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仲凌
摘要:古老的泉州“傀儡调”音乐究竟有什么特点?“傀儡调”艺术家们又是用什么举措来使之与时俱进、传承发展呢?作为一名“傀儡调”音乐的传承人,笔者主要分享从艺近三十年的经验与心得。
关键词:傀儡戏 音乐
中图分类号:J61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24-0080-03
首先,泉州“傀儡调”音乐与其它戏曲音乐体系相比,其最为鲜明的特色应该是“曲牌体”音乐与“压脚鼓”演奏了。再加上泉州傀儡戏演出时所必须的“序头”(乐曲过门)“和唱”“过曲”“嗹尾”等独特的表现手法,极大丰富了其音乐内涵与艺术表现力,共同构成了“傀儡调”这一个完整而又独特的音乐体系。
一、“曲牌体”音乐
戏曲音乐大体上可以分为“板腔体”和“曲牌体”两种,泉州傀儡调就属于曲牌体,并且至今仍保留了三百余支曲牌存世。由于曲牌是由词牌发展而来,因而在曲牌的创作中就相当于填词,有其长短平仄的要求。泉州“傀儡调”有着诸多从词牌转变而来的古老曲牌,如:【皂罗袍】【泣颜回】【一江风】【风入松】【胜葫芦】等,且这些古老曲牌在傀儡调中大都有其固定的旋律曲调。很多傀儡戏老艺师,只要在古傀儡戏簿上看到这些曲牌名,就能将其唱词用该曲牌特有的旋律曲调演唱出来。
虽说傀儡调曲牌没有特定的行当划分,但有许多的曲牌实际上是具有其感情色彩的。例如,在很多传统剧目中,【西地锦】这一曲牌被大量反复地使用,都是由皇帝、将相、首领或番王等有气势的男性角色所演唱,主要表现的是人物的英雄气概,或是展示人物的堂堂威仪,因而女性角色就较少使用。类似的曲牌还有【地锦当】【出坠子】【雹子令】等,几乎就是男性角色专属。当然,有男性化雄壮威武的曲牌,也就有女性化柔软委婉的曲牌,如【玉交枝】【桨水令】【千秋岁】【倒拖船】【金乌操】等,这些曲牌或是清丽委婉,或是缠绵悱恻,都是展现花前月下或是体现女性角色悲凄哀怨等情景最常用的曲牌。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中性曲牌,如【四边静】【胜葫芦】【抛盛】等。在表现各种情绪与场景时,还有诸多相对应的曲牌来展现,如表现喜庆高兴时,经常唱【太平歌】【节节高】【四季花】等曲牌,其喜悦欢快之情溢于言表;而表现凄凉、哀伤时常唱【生地狱】【倒拖船】【寡北】等,曲调中便透着缠绵悱恻、凄凉委婉。这些曲牌的运用,再辅以“和唱”“合曲”“嗹尾”等表现手法,是传统泉州傀儡戏艺术感染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压脚鼓”
泉州傀儡戏的司鼓,被尊称为“万军主帅”。所敲击的鼓为南鼓,其打击技法也异于其它。演奏之时,司鼓将左脚足部放置于鼓面之上,边击打边在鼓面上移动,这样可以演奏出丰富多彩的音调,故被称之为“压脚鼓”。泉州傀儡戏的“压脚鼓”打击套路被称之为“鼓帮”。“鼓帮”的种类繁多,有“官鼓”“一条鞭”“素口”等多种。乐曲的“起”“落”“煞”(结束)处理,都有严格的规制。
泉州“傀儡调”将节拍称呼为“撩拍”。其曲牌共有五种节拍类型:“慢”(散板);“七撩”(即8/4拍);“三撩”(即4/4拍);“一二”(即2/4拍);“疊拍”(即1/4拍)。所有曲牌皆以这五种节拍形式或单独、或组合存在,形成各种不同感情色彩的曲调旋律。不同“撩拍”(节奏)类型的“鼓关”,鼓点完全不同,须严格遵循本帮鼓点的基本规制。一般来说,当傀儡戏在进行表演时,整个乐队的文武乐演奏包括傀儡戏演员的演唱,其速度、力度和节奏的具体变化,都要听命于“万军主帅”的调遣。
以上是泉州“傀儡调”音乐艺术特色较为主要的两个部分,其它还有“序头”“和唱”“过曲”“嗹尾”等一些独特的表现手法,因篇幅关系就不再展开论述。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傀儡调”音乐体系也必须发展以适应时代。在建国至今的几十年间里,在一代代的泉州傀儡戏艺术家们的共同努力下,泉州傀儡戏与时俱进,不断进步,创新发展出了很多紧扣时代发展脉搏的优秀剧目。这里面也伴随着“傀儡调”音乐体系的创新与发展,而且从取得的成果来看,这些创新是成功的,已成为“傀儡调”音乐体系里新的经典。作为一名“傀儡调”音乐的传承者,除了学习最传统的“傀儡调”音乐体系外,对于这些具有创新性的经典也必须深入了解并熟练应用。在这里笔者简要地谈谈这几十年来基于传统而创新的历程,与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例子。
三、立足传统集采众长
泉州傀儡戏在1952年终于有了一个成建制的传承单位——泉州市木偶剧团。当时正是文化艺术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时候,为了能与新时代的审美要求相契合,泉州傀儡戏艺术家们致力于创新发展,以集体的智慧创造出了各种新的表演形式与新式舞台,以及适应新时代背景下演出的创新剧目。为了使剧种音乐适应新的表演方式,老艺术家们对“傀儡调”音乐也进行了改良。但这个改良与表演的创新一样,是牢牢立足于传统,再集众家之长,取长补短,稳步发展。举个例子:传统的“傀儡调”音乐体系里是没有板鼓与梆子等北方戏曲常用乐器的,解放后,因梆子与板鼓及其它一些北派戏曲乐器,在新派艺术创新的表现力上有很多可以弥补“压脚鼓”等南派乐器的不足。因此,“傀儡调”艺术家们大胆引用梆子与板鼓等打击乐器来与“压脚鼓”“钲锣”“嗳仔”(南唢呐)等“傀儡调”传统乐器相融合,配合新的表演程式,创作出了一批深受观众喜爱的优秀剧目, 如《水漫金山》,这是新中国第一部走出国门的提线木偶戏。在这个剧目里,就大量使用梆子与板鼓进行伴奏,特别是在第三场《水斗》里,武场部份基本上就是北派打击乐在控场。当然,在文戏场里,“压脚鼓”依然是“万军主帅”。这种南北乐器相融合的方式,取得了巨大成功。因此,在后来的艺术创作中,不断地有新的乐器加入到“傀儡调”音乐体系中来。如后来的大型神话剧《火焰山》,这部以提线木偶为主,并融合各种木偶表演形式为一体的集大成之作,它的音乐里不但有北派打击乐器,还有二胡、琵琶、扬琴等民族乐器,甚至加入了单簧管、长笛、小提琴、大提琴等西洋乐器。这些中外乐器所演奏的也不再只是传统的曲牌,而是在原曲牌调式基础上经过改良的新曲。这样的改良让观众听起来感觉耳目一新,但其旋律调式依然是韵味十足的“傀儡调”,并未脱离其根本特色。在新排演的大型剧目《赵氏孤儿》中,更进一步增加了西洋“定音鼓”进行指挥控场,使整个戏的音乐表现力,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这种立足自身特点、古今中外皆为我所用的创新发展方式取得了巨大成功,并成为“傀儡调”音乐体系的重要部分,延用至今。
四、专注细节出精品
把原本较为程式化、粗线条化的表演逐一细化,在坚持自身特色的基础这上,专注细节刻画,打造精品,成为了泉州傀儡戏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而这里面就包涵了对“傀儡调”音乐的自我细化、美化,使之与傀儡表演时更为契合,使整个演出达到细致入微、形神兼备的程度。
在传统剧目《窦滔》里有《若兰行》一折,讲的是苏若兰千里寻夫的艰难历程。原本这一折戏有大段的唱,里面光是曲牌就有【倒拖船】【山坡里】等几个长曲牌。以现代的眼光看来,这折传统戏无论是从表演还是从音乐来说,都无法深入细腻地刻画人物的内心情感。但这折戏却又是泉州傀儡戏传统戏中“旦”角表演最为完整的剧目,放弃不演确实可惜了。那怎么办?精修细化!从表演方面重新设计,在音乐方面精减其繁复的演唱曲牌,只保留最具代表性的【倒拖船】,最主要的是细化整个表演过程中的音乐表现形式,将【倒拖船】曲牌,根据唱词内容设计“鼓关”“鼓帮”,配合木偶的动作表演,除了最大化发挥“压脚鼓”丰富多变的艺术表现力外,在整个表演过程中还加入了“嗳仔”嘴模仿猿啼声、南锣模仿流水声的拟音方式。于是,经过精心设计、重新编排的《若兰行》既保留了传统傀儡戏的精华,又没有了传统戏的拖沓繁杂。整个戏表演细腻、传神、优美典雅,唱段缠绵悱恻、凄婉动人,成为泉州提线木偶戏传统折子戏的代表性剧目之一。
作为一名“傀儡调”音乐的传承者,若仅仅是继承了传统“傀儡调”的音乐体系,那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傀儡调”音乐在其千年不间断传承中,既是在坚持自身的特色,同时又在不断发展创新的,所以,若想将这门千年艺术真正传承下去,创新发展是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