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的文化认同与产业化研究——以厦门市为例

2014-04-29 00:34秦小瑛
北方音乐 2014年9期
关键词:文化空间南音文化认同

秦小瑛

【摘要】被誉为中国音乐活化石的南音,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其产业化的研究不仅利于南音的传承和发展,也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南音产业化必须在南音文化得到当地群体及社会认同的前提之下,而当今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文化日益趋同化,面对强势文化的入侵,南音的语言、民俗和信仰等文化空间正在慢慢缩小。因此,南音产业化的可行性路径的寻求必须建立在南音的文化认同之上,没有认同就没有消费群体,也就无谓“产业”一说。文章通过对南音的语言、民俗、宗教信仰认同分析,通过对南音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企图为其产业化的发展寻求新的路径。

【关键词】南音;文化认同;文化空间;产业化

南音,又称“南曲”、“南管”、“南乐”、“弦管”、“郎君乐”、“郎君唱”等,是起源于福建泉州,并流传于福建的厦门、漳州以及台湾、香港、新加坡等闽南籍居民聚居地。作为闽南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为闽南人民共同创造、共同拥有,承载着闽南人共同的历史记忆,维系着闽南人民的文化纽带。南音保护不仅是“个体”的事情,更需要全体闽南人共同参与。厦门作为闽南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南音文化的辐射地,有责任和义务担起南音传承和保护的重任。让闽南民众熟悉南音,看到蕴藏其中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等,不断激发民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仅是保护、传承和发展南音的强大动力,也是为推动厦门市文化大发展、经济大繁荣做出贡献。

随着现代化、全球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经济文化一体化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作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南音,其保护和传承势在必行。南音的保护、传承和产业化呈双向发展的趋势,两者并不矛盾。但要防止盲目的、破坏性的、不可持续性的开发,否则,南音的产业化会将成为南音保护和传承的瓶颈。“文化不再是附属于经济的一种渗透要素,价值不在于仅仅提升物质产品的文化含量,而是以文化资源为依托,以创意为灵魂,以科技为手段,对文化本身进行再创造,从而使其成为一种商品。”产业的发展应该充分发挥地区的资源禀赋,南音产业的发展是对其历史文化资源、宗教文化资源、地域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资源、旅游文化資源的深度挖掘并进行整合,没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为依托,南音产业的发展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南音是闽南人的集体表述和共同记忆,只有当它作为群体及社会的认同基础时,它才能成为被人们消费的符号,并作为一种文化资本被加以利用。

一.南音的文化认同分析

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种群历史记忆的载体之一。全球化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充满着挑战,面对异域文化的冲击,南音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文化空间正慢慢缩小。所谓文化空间是指传统或民间的文化表达有规律地进行的地方或一系列地方。广义上说,文化空间除了地理空间的聚落形态之外,更侧重文化意义上的空间概念,即: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某一社群世代相传的、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它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形成的认同纽带和认知体系。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南音的文化空间包括闽南地区的语言、民俗、宗教信仰等,也正是南音文化空间的存在,才使其成为一种文化认同的符号。

(一)语言文化认同

语言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关键。南音演唱时一律以闽南方言演唱(尤其是以泉州地区的方言为准),因而时常被称作“乡音”,闽南方言即是南音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闽南方言作为南音表演艺术特色的同时也制约着南音的发展,闽南语本身就是一种难懂、不易学的语言,加之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全球化语言备受青睐,越来越多的人听不懂闽南语,甚至不愿花时间和精力学习。因此,用闽南语交流沟通的文化空间正逐渐缩小。有学者建议是否可以用普通话代替南音闽南语的演唱,笔者认为这并不是适合南音长远发展的方式。首先,语言作为南音文化空间的支撑,一经变化,南音的文化空间就会变得更小;其次,南音作为地方音乐,它所流行的范围也主要集中在闽南以及台湾、澳门、香港、东南亚等一些闽南人聚居的地方,它是闽南地区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一种固有的文化认知体系,一旦打破了这种认知体系,南音就得不到闽南地区群体的文化认同。试想,一个缺乏文化空间和认同感的乐种还有生存和发展的前景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因此,我们需要做的应该是积极保护和发扬南音的地方方言,让共同的语言——“泉腔南音”成为海内外闽南人的认同符号。

(二)民俗文化认同

“郎君祭”和“祀先贤”是过去福建南音馆阁中最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据传,郎君爷是五代的蜀主,因他精通音律,擅长制曲,故南音界历来奉其为乐神,并于每年春秋时节举行拜祭。南音艺人称“郎君子弟”,南音馆阁一般都悬挂有“郎君爷”神像,每年春秋二祭,弦友们汇集在一起进行拜祭。“郎君爷”春秋两祭的习俗,以一种敬神的方式将弦友凝成一个整体,使社团成员在获得自身行为的合法性认同之外,社团成员还获得了一种集体身份的自我认同。在海内外,南音弦友们每年农历八月十二日都祭拜“郎君大仙”,唱奏《金炉宝篆》给祖师爷听,除排练平常不唱《金炉宝篆》。“郎君祭”时一律采用泉州腔,它成为海外华人联系中国大陆的文化纽带,也是建构“闽南语文化圈”文化认同的符号。除此以外,南音社阁还有一种固定的礼仪——“拜馆”,也称“拜阁”或“拜社”。它们有着特定的仪式,比如,来拜馆的客方必须祭拜主方的郎君爷,然后才开始南音的演奏。来访的弦友对本馆南音弦友提出挑战,切磋技艺,是南音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而这类“拜馆”仪式活动将爱好南音的人们凝聚在一起,不仅促进了南音事业的发展,也成为弦友们沟通的纽带。

(三)宗教信仰文化认同

“郎君祭”是每一个南音社团所必须执行的法定仪式,这种“法定”是一种约定俗称的民间法规。南音这样的弦管组织为什么会拜四川成都的孟昶为先师,并无史迹可寻,但它却作为一种仪式在几百年来不断重复演绎中存在,这是值得我们研究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信仰不无关系,例如渔民的妈祖信仰、商人的关公信仰等。中国人对神明的信仰历来秉持“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观念。“郎君大仙”以其神秘的、不可见的、超自然的、经验的文化现象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对于后世的人而言,这种仪式的起源并不重要,也没必要一定要知道为什么要祭拜“郎君大仙”,他们只要知道这是祖祖辈辈承袭下来的仪式,负载了特定的历史内容和历史记忆,是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共同信仰,一定有它存在的意义。正如郑长玲、王珊在《南音》一书中说到:“一个仪式,本身就就是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一个用感性手段作为意义符号的象征系统。”这种祭祀仪式以一种敬神的方式将整个社团凝成一个整体,通过每一年固定的祭祀活动,使自身行为获得合法性认同的同时,也使社团成员获得了集体身份的认同。它是闽南人记忆的活的载体,维系着闽南人的身份认同感和集体归属感。

以上通过对南音文化认同的分析,不仅为南音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同时也为南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方向。

二、南音产业化发展的路径

厦门市为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拥有5A级旅游景区——鼓浪屿,旅游业已成为厦门市的支柱产业。利用厦门现有的旅游文化资源,再对南音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并进行旅游业的有效整合,无疑会使南音产业发展充满广阔的前景。

(一)打造南音品牌

利用现代品牌营销与整体包装的思路进行市场化运作是解决南音保护与发展的有效模式。品牌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南音已经有了一张响亮的文化名片。而要让这张文化名片转化为市场知名度,提升南音的品牌价值和市场价值,政府引导、市场操作、商业运作是重要的法宝。作为一个文化品牌想要在商业市场中受保护,进行商标注册在所难免,有辨识度高的商标,对其推广、发行以及产业化运作有着积极的意义。如何让商标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除了在南音活动现场悬挂商标之外,积极开发南音衍生产品也是一个重要途径。南音可以尝试与音乐出版发行商合作,出版有关南音的CD、MV、书籍等,还可以与数字化的动漫、影视合作。南音品牌的推广可以考虑“明星效应”,聘请知名明星代言,也可以在各大南音社团中挖掘、培养、包装一些南音明星,既有利于吸引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的眼球,也有助于南音品牌的迅速普及。除此之外,厦门本身就是旅游城市,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条件,推广南音品牌有更大的优势,建立南音旅游网站、举办南音文化旅游节,通过节庆方式宣传厦门南音艺术,也是打造南音旅游品牌的有效途径。

(二)开发南音旅游文化产品

旅游文化产品是一种高度有效整合的产物,利用厦门市优越的文化资源、地域资源条件,将南音与厦门周边的闽南建筑艺术、歌仔戏、木偶戏、惠女风情、普陀寺院宗教文化等结合起来,达到区域内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让游客通过南音及其组合产品全面了解闽南文化。除此以外,衍生品的开发也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包括出版与南音相关的书籍,将经典剧目,如《梅花操》《四时景》《走马》等制成音响制品(CD、磁带等),供游客或南音爱好者收藏、欣赏。开发与南音相关的美术工艺品,可以借鉴开元寺的“飞天乐伎”,发展雕塑、壁画。另外,还有韩熙载夜宴图、天人赞鹤图等。

(三)文化艺术产业

厦门市南音产业化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因素,南音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无疑是最有效的途径,但也并不是唯一的途径。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同时,也可以发展文化艺术产业。

1.创造艺术表演场所

厦门有很多可供南音的表演场所,如专门的艺术表演场所宏泰音乐厅、闽南大戏院等大大小小的南音馆(阁)。除了这些现有的表演场所以外,还可以开发更多的娱乐休闲场所,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厦门是最古老的茶叶外贸口岸,历史上厦门以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知名茶港,大大小小的茶馆更是遍布街巷。以茶会友是中国茶文化最广泛的社会功能之一,而以曲会友也是弦友们日常生活中的最佳选择。“以茶吟歌、以茶起舞”对于现代人来说,无疑是最佳的娱乐休闲及交友方式。因此,将“茶”与“乐”相结合,创造以南音为主题的茶馆、茶座能够极大地满足消费者的精神和物质文化需求。此外,还可以发展以南音文化为主题的餐厅、咖啡馆等。关于这一构想,可以借鉴厦门的闽南文化主题餐厅——好清香闽南美食坊,这是一家将闽南文化与闽南美食完美结合的餐厅,无论是现场“南音”演奏、南音文化知识长廊展示,还是闽南文化代表性书籍、饰品展阅,无不突显出闽南文化特色。相比同类餐厅,它具有更多吸引顾客的优势,其经济效益更加可观。

2.開展艺术表演活动

厦门市目前已有宏泰音乐厅、闽南大戏院等比较著名的艺术表演场所。但据笔者本人了解,目前这些艺术表演场所举行南音演出的次数寥寥可数,这与南音发展的局限性不无关系。因此,笔者认为将南音与当地其他民间表演艺术,如歌仔戏、木偶戏、梨园戏、高甲戏等,作为闽南地方戏曲专场大型演出,是拓宽受众面最好的渠道。节假日在景区表演,如鼓浪屿音乐厅、普陀寺,既可以发展南音文化产业,又可以带动厦门旅游产业的发展。此外,定期举行大陆、台湾、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南音文化交流艺术节,如南音大会唱。在进行南音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可以进行南音艺术产品的展示,通过出售与南音相关的艺术产品,实现南音的经济价值。

3.创作文艺产品

通过投资创作与南音相关的文艺作品,包括文学著作、绘画、雕塑、手工艺品、舞蹈、电影、电视剧、动漫等多种形式,通过出版、发行、艺术市场拍卖、展览、表演等文艺活动获得经济价值。如以郎君大仙和花蕊夫人的故事为题材,创作文学作品、影视作品、音乐舞剧。

4.承办南音培训机构

南音的传承发展犹如“星星之火”,呈现“燎原之势”,正逐步向专业化、系统化的方向迈进。传统南曲的演唱、演奏后继有人,是南音事业发展的保障,而教育是最有力的工具和最佳途径。“厦门南音的学校教育,以南音演员训练班同艺校合作办学为主,南音极少进入中小学课堂,更多的是出现在一些中小学的南音兴趣小组上。”例如,厦门外国语二小、翔安一中、翔安马巷小学、刘五店小学等都开设了南音兴趣小组。兴趣小组课只是基础,能够激发一些学生对于南音的学习兴趣。但要使南音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专业化的南音培训机构是必要的。这不仅利于南音的传承,还能为南音艺术家提供职业场所,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加之,目前一些大学开始设立南音专业,如泉州师范学院。这表示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已得到国家教育政策的关注与支持,预示着南音教育事业发展的广阔前景,为南音教育培训机构的发展提供了生存空间。

5.商业演出

早期,南音在婚丧事件上的表演是有限制的,他们仅在弦友或弦友亲友的红白喜事上进行表演,这类表演是无偿、义务的演出。而如今,在闽南一带的丧事上,南音表演极为常见,只要有钱,便可请来南音表演。这一转变,不仅利于南音的传承和发展,也为南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又一方向,即商业演出。运用市场化的运营模式,组建技艺精湛的南音演出团体,承接各种商业活动,如红白喜事、寿宴等。

三、结语

南音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历史文化的积淀,其文化空间是海内外闽南人身份认同的文化依据。产业化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其文化空间保护的有效途径,但其自身也存在着无法规避的弊病和缺点。产业作为一种经济行为,其发展以市场为核心,以实现利润为目的,在没有外在约束的条件下,内在利益的驱动会使其出现轻保护、重开发的局面,容易忽视南音文化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等特征,在产业化的过程中难免会破坏南音文化的原真性,以致南音产业难于持续有效的发展。因此,在南音产业化的过程中,既要积极推动产业化运作,寻求南音在当前环境下传承和发展的市场机遇,将南音的保护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既不能因保护南音文化的原真性而束缚发展的思想,也不能因发展而破坏南音的完整性。如果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与南音的保护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一定要树立“保护为先,发展在后”的原则,另辟全球化背景下更适合南音产业发展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郑长玲,王珊.南音[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2]黄念旭,龚佳阳,林志杰,叶亚莹.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南音[M1.厦门:鹭江出版社,2013.

[3]张朝枝.旅游与遗产保护:基于案例的理论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4]王德刚,田芸.旅游化生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生存模式[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1).

猜你喜欢
文化空间南音文化认同
弦管南音“固首”体系研究
庄丽芬 让南音流传得更远
李进杰的南音情
南音乐器配合的多样均衡之美
文化空间视角下的湖南区域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民初皖籍知识分子与文化公共领域的建构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试论香港电影中的“九七情结”
文化认同对京津冀地区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影响分析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