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晓艳
摘 要:面对理想的教育,反观现实教育中学生“高分低能”、“诚信缺失”等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要勤于发现、敢于承认,认真地面对课程、教师、学生、评价方式等各个层面的现实困境,通过民主对话探寻文化奥义,感知技术发展过程中蕴含的生活魅力,使初中信息课堂回归生活,以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民主对话 生活教育 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22-00-02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并且在不断地影响、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人最基本能力的标志。
1 提出问题
处于一线课堂,不难发现由于应试教育压力而随之出现的“激情被压抑”而“情感缺失”的“中庸”学生越来越多,尤其步入初中学习后,“课堂含羞草,课后狗尾巴草”类型的学生日趋增多,教育工作者应站在学生的角度重新审视问题,是什么促使学生选择如此的行为?高举“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大旗,何以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践,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理想的、有道德的人?
我校学生社团是属于学生自发组织协调的学生群体,其课程自主程度高,我校很多学生在社团中表现斐然,善于自主合作的学生在进入大学、留学阶段甚至步入社会后都深感得益于中学时代的社团经历。在我指导的这个社团,我们的活动宗旨是自由自主、发展个性,每位学生都可作为小教师报名,来教授自己准备的内容,分享知识。但每学年社团活动开展的起初阶段一般会凸显出学生社团的存在意义以及挑战性。例如,①在学生小教师讲课过程中,其他学生插嘴不停;②对于小教师布置的作业,社团学生都能很快完成且都能獲得小教师的“A”评,不少学生是“来料加工”的作业高手,善于“应付、交差”,但缺乏深入、自主学习的激情,学习效果自然差强人意。作为信息教师的我能感到一些学生对于社团自主活动半温不火的态度,尽管他们对信息技术学科学习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也有较好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与习惯,但社团活动同时也是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评价、自我提升的地方,所以匆匆完成任务了事,很少有学生勇于、乐于分享自己的真实感受与知识经验,突显出初中学生在自主安排、合作学习方面缺乏锻炼。
随着社团活动开展,大多社团成员能逐渐适应自主管理并积极参与课堂,不过仍难免个别“旁观态”的学生找出各种客观限制理由,漫不经心地履行自己的小教师任务,多次有授课任务却次次给全社团学生放鸽子,对自己的“责任缺失”毫不在意,让人唏嘘不已,不得不讶异于个别学生的“高分低能”甚至“高分低德”。
在机房进行的社团活动一方面见证了很多学生的自主才能,培养了学生的领导机智;另一方面也映射出了必修课堂所发现不了的、不容忽视的“学生信息素质现状”——自主安排、责任担当等方面的欠缺。社团活动与必修课堂通力合作,才能更为全面地发现学生、了解学生,形成更为生活化的教育场景。
2 分析问题
面对理想的教育,反观现实教育中学生“高分低能”、“诚信缺失”等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要勤于发现、敢于承认,认真地面对各种现实困境,对于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2.1 在课程层面,现行的信息技术课程及教材“过于”强调软件操作
2.1.1 小、初、高各阶段软件学不停、重复学、模仿多,学以致用得少
自新课程以来,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始终过于强调操作技能的训练,系统软件、微软办公软件、多媒体软件以及编程软件等被安排在小学、初中、高中各个阶段,不少软件学习越来越低龄化。作为教育领域内的课程,既注重横向上拓展知识的广度,又要注重纵向上挖掘技术知识发展过程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促进知识整合,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2.1.2 学习资料有限,信息课堂略显“边缘化”
除了教学内容一直在围绕技术做增加、删减等修订外,目前学生的教材使用方式也改为三年循环利用式,学生不能人手一本教材的情况加剧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疏离感与陌生感,也加剧了开展信息技术课堂阅读的困难。如今初中学生翻阅信息教材,了解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机会几乎仅限于每周一节的信息课堂,看似经济的循环使用方式实质上却导致了变相的“浪费”。
2.2 教师研究更多止于模仿操作,文化思考不足
从文化的知识特性角度,课堂文化可区分为学术性文化和日常性文化。正所谓“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作为一门操作技能学科,信息技术教师是否能够演绎各章节内容的内涵与价值,抑或只能照本宣科,通过“云里雾里”的讲解让学生逐渐失去对信息技术学科的专业兴趣,而把信息课当作是一门上网课或者脱离生活的技术模仿课。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以促进学生行动与反思为主要职责,让学生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应用层面,更应体会技术之“源于生活的本质与回归生活的意义”。
2.3 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经验“多”且“偏”,“眼高手低”现象多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运用,学生对网络方面的依赖日益严重。在本校初二年级16个班级进行的学生兴趣爱好问卷调查中,经数据统计发现,“电子游戏类”兴趣爱好位于各班第1名的有2个班级,占班级总数(16个班)的12.50%;位于第2名的有11个班级,占班级总数(16个班)的68.75%;位于第3名的有2个班级,占班级总数(16个班)的12.50%;位于第4名的有1个班级,占班级总数(16个班)的6.25%。16个班中爱好“电子游戏类”的学生比重远远高于其他各种活动和兴趣爱好的学生比重。
尽管部分学生“娱乐”方面的技术操作日益“娴熟”,但不排除不少学生的日常上机行为习惯的缺失,很多学生能潜心于应用技术的模仿操作、实践创意,但对于打开、关闭程序界面,保存文件,共享文件等基本操作却不知所措。
3 实践探索,问题求解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考察学科,一般没有统一的大型考试,加之课堂时间有限、信息技术学科应用软件的多样性与作品呈现平台的缺乏,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平日里难以照顾到所有学生,难以及时根据不同特征的学生给予个性化评价。因此,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须立足学生开展多样的作品评价与讨论活动,记录学生的劳动付出与成长点滴以保持其持久的学习兴趣。
首先,民主对话的课堂给学生提供了课内实践的机会,学生可在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中进行充分的自主学习与自我表达。随着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識增强,初中生逐渐由评价别人转向评价自己,并渴望获得别人的承认和尊重。例如,一名初二学生在小组合作活动后的展示环节中谈到VB学习的方法建议时这样描述道:“VB编程就像写作文,先理好思路,然后再根据想法转换成一句句相应的代码。”他在自主讨论中获得的感悟或许比很多成年人理解得还生活化、还透彻,当然他也获得了小伙伴们的认可。民主生活的课堂里,学生之间相互切磋的活动形式避免了教师对于“枯燥难懂”的程序设计进行“吃力不讨好”的灌输,且学生之间相互合作、讨论,能自行发现不少问题,在请教、求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很多学生获得了自主自信与价值感。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可尝试多样化的课堂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鼓励学生拥有一双发现技术操作背后的“生活智慧之美”的眼睛。
其次,基于技术进行生活层面的文化探寻。信息技术实际上并非只是我们在学校所学的各类软硬件知识与操作技能,而是符合万事万物规律,是人类长期实践中经过千锤百炼的智慧、精华和基础,其中的概念、方法与思想的起源与发展都是自然的。小小的软件学习中往往包含了丰富的生活道理。虽然初二学生之前已经学过Word、Excel,但学生对于表格的生活奥义似乎少有总结,在使用上不能自由迁移。例如,使用Frontpage制作网页的时候,起初学生采用简单的文字换行制作个人简介,简单的排版可给人清爽的感觉,但随着网页内容的增多需要进一步调整、归类时,有学生仍执意简单化处理,只用文字换行、对齐、空格等简单操作进行页面布局,而不愿使用表格规划网页,认为那样太复杂,东西太多了会乱。这时候教师拿“家具”来类比“表格”,如房子里东西多了后会越摆越乱,这时购置合适的家具就使得问题迎刃而解,家具的到来不但不会给家里添乱反而可以更好地归类、收纳物品,使空间得到更好的利用。学生带着理解尝试使用表格规划布局网页,还总结出表格更多的实用性来,并在实践中联想出更多的“类比”。
在大家使用便利的网络检索工具搜集、下载各类信息的时候,我们都能体会到别人分享的信息,我们感受、接受到了来自网络上某个节点的分享,与此同时,我们也可分享自己的作品,传递快乐。“自主原创”与“拷贝下载”便体现了一定层面上对“给予”与“接受”两种不同生活态度的感悟。
基于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是融入生活、激发自我、发现规律的自主学习以及合作分享。虽然应试的压力依然很大,但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有效落实以及社团活动等多样课程中对学生行为的观察与指导一定能更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 结语
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涉及每一个孩子。短暂的未成年阶段经历的教育生活对他们的未来影响深远,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关注学生生命主体的终生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因此,学校教育应“回归生活”,而信息技术课堂是本人实践“生活教育”梦想的主阵地。作为教师应不断努力通过民主对话鼓励,来引导学生挖掘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的生活奥义,争做“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和有所发现”的人。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信息组,江苏 南京 211102)
参考文献:
[1]陈岚,王凤翠.21世纪普通高等学校信息素质教育系列规划教材:数字信息资源检索方法与实践(社科版)[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5).
[2]肖正德.我国对话教学研究十年:回顾与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06(3).
[3]李德昌.信息人教育学势科学与教育动力学[M].武汉:科学出版社,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