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凡
【摘要】孔子与柏拉图作为古代东方文化的代表,其音乐教育思想有很多相同点。他们都重视音乐教育的政治社会功能,都不把音乐当做审美的对象,而把它当做治国的手段,他们的音乐教育目的都是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国家的统治者,都主张对音乐的使用要有选择,都反对对音乐的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孔子;柏拉图;音乐教育思想
一、孔子与柏拉图都非常重视音乐的教育作用
孔子是古代乐教思想的集大成者,《孟子·万章》曰:“孔子集大成者也,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孔子作为儒学创始人,他创私学、定礼乐、修春秋,为春秋战国时期文化教育的发展开创了新天地。
据《史记》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也。”孔子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弟子,其中乐居第二位,可知孔子非常重视音乐对人的教育功能。孔子将乐作为教育完成的最后阶段。孔子创办私学,以礼为乐是其教学内容的主体部分。孔子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认为乐是人成为完人的最后实现过程,他以诗乐与礼仪两种行为为基础共同培养君子。
柏拉图重视音乐在儿童教育中的地位。他认为,“在所有的藝术教育中,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要重要得多,音乐在表现人的心灵特性、净化人的心灵品质方面比其他艺术都具有更大的优越性。所以他强调音乐最适合教育城邦保卫者和儿童。”他认为音乐能够节制人的情欲,陶冶心灵和谐,有利于培养统治者(保卫者)的“正义”。“艺术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进浸入心灵的最深处。”
二、孔子与柏拉图音乐教育目的相同
孔子以“乐德”、“乐语”、“乐舞”教学生,并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乐所以修内,礼所以修外”、“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礼乐并重的教育观。这都体现出孔子“乐以调和”的教育目的,通过孔子乐教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提高个人修养,通过内在修养和外在约束培养“君子”,形成完善人格,以维护社会和谐。他的乐教目的观对当代乐教目的有重大启示和启发。
柏拉图的音乐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其《理想国》著作中。他重视在儿童阶段的音乐教育,重视文艺的社会效用。认为“儿童阶段音乐文艺教育最关紧要。一个儿童从小受了好的教育,节奏与和谐浸入了他的心灵深处,在那里牢牢地生了根,他就会变得温文有礼。”重视文艺的社会效用。通过音乐教育培养有节制、勇敢的城邦保卫者。
三、孔子与柏拉图对待音乐的态度相同
孔子生活在奴隶社会,等级制度明显。他的音乐教育目的与整体教育目的一样是为贵族阶级服务的,所以在进行音乐教育时对音乐的选择要符合贵族阶级的统治。孔子站在统治阶级立场,提倡雅乐,排斥俗乐,对日渐兴起的俗乐加以排斥。“颜渊问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诗经·郑风》)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论语·阳货》)他憎恨郑声扰乱了雅乐的地位。在音乐教育中主张运用六代之乐等教学生,并提出审美准则——中庸。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论语·为政》)“《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孔子规定音乐中感情的表现要有节制,用平和、舒缓的音乐作品来进行音乐教育,对于新兴的娱乐性强、节奏强烈的俗乐加以排斥,体现出封闭性。
柏拉图结合现实,考察文艺现状,认为当时的文艺不符合现状,有些音乐作品为了迎合群众,改变了其本来要表达的感情。对于音乐的选择严格对待,包括对儿童讲的故事和诗,只选择对儿童形成良好品格的诗。他认为儿童教育的音乐的乐调要有利于城邦保卫者的统治。他认为应该抛弃挽歌式的吕底亚调和靡靡之音的伊奥尼亚调,只选择能表现节制与勇敢的曲调多利亚调或佛里其亚调。他还反对使用多弦乐器和多调乐器的使用,认为“我们不应该追求复杂的节奏与多种多样的韵律,我们应该考虑什么是有秩序的勇敢的生活节奏……”无独有偶,柏拉图也反对对音乐的变革与创新。他认为“我们必须始终守护着它,不让体育和音乐翻新,违反了固有的秩序……因为音乐任何的翻新对整个国家是充满危险的,应该预先防止”。
孔子与柏拉图都把音乐当做统治阶级的工具,将音乐纳入统治阶级的轨道,束缚音乐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发展,不利于音乐持久繁荣发展。
四、孔子与柏拉图音乐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音乐教育的影响
(一)音乐应该贯穿教育的始终
孔子与柏拉图都强调音乐教育应该是一种终身教育,应该对教授内容合理安排。孔子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人的发展是由学习诗礼开始,乐是成为完人的最后阶段,又突出音乐对一个人发展的重要性,所以孔子在音乐教育中将音乐的学习贯穿始终。柏拉图将音乐教育放在人成长的各个阶段。他们都认为音乐不仅陶冶性情,而且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所以应该在各个年龄段都要进行音乐教育。但是在我国音乐教育中,无论是中小学还是高中、大学,都将音乐课放在次要位置,而这些阶段正是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么重要的阶段没有开设音乐课是多么遗憾的一件事。
(二)音乐教育要提高学生的审美性
从孔子和柏拉图的音乐教育思想中,我们应该认识到他们过于重视音乐教育的政治伦理教化作用,没有重视音乐的审美功能。在当代我国的音乐教育中,在音乐课中儿童只是简单地学唱几首歌曲,基本乐理知识和经典的民族音乐很少涉及,音乐欣赏课更是寥寥无几。音乐可只停留在基础知识的教授之中,没有提高到培养人正确的审美观上来。在教学中应该加强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逐步积累音乐经验,对陶冶性情具有重大意义,帮助学生树立审美理想,为终身学习和感受音乐奠定基础,达到身心和谐发展。
五、总结
孔子与柏拉图作为古代东西方文化的代表,虽然他们有地域时代差异,但他们的音乐教育思想有很多相同点,研究他们的音乐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音乐教育产生启示,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音乐建设,为我国音乐教育沿着一条健康繁荣发展的道路指明前进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2]杨恩寰.西方美学思想史[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
[3]吴琼.西方美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4]朱光潜.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