时停,曾一时难以传承,状况濒危。1933年,贾印江、贾义贵父子又召集演员和戏曲爱好者重新打鼓再开戏,组建了新的傀儡戏表演班子。
傀儡戏属杖头木偶,木偶戏仿制各种戏剧人物的头像和能活动的木制躯体、四肢,并缀以服饰,做成各种不同戏剧情节所需的人物形象。演出设施比较简单,用一块幕布围罩住演出区,木顶做成一小型舞台状。演出时,表演者在幕后用双手操纵木偶,做出各种表演动作,乐队及演唱者均在帷幕内根据剧情进行伴奏、伴唱,配合默契,引人入胜。其特点是说唱、表演、伴奏紧密配合,行之有序,假而不漏,优美自然,能够达到天衣无缝的效果,常使群众在幽默的欢笑声中大获其益,故而很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傀儡戏在艺术表演及造型上显示了强有力的生命力和对其他艺术形式的兼收并蓄的收纳能力,该戏种表演的特征与别的戏种表演大不相同。所谓傀儡戏就是以演员操纵木偶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各种人物角色、偶头的构造是用硬纸壳、泥等特殊材料制作而成。人物的脸谱是根据戏剧里担任的角色用各种颜色涂抹而成,头发、胡子等用人发制作。傀儡是由戏剧演员来操控,戏偶内部分为头、身及双手三部分,偶头用一根木棍撑住,手则是用木头刻制而成,胳膊是用两根木棍穿在衣服里,一头绑在手上,另一头在操控人手里,表演时一手拿头顶棒和胳膊,另一只手做摸头、擦泪、打仗、拿兵器等动作。木偶面具行当种类有四生、四旦、四花脸,现有二十多个杖头。人物的装饰为:官员头戴乌纱帽,将官身穿袍子,背后四杆小旗;小生头戴相公帽;旦角身穿青衣或红衣,头戴凤冠。艺人藏在帷幕之中,手、口、脚并用,以娴熟的技巧一边操作,一边演唱,活灵活现,很有生命力。
傀儡戏的唱腔是莱芜梆子,也称莱芜“讴”,属于“梆子系统”的分支,主要是梆子腔,调式与梆子系统各剧种的调式基本一致,属于“5”调式,即徵调式。其主要唱腔板式有大板(4/4拍)、二板、三板、调锣(2/4拍)、慢四虎头(1/8拍)、乍黄(散板),另外还有金挂钩、呱嗒嘴、一串铃、火力炮、洋黄、批迷子(活迷、死迷)等十几种。
它的演唱方法,不论是男唱腔还是女唱腔,均是以真声(大本嗓)为主、假声(二本嗓和小嗓)为辅,真假声结合使用或真假声分别使用。由于莱芜梆子的行当有“三大门头十三行”,三大门头是生、旦、净;十三行当是生门的红脸、老外、帮生、大小生,旦门的正旦、小旦、二旦、老旦,净门的大花脸、二花脸、副花脸、三花脸,而且各类行当的唱法又大有差异。
其中生角的唱法主要以真声为主、假声为辅,真假声结合使用,由于男女同腔同调,男唱腔只用大本嗓比较吃力,所以,在唱腔的高音区就得用二本嗓,在低音区用大本嗓。在声腔中,有一种特殊的唱法叫做“厉嗓”,他的唱法是用极高的假声倒吸气唱出,唱时不是呼气而是吸气,尤其是男生的“厉嗓”,唱出的音质结实、高亢,行腔清亮,舒展流畅,语音萦绕,气势宏伟。
旦角的唱法以真声为主、假声为辅,真假声明显分开使用。旦角中也有一种特殊的唱法叫“小嗓”,就是按原音符翻高八度用假声唱出,所发之音细腻圆润,娓娓动听。
花脸的唱法也是以真声为主,个别情况下使用假声。
乐器主要有提琴、月琴、笛子、板胡、二胡、笙、鼓、锣、梆子等,主要伴奏乐器为提琴,也叫“大胡琴”,椿木做筒,梧桐木做板,弦轴为杜梨木,琴杆是枣木或檀木,粗而短。内弦用皮弦,外弦用老弦,6、3(正工四)定弦,以G为主。传统的打击乐器很富有特色,大锣是低音锣;手镲较一般的面片大且音低,两片相击发出“扑”的声音;小锣是高音,音尖而明脆。辅助乐器主要有月琴、笛子、板胡、二胡、笙、鼓、锣、梆子等组成,还有八棱月琴,不带品,2、5(反尺合)定弦;小鼓三弦,1、5、1(上合上)定弦;梆子用实心苏木制成。
其主要曲牌有丝弦曲牌、笛子曲牌和唢呐曲牌,主要以丝弦曲牌为主,如《大金钱》《愁相思》《苦中乐》《一字开门》《二字开门》《桃红》《忧愁曲》《怨恨曲》《思念曲》《四季歌》《杀妲己》等等,还有唢呐曲牌,如《五马》《二犯》《一枝花》《江儿水》《风入松》《石榴花》等;笛子曲牌,如《扬州》《开门》《五六五》《清江引》《点绛唇》等。
贾家洼村最早的傀儡戏是专人操纵表演,专人演唱,现在由于业余剧团的人手不够,操纵表演者也演唱剧中的人物唱腔。
傀儡戏在它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中,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其传统剧目也具有诸腔并陈、绚丽多姿的特色,但是由于流传年代较久,前辈艺人的病故,因而也失传不少。传统剧目初建时有百余出,到20世纪60年代山东省戏曲工作调查统计时,老艺人记忆的传统剧目还有20余出,如《小姑贤》《小毛元》《南阳关》《单刀赴会》《周奇送女》《辕门斩子》《韩信算卦》《桑园会》《斩黄袍》《烧窑》《王登云休妻》《包公赔情》《乱潼关》《观花》《汗衫记》《锯大缸》等,所以对这一剧种的挖掘保护,已刻不容缓。
二、贾家洼村傀儡戏的社会价值
傀儡戏植根于民间,历代艺人和乐手也经常参加当地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動,深受当地群众欢迎。傀儡戏的大部分戏剧曲牌,结构严谨规范,曲调行腔委婉,过门完整齐备,调式丰富多变,对当时的社会文化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丰富了当地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一)傀儡戏促进了当地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
傀儡戏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它的鉴赏价值得到人们的认同和喜爱。傀儡戏在演出中,乐队及演唱者根据剧情即兴伴奏,伴唱配合默契,非常吸引人,虽系民间艺术,却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说唱、表演、伴奏紧密配合,行之有序,假而不漏;演出中,能获得优美自然、天衣无缝的效果,常使群众在幽默的欢笑中大获其益。此外,傀儡戏中还有一种独特的神话鬼怪戏,名叫《清水潭》,戏中有仙鹤、长虫、孙悟空、唐僧、沙僧、猪八戒、何仙姑等,整出戏的惊险、悬念对观众产生了较强的吸引力。
1946年,贾家洼村傀儡戏曾以《孙膑下棋》等剧目多次慰问地方武装部队,大大鼓舞了我军斗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与1953年3月代表泰安地区到济南参加省地方戏曲汇演,演出了传统剧目《棘阳关》,受到高度赞扬,成为全省八个获奖单位之一。还于1978年参加全县春节文艺汇演,其中《辕门斩子》一剧获演出一等奖,受到领导和观众的一致好评。1964年到淄博、博山等地演出两百余场,给当地人民送去了欢笑。所演劝世、习俗段子和童话故事等非常吸引人。许多剧目都充满了扶正惩恶、清政爱民、精忠报国、尊老爱幼、扶危济贫、见义勇为等高风亮节,这为推动社会发展、丰富大众娱乐生活、塑造社会人文精神、弘扬优良道德规范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丰富了当地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近年来,随着新的文化观念和各种文化传媒向农村的不断发展,乡村农民文化需求和文化生活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已有几百年历史的傀儡戏在当地农村中仍占据着一定的文化市场。在每年特定的时间和场合中仍很活跃,并发挥着它们寓教于乐的作用,如每年的春节、元宵节、庙会、农闲时节及一些喜事庆典中,仍活跃着老艺人的身影,大大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生活,并深受群众的欢迎和喜爱,在推进社会发展、丰富大众娱乐生活、塑造精神文明、弘扬优良道德规范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促进了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
贾家洼村傀儡戏在老艺人的精心保护下,不断在周边村庄进行演出,每到节集、庙会,他们都会扎戏台演出,台上傀儡歌而舞之,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吸引了大批观众前来观看。同时也促进了农村市场的繁荣,增加了货物流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四)傀儡戏独特的教育意义
贾家洼村傀儡戏演出主题鲜明,以古鉴今,具有很深刻的教育意义。在民族危亡时刻,戏曲的宣传教育作用非常明显。1946年,他们给当地的解放军进行了慰问演出,受到指战员们的热烈欢迎,鼓舞了斗志。目前,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正在进行,他们充分利用戏曲这一形式,寓教于乐,在农村塑造精神文明、弘扬优良道德风尚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极具有生命力。
三、贾家洼村傀儡戏的现状
傀儡戏这一古老而独特的戏种,赖以生存的基础,因社会技术变革,新的传媒技术的普及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演出人员也不断减少,一些老艺人也相继过世,许多宝贵的记忆也难以承传。原先的传统剧目由百余出而剩下二十余出。现虽然已培养了三名女同志学习傀儡戏,为傀儡戏表演增添了新的活力,但是演出人员仍然紧缺,面对种种状况,亟待采取有效措施,抢救和传承傀儡戏。
由于贾家洼村傀儡戏剧团属于村级业余剧团,自筹自支,经费得不到保障,目前剧团缺少编剧、导演、作曲、舞美、音响等必需人才,再加上招生困难,由最早的专人操纵表演,专人演唱,发展到现在操纵表演者也演唱剧中的人物唱腔,人才流失及断层现象严重。
过去人们的业余生活平淡无奇,娱乐方式单一,傀儡戏在当时人们的业余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受到周边地区人们的普遍欢迎,剧团的演出收益可观。而如今由于受到商品经济的影响,影视、网络等新的媒体形式的不断冲击,傀儡戏的演出市场受到很大限制,观众流失非常严重,演出市场萎缩,导致剧团经费不足,生存维艰。
贾家洼村傀儡戏属于民间自发组织的剧团,市里没有专门的专业剧团,更没有专业的人员进行管理与规划。原先的传统剧目和演出剧目直线下降。没有科学的规划,傀儡戏不仅得不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丧失了社会群众对它的关注,傀儡戏越来越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是从长远来看,傀儡戏作为地方独特文化的体现者,应该得到很好的保护与传承。
四、傀儡戏的传承与保护
如今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傀儡戏存在着很多的困难,演出市场逐步萎缩,从事表演的艺人越来越少,观众大量缩减。贾家洼村傀儡戏现今也只有在农村的集市、庙会中才能演出几场,但观众也是寥寥无几。而且大部分还是年老者,出现了演出人员断档、观众层断档的困境。并且随着电视、互联网等现代文化传媒的逐步普及及流行,很多年轻人对傀儡戏不感兴趣,傀儡戏存在着后继乏人的危机,而且傀儡戏演出剧目大部分以古代戏曲为主,年轻人听不懂、看不懂,也不愿意听、不愿意看,难以被年轻人所接受,对于傀儡戏的改革创新势在必行,如何保护、传承、发展傀儡戏,对于我们文化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笔者认为:
(一)抢救传统技艺,保持剧种特色
当今的社会,我们有许多的文化是传承文化,传人的文化。代代相传、口传心授是我们独特的传授延缓方式,但是就是在这样的传承过程中,原传傀儡戏中积淀的传统技法有相当部分得不到应用,也已自然消失。特别是在制作方面,尤其是傀儡戏道具传统制作工艺,也濒于失传,需要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加大经济投入来抢救并保护它,抢救和发掘傀儡戏和传统技艺已刻不容缓。
首先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对贾家洼村傀儡戏进行研究、搜集、挖掘整理,并出相关的书籍、拍摄相关的音像资料等,深入调研论证,从表演技巧、传承发展、选题等环节,制定有关的传承标准。
其次当地要建立相关的机构,充分挖掘地方名老艺人,以指派传承人的方式,使传统技艺得以抢救和传承,并进一步发扬光大。同时,在艺术创作中,也应尽可能用传统技法,突出地方特色,以保持剧种的独特魅力。
(二)对传统的傀儡戏进行创新
发展是最好的继承,发展就必须创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是莱芜市贾家洼村傀儡戏传承的必由之路。原封不动照搬只会导致越来越多的观众流失,只有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理念和合理的技术创新,才会向前发展。贾家洼村傀儡戏这一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在原先的基础上,首先演员本身要加强业务水平的提高,要多培养年轻的骨干力量,给古老的剧种增添新鲜的血液,让古老的剧种焕发新鲜的活力。另外,剧情、服装、道具要适合当今群众的口味,关键是创作方面要从构建和谐社会新型农村做起,多组织、创作一些反映农村社会的、反映当前形势的,如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家庭和睦、邻里互帮互助等题材的作品,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观看,才能更加适应当今的市场经济需求。
其次贾家洼村傀儡戏剧团的从业人员多师承民间艺人,一般不具备创新能力,主要演出传统剧目或学习剧目。傀儡戏在发扬自己传统剧目优势的同时,要勇于创新,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汲取别人之所长来弥补自己的弱势,更加充实完善这一特殊剧种表演。
(三)实施人才培养计划,有利于保存剧种,开拓工作
目前,贾家洼村傀儡戏只有一位代表性传承人,而且已经80多岁了,这就要求当地要制定详细的人才培养计划。首先,让传统民间文化传承与保护走进校园,可以寻找并培养继承人,可以在学校开办传统民间文化傀儡戏班,同时由贾家洼村傀儡戏剧团的艺术人员进行授课,有步骤地培养傀儡戏后继人才;其次,除学校外,当地文化部门需建立传习基地和交流演示场所,并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或提供方便,使他们经常开展活动并进行技艺交流,也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演出,吸引年轻人或者爱好者主动积极参与,壮大艺术人才队伍;最后,成立民间传统傀儡戏培训班,建立以师带徒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一批年轻的傀儡戏表演、舞美设计、木偶制作、音乐创作等人才,为傀儡戏的代代相传和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四)开创活动机会,开辟演出市场
因贾家洼村傀儡戏剧团为民间自发组织的剧团,经费自筹自支,自生自灭的状况较严重,所以更要要求政府定期举办多种活动,增加贾家洼村傀儡戏的影响力。采取多种渠道、多种形式使傀儡戏再现繁荣景象。而且政府部门要创造条件,建立平台,鼓励他们继续热爱傀儡戏这一艺术活动。
通过组织各种惠民展演来宣传贾家洼村傀儡戏艺术,要以创新管理机制和营销手段积极拓展贾家洼村傀儡戏演出市场,以创新保传承,展演促传承,并且培养剧团的管理能力和市场意识,多生产剧目,拓宽演出市场,吸引更多的商业演出,来调动演职人员的积极性,以获得更大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促进贾家洼村傀儡戏整体水平的提高。
城市也是一片未曾开发的土壤,贾家洼村傀儡戏近几年只着力于农村的演出,而城市人很少了解傀儡戏,也很少看过,近几年,贾家洼村傀儡戏也接到不少到城市演出的邀请,只是苦于人员设备等条件的制约,不能满足现代演出的需要。城市这片市场前景非常远大,贾家洼村业余傀儡戏剧团要在人员设施配置齐全的条件下,勇于走出去,让城里人来了解傀儡戏、喜欢傀儡戏,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它,积极开发市场潜力,让傀儡戏这朵奇葩在舞臺上重新展现它美丽的姿采。
参考文献
[1]李群.传统戏剧[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8.
[2]周复三.音乐基础理论教程[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