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助写突破议论文写作难点之“无米下锅”

2014-04-29 19:11:23蔡奋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4年22期
关键词:议论文写作突破难点

蔡奋

摘要:高中学生议论文写作的难点不少,但笔者认为主要难点是论据的选择、表达和分析,论据的积累是突破该难点的基础。教师可以根据阅读和作文教学实际为学生提供素材,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动手”积累素材,才能逐渐解决学生写作时“无米下锅”的问题。

关键词:以读助写;议论文写作;突破难点

中图分类号:G633.34 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8-0082

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的困难很多,教过的教师都知道。根据教学实际,按写作的顺序,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准确的审题立意;选择典型的论据;倾向性地表达论据和扣住观点对论据进行有效的分析;合理安排论证结构;简洁、准确、深刻地表达。

从检测学生写作水平高低的考试来看,笔者认为论据的选择、表达和分析尤为重要,在实际教学中也是最难突破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从考试的命题来看,现行的作文命题形式,不管是命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面对的是全省乃至全国的考生。一道好的作文题目应该尽量让绝大多数考生都有话可说,也就是通常说的“不在审题上为难学生”。当然为了避免套题和宿构,肯定还是会存在审题问题。

至于论证的方法和结构,对于中学生来说,论证的方法和结构就那么几种,学生经过训练,一般都会掌握。而具体的写作,只要条理清晰就可以,不一定要拘泥于某一种结构。况且文无定法,形式说到底是为内容服务的,要根据具体的内容来安排的。说到语言,对于自己的母语,大多数学生还是能表达清楚的,要达到深刻和有文采就比较难。深刻,说到底是思想的问题;有文采,则是长期的阅读和练笔的结果。

最难解决的也是最重要的,笔者觉得是论据的选择以及论据的表达与分析。为什么说难解决,因为据我观察,学生写作时最怕的是对作文题目没有什么想法或虽有想法却找不到合适的材料来证明它,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何况大多数学生并不是什么“巧妇”。为什么说最重要,因为不论是从学生的写作还是从教师的阅卷来看,这些都是最重要的。从写作来看,学生对于作文题目,总是会有或深刻新颖或浅显一般的立意,可是有了立意后,学生就要找到合适的论据来证明它,而观点能否被证明清楚,内容是否充实,关键还是看论据的选择、表达和分析。从阅卷教师的角度来看,我们经常说主要看内容和形式。形式主要是结构和语言表达,即怎么写的,除非很突出,一般的学生都差不多。内容主要是论点和论据,就看他写了什么,这是文章的主体,也是打动阅卷教师的关键。

学生论据的选择、应用和分析的现状又是怎样呢?论据的选择,首先要有东西可供选择,学生如果没有一定的阅读积累,他头脑中的材料很有限,考试时想到的总是那几个,国外的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居里夫人,国内的就是司马迁、陶渊明、苏轼等。因为没有可供选择的论据,运用起来不是不能证明观点,就是虽能勉强证明,也因太过陈旧而不能引起阅卷教师的兴趣。

学生写作时论据的倾向性表达和分析情况又是怎样的呢?学生在运用论据时,往往像讲故事一样,表达上概述不够,更不知该从哪里开始表述,表述时该突出什么,即不能扣住观点进行倾向性表达。论据的分析也是问题多多:有的只是观点加材料,不对材料进行分析;有的能对材料进行分析,但只是用观点贴一下标签;有的分析则另起炉灶,与前面的论据完全脱节,换句话说就是根据前面的论据难以得出后面的分析等。论据的概述和分析,涉及的问题,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展开。下面重点讲讲笔者平时是如何帮助学生,突破写作时“无米下锅”的难题。

笔者2013-2014年主持了福建省教育学院的课题《“以改促写”的作文教学方式研究》,“以改促写”其实是“以改促读,以读助写”的缩写。

这里的“改”是“自主合作的评改”,在改之前,学生要先阅读教师编写的学案。课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白此次写作训练的目的和要求后,参考教师对于优作和存在典型问题习作的评改示范,先对自己文章提出修改意见。然后小组互助合作评改,学生再根据自评和他评来修改自己的文章,并写出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所谓“以改促读”是教师根据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与学生一起找一些与这次写作有关的阅读材料,如作文的素材、名家的范文、同学的优秀作文、有关这次写作的知识和技巧等,提供给学生阅读,(当然每次有所侧重,不求面面俱到)。读完之后,让学生自己讨论所给材料中对本次作文有益的内容,在老师的引导下运用到写作中去,这就是“以读助写”。

当然,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是吸收,是积蓄;写作是释放,是支出。没有阅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当然大家都明白,这里的阅读,不仅仅指纸质的文字阅读,其实观看一些视频,参加一些活动等,应该也是某种意义上的阅读。

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在开展课题研究过程中是如何帮助学生解决“无米下锅”的困难的。

一、缺什么,补什么

缺什么,是指学生在每次作文训练中没有想到的典型论据或者缺少的一些基本的写作知识;补什么,是指老师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源,把学生缺少的东西及时补充给学生,让学生在修改文章时能用上,变成自己的东西。

在写“痛而善言”這篇文章时,笔者给学生补充了司马迁的《报任安书》,陆幼青的《生命日记》,并提醒学生忽视的课内文章——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李密的《陈情表》就是很好的材料。

这里说的写作知识,一般不是纯理论的知识,而是同龄人或者一些大家同类的作文,其中往往含有一些写作的知识和技巧。

高一写记叙文时,有一次让学生写《我的母亲》,要求写出人物的个性,学生大多只是写母亲操劳家务以及如何照顾自己,难以体现个性。于是我给他们提供了《胡适自传》中“我的母亲”的内容,老舍的《我的母亲》,丰子恺的《我的母亲》和邹韬奋的《我的母亲》。从这些感人至深的文章中,学生学到了如何从生活小事中去选材,如何通过个性化的言行去突出人物的个性。

在写过“化心为湖,融化生命中的苦痛”的文章后,我给学生提供了毕淑敏的几篇散文和于丹《庄子心得》里的几篇文章,学生看后豁然开朗,对于里面的几个例子印象深刻,自行修改时当堂就用上了。

学生写作时绞尽脑汁想不到素材,现在一下子把典型素材放在他们面前,他们一般都比较感兴趣,让他们在评讲后修改或重写一段,用上补充的例子,学生都能学以致用,并且印象深刻。这大概就是孔夫子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吧。

二、阅读课教学时,适当拓展

阅读和写作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拓宽学生的阅读面,让他们占有更多的素材、汲取丰富的营养。

具体做法有两点:一是在学习作家作品时,围绕作者生平,给学生提供一些关于作家生平的知识和文章,这样可以让学生能全面了解作家,以便“知人论世”,更好地理解作品。同时作家本身的故事也是很好的写作素材。

在学苏轼的诗文时,笔者给学生印发了余秋雨先生的《苏东坡突围》和林语堂《苏东坡传》中的相关内容;在学习李清照词的时候,笔者又提供了梁衡的《乱世中的美神》。然后指导学生阅读,他们的兴趣都很高。读后对作品的理解更深了,如学习苏轼的《赤壁赋》,文中关于主客的问答,其实是苏轼自己内心的挣扎,可因为什么而挣扎,为什么是这样的挣扎,学生如果仅仅只知道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不一定能真正体会到苏轼此时的心境。还有《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的情感是消极还是积极,读完余秋雨先生的《苏东坡突围》,就好理解了。同样,对于李清照后期的作品《声声慢》,学生对“凄凄惨惨戚戚”的理解也许只停留在教师对文学史的介绍上,可如果读了《乱世中的美神》,就真正能体会到一位才貌出众、生活幸福的大家闺秀,在尝到了爱情的甜蜜之后,历经国破、家亡、夫死、金石散失、遇人不淑种种变故后,她此时内心的愁苦。才能真正體会“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意境,再读“凄凄惨惨戚戚”时,才会有“仿佛嘴里含了一颗千斤重的橄榄”的感觉。

由于理解较深,在学生的笔下,苏轼、李清照就不只是一个失意的文人形象,还是一个敢与命运抗争、永不沉沦的强者形象,是一个立体的形象。在以后的写作中,不管是有关“自我成长”还是“关注人生”类的题目,学生都可以用以上两人。在写“痛而善言”时,学生就运用苏轼一例,在政治压力之下,没有一位昔日友人寄来片言只语,苏轼痛苦郁结于心,借诗文来言内心之痛,这里就有阅读相关材料的功劳。

另一点是在学习一个作家的作品时,把这位作家其它的作品作为阅读材料提供给学生,并做适当的阅读指导。这样学生对于这位作家选入教材中的作品就会理解得更透彻,对于作家的特点也把握得更到位。

在学鲁迅先生的《祥林嫂》时,笔者为学生提供了先生的《呐喊·自序》,让他们了解鲁迅先生写作的目的,同时还补充了《狂人日记》、《药》、《阿Q正传》等传统名篇,让学生明白了课文后面所谓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引起疗救的注意”真正指的是什么,让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国民劣根性”有了更深的思考。学生因为有了这些底子,在面对“文化”有关的作文时,他们就会有更多的思考。

三、利用教学常规,引导学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虽然笔者的课题是做这方面的研究,教师应尽量多地给学生提供素材。但教师一个人的视野毕竟有限,精力也有限。更重要的是教师教给学生的不应该只是知识,而应该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这样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要让学生平时就要养成收集、整理素材的习惯,真正做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样学生写作时才会有“源头活水”。

在具体操作上,笔者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落实:

1. 是利用学生平时的课前演讲和读书笔记来落实

课前演讲,大家都知道可以锻炼演讲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其实引导得法,还可以为其他学生提供较好的写作素材。笔者的做法是:学生轮流演讲,须提前做好准备,把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文章拿来和同学分享。要求是:课前,演讲者要写一句名言警句,同时要把这次演讲内容中的关键词,如主要人物的姓名,所讲内容的核心观点等,写在黑板上,名言与所讲内容最好相关。学生在演讲的时候,要求其它学生边听边记,记下人物故事、人生道理等。讲完后,教师针对所讲内容做适当的点评和延伸,听的学生就相当于积累了一个新的素材,并对它有了一定的思考。有时针对一些热点话题,笔者还会引导学生进行辩论,这样学生的印象就更深刻了。

如五班一个学生讲到现行教育制度的话题,笔者看到学生都有话要说,就让他们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既是听众又是讨论嘉宾,在思想的碰撞中,他们对“教育”问题认识更全面了、思考更深入了。而且我还鼓励他们课下对教育做一个专题探究。如孔孟的教育思想,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杜威的教育思想,苏霍姆林斯基等的教育思想。引导他们思考:自己喜欢谁的教育思想,今天我们的学校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如果你是校长,你会做哪些变革?下次写到有关教育的题目,他们肯定就会有更多的思考。至于读书笔记,就是学生课外阅读时,把觉得有价值的材料摘录下来,并做适当的点评。看过文章,把其中感受最深的内容摘录下来,本身就是对材料的再加工,而点评则是对材料的深入思考。这样日积月累,坚持不懈,就不愁没有作文的素材,当然也不愁没有思想和语言了。

教师只要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就行。笔者就经常推荐学生订阅《语文周报》、《语文报》、《中学生阅读》、《读者》、《杂文选刊》等报刊。除了高考必读的名著外,还鼓励学生看看鲁迅、柏杨、朱光潜、余秋雨、毕淑敏、周国平、张晓风、贾平凹、莫言等人的作品。引导他们看《财经郎眼》、《大家》、《人物》、《艺术人生》、《对话》等电视节目,看看《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放牛班的春天》等经典电影。好的影视作品往往思想性和艺术系兼备,也是非常好的素材。

2. 课内适当拓展,让学生自己寻找相关的材料

所谓的课内拓展,实际上是教师在课文讲解时,为了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根据课文的内容,作适当的拓展。笔者的做法是围绕课文内容给学生几个写作话题,要求他们先自己写出片段作文,再去寻找相关的材料,在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改写片段作文,互相交流。

学了《项羽之死》,笔者就给了学生几个话题:我心目中的英雄、性格与命运、智与勇、 谈民心、无情未必真豪杰、生存还是毁灭、谈尊严,让学生自己根据课文内容以及后面李清照、王安石等的诗词来写片段作文。然后鼓励他们自己去找相关的材料,于是学生找来了《项羽本纪》,找来了易中天的《汉代风云录》,找来了张艺谋的《英雄》,甚至网络上关于刘项谁才是英雄的辩论材料。学生占有材料后,修改自己文章,然后全班交流。这样,让学生自己围绕教材,选择合适的角度,写一写,读一读,改一改,学生阅读的材料多了,思考问题的角度多了,写出来的片段作文质量就会高很多。这其实也是“以读促写”。

3. 作文评讲后,引导学生开展找典型素材比赛

每次讲评完作文后,笔者都会针对这次习作给学生提供较多的典型论据。除此之外,笔者还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看那个小组找到典型论据多,小小的竞争会让他们乐此不彼。通常情况下,先引导学生尽量利用课内的材料,让他们懂得学以致用。如写完“痛而善言”,笔者告诉他们,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李密的《陈情表》是非常典型的素材。笔者给他们示范,告诉他们应该如何表达。至于课外的就要靠他们的阅读积累了。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学生的积极性一旦调动起来,每次他们自己找到的材料远比教师一个人找的要多,而且他们对自己动手找的材料,印象也更深。教师只要对不典型的材料适当把关即可。

以上就是笔者在开展课题以来做的一些尝试,学生大多觉得对他们的写作有较大帮助。总之,作文教学是难的,难在思维、难在素材、难在表达……笔者以为没有包治作文问题的灵丹妙药,但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朝着科学合理的方向前进,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多读读、多想想、多写写,学生的写作水平就会慢慢提高。

(作者单位:福建省长乐第一中学 350200)

猜你喜欢
议论文写作突破难点
浅谈议论文中材料的引用方式
突出“重围”
考试周刊(2017年7期)2017-02-06 15:56:10
让“错误”闪亮数学课堂
未来英才(2016年13期)2017-01-13 18:13:14
运用思维突破语文教学难点
考试周刊(2016年96期)2016-12-22 22:56:43
浅谈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以导引学,提高学生学力
第二语言议论文写作综述
考试周刊(2016年63期)2016-08-15 22:21:25
化难为易突破特殊学校体育教学难点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9期)2016-04-15 10:11:34
让议论走向深刻
考试周刊(2016年13期)2016-03-18 04:4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