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灾难事件的心理应急与危机干预

2014-04-29 12:43李翠霞黄桂珍陈雪珠方瑞芬钟应新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危机干预

李翠霞 黄桂珍 陈雪珠 方瑞芬 钟应新

【摘 要】美国红十字会的灾难心理卫生服务项目干预标准中提出了灾后心理干预的三种常用方法:减压、危机干预和分享报告。危机干预:这是一种为减轻灾难对受害者或救援工作者极度痛苦的情绪而采用的一种一对一的干预方法。这种方法也非探索性的治疗方法,关注“此时此地”,关注问题解决及建设性的应付方式,而不涉及深层次的心理问题[1]。

【关键词】重大灾难事件;心理应急;危机干预

【中图分类号】R37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01144-02

重大灾难事件是指突然而猛烈的灾难性事件,既包括像2004年东南亚海啸那样的自然灾害,也包括像“9.11”恐怖袭击那样的人为灾祸,也包括2010年我市苍梧沙头镇“6.15”洪涝泥石流灾难。重大灾难事件不但会造成巨大的损失,而且也会让人们承受极度的压力。人们在灾祸中可能会丧失亲人和财产。与此同时,人们对于灾难所做出的反应对生理和心理健康会产生破坏性的作用,而这一点并不那么显而易见。

对于灾难幸存者的有关调查让心理学家了解这些经历过重大创伤和损伤的人是如何应对这些痛苦。据国外研究在1989年初秋的旧金山大地震让我们有机会了解人们在面对灾难时会做何反应。在地震发生一周后,一个由心理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电话对当地的800多位居民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地震幸存者的生活在震后的一个月中依然围绕着地震转。一个月以后,他们渐渐把自已从地震中拔出来。但与此同时,与压力有关的其他症状却有增无减,这些症状包括睡眠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幸存者经常做有关地震的噩梦。接下来的两个月,症状渐渐减弱。但是,一年后,依然有20%的旧金山居民因为地震而感到压力[2]。

国内,陈美英等研究认为突如其来的灾难事件发生时,个体会表现出情绪、认知、行为活动等一系列改变,这些改变可能会导致人们出现各种轻重不一的躯体症状,也可加重或诱发原有疾病,严重时产生意志失控、情感紊乱等心理危机[3]。赵国秋等研究认为抑郁症是灾难事故后的第二位常见精神障碍,抑郁症也是灾难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的主要共病之一。灾后抑郁症研究仅次于PTSD,36%的灾难相关心理学研究均对抑郁症做了报道。如同灾后PTSD 的患病率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文献报道灾后抑郁症的患病率从5.4%到52%不等。然而,可以确定的是灾难性事件作为一个重大的生活事件,增加相关人群羁患抑郁症的风险[4]。

据WHO提供的数据,世界范围内有3、4亿抑郁症患者。每年有1千万一2千万人有自杀企图,其中大约70%患有抑郁症[5]。

1 重大灾难事件中实施心理危机干预者的准备

1.1 心理危机干预队的紧急培训

根据卫生部推荐的标准手册《心理自救互救宣传手册四—心理危机干预》所要求的,心理危机干预队一旦组成,一定要进行紧急培训,让干预队员明了在干预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什么,遇到什么问题,奔赴的灾区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给所有干预队员在心理上一个基本的支持和一些基本常识上的准备。复习本次灾难可能引起的主要躯体损伤的基本医疗救护知识和技术,例如骨折伤员的制动搬运、创伤止血等。

1.2 心理危机干预队出发前的准备

与政府救援组织取得联系,联络、了解灾区的基本情况。如了解需要干预的地区、医院以及住院受伤人员、死难者及其家属分布和安置情况;了解道路、天气、通讯和物质供应情况;了解目前政府救援计划和实施情况;制定具体的干预流程和路线。

1.3心理危机干预方案的制定

要针对当时的具体问题,并适合当事者的功能水平和心理需要来制定干预计划,同时要考虑到有关文化背景、社会生活习惯以及家庭环境等因素,要充分考虑到受害者的自控能力和自主性,从而制定符合个体实际情况的干预方案。危机干预计划应是限时、具体、实用和灵活可变[6]。

第一,要以整体救援活动整合在一起,以社会稳定为前题工作。不给整体救援工作增加负担,减少次级伤害。第二,制定干预评估表格、干预工作日志表格(每次干预结束要及时填写工作日志)、宣传手册。第三,综合应用干预技术:如情感宣泄、哀伤辅导、稳定化技术、空椅子技术、李中莹的减压法[7]、放松训练、还原现场、鼓励、绘画治疗、信息反饋、集体晤谈、意象对话技术(IDS)[8][9]等技术。第四,保护被干预者的隐私,不随便透露个人信息。第五,明确心理危机干预是医疗救援中的一部分,并不是万能。

2 重大灾难事件中对受灾者的危机干预

研究证明[10]在发生例如地震、海啸等灾难性事件时,心理干预可起到缓解痛苦、调节情绪、塑造社会认知、调整社会关系、整合人际系统、鼓舞士气、引导正确态度、矫正社会行为等作用。灾难事件发生后开展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尽可能降低灾难事件对个体心理的远期影响,降低灾后特定精神障碍的发生率。识别灾难中的个体是否自然康复,成为是否及时提供心理危机干预服务以及采取何种类型心理危机干预技术的关键,个体能否及时采取正确的应对策略,是其创伤后应激症状是否得以自然康复的重要因素。

根据科恩(cohen)和阿荷恩(Ahearn)提出的人们经历重大灾难后将会做出的心理应激反应可分为5个阶段[2],而我们可以根据人们不同的阶段的心理应激反应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效果将是事半功倍。

2.1 重大灾难事件人们心理应激反应的第一阶段

幸存者在刚刚经历灾难之后会精神麻木,会感到震惊和不知所措,而且可能要花上好几天才能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样事情。

在这一阶段最首要的是做稳定的工作,如躯体化的稳定、社会关系的稳定、情绪的稳定。主要的干预策略是陪伴及取得幸存者的信任,在陪伴的过程中让他们感到不孤独,因为在创伤当中的人会有强烈的孤独感,所以陪伴最为重要。在陪伴的过程中倾听,听他们说,听他们讲,听他们表达(这是情感宣泄的技巧之一);在倾听过程中观察,观察那些沉默不语的人,因为这些人可能更绝望;在倾听过程中快速评估,使用《心理健康自评问卷》(SRQ),共有20个条目,要求个体针对他们是否经历了列出了反应直接回答“是”或“否”,根据评估得分确定要干预的对象。在倾听过程中发现有负性情绪特别多的人要注意隔离[11];以防负性情绪象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

2.2 重大灾难事件人们心理应激反应的第二阶段

是无意识行动阶段,幸存者对于自已所做的事情没有任何意识,过一段时间后也很难回忆起自已在这一阶段都做过些什么。就象我市苍梧沙头镇“6.15”洪涝泥石流灾难中有一户人家,一家9口人,被活埋死了6口人,他,一个幸存者,在我们去干预时已经是灾后第七天了,他只知道拼命的干活,带路,脸上,背上的伤也不懂得去卫生站清理包扎,村民们远离他,村委让他看病、休息、睡觉他都不理睬,只知道帮村委干活、带路。为了避免他的无意识行动阶段进一步恶化。我们给他进行浅度催眠,一个小时后他醒来,说我好象睡了一觉,并懂得哭泣,并在我们的劝告下到卫生站清理脸上、背上的伤口。还有一个是死了一个19岁的女儿的母亲,七天来吃不喝不睡,只懂得哭泣,将近三天没有大小便了,我们运用了空椅子技术及李中莹的减压法,在干预2个小时后母亲睡着,睡醒自动吃粥,并停止哭泣,当我们撤退时还主动向我们表示感谢。在这一阶段主要的干预策略还是观察与评估;筛选重点干预户及排除有无自杀倾向人群;并根据不同个体状况使用适宜的干预技术进行有针对性的一对一干预。

2.3重大灾难事件人们心理应激反应的第三阶段

是共同努力阶段,幸存者开始聚集资源,准备通力合作重建生活。幸存者会因为自已克服了重重困难而感到骄傲,但也会感到疲倦,觉得自已就要精疲力竭了,这段时期是自杀和创伤后应急障碍(PTSD)的高峰期,所以干预的策略还是以评估为主,并动员社会支持系统给予更多关爱;同时还要关注那些早期看起来好象沒什么,看起来特别坚强的人。因为在重大创伤后约有15%的人会出现PTSD,这些人还可能变成慢性PTSD[11]。灾后存在PTSD的回避症状及麻木症状的个体往往不能很好的利用社会心理支持网络资源、并缺乏正确的应对策略,被认为是其最后结局不良的主要原因,因此,灾难事件发生后能否及时采取正确的应对策略和利用社会心理网络资源是病情能否自然康复的关键【4】。

2.4 重大灾难事件人们心理应激反应的第四阶段

幸存者会感到沮丧。他们的精力已被耗尽,他们会搞清楚并亲身体会到悲剧造成的影响。公众的兴趣和媒体的关注渐渐淡去,幸存者觉得自已被抛弃了,可是灾难的影响却依然存在。这一阶段将政府的救援计划及时告诉幸存者,让他们觉得政府是不会放弃他们不管的,同时也将社会支持系统动员起来,让幸存者感到温暖、不孤独;同时对特殊人群进入治疗阶段,因为在这一重大灾难中有一些特殊人群会有一些非常严重的反应。

2.5重大灾难事件人们心理应激反应的第五阶段

是恢复阶段,幸存者渐渐适应了灾难导致的变化。当自然环境和商业环境被改变后,幸存者所在的社区架构也会发生变化。这一阶段我们要挖掘受灾户积极思维方式,让他们看到今后生存的希望,使他们从悲伤中重新振作起来,让他们对重建家园建立积极的信心,配合政府的救援计划,自我整合一套重建家园的计划。

3 重大灾难事件中对救助者的心理干预

对救助者(部队官兵、警察、消防员、理疗专业人员、护理人员、和治疗师)的心理干预,当救助者一直接触创伤及其受害者的时候,他们就可能发生同情疲劳的情况,即感到疲惫不堪、压抑、麻木或对需要帮助的人漠不关心。同情疲劳也被称作间接创伤性压力,因为这种压力让帮助受害者的人也同样感受到了痛苦。表现与精疲力竭相像。不仅会伤害救助者、求助者、关注者和被关注者,而且也会对整个救助职业造成损害[2]。对于救助者的干预(应对同情疲劳),除了给予集体晤谈外,还有以下几点策略。

3.1 让救助者一定要注意维持自已的同情满足感,即欣赏自已所做的救助工作,意识到自已的工作是有效的。

3.2 虽然关心被救助者是重要的,但是,救助者必须避免过分牵涉其中。因为,被救助者的大多数体验是救助者无法控制的,这会让其感到受挫。

3.3 医护人员不要过度参加救助行动。因为在重大灾难事件中,志愿参加两个或两个以上救援组织的人比只参加一个救援组织的人更容易发生同情疲劳。

3.4 专业的救助者和救援人员应该有选择地、因地制宜地、审慎地使用幽默!如和同事开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或搞一些黑色幽默可以释放部分焦虑,也能起到促进团队合作,融洽团队成员关系的作用。但切忌冒犯或进一步伤害那些已经受伤的人[2]。

4 建立心理危机干预网络

心理危机干预网络的建立和完善,是社会保障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受灾后的人群及时进行心理干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社会文明理念,同时也体现了救援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和成熟。目前,灾害心理干预大多在事件发生后被动参与,主动干预的比较少,还未把心理救灾纳入救灾预警机制。完整的救援体系包括物质支持、医疗救援、卫生防疫、心理救助等方面的内容,体现了政府对灾区人们的人性化关怀。成立精神卫生干预网络,举办学习班提高干预网络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对社区卫生人员、护理人员逐步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专业培训。这样在灾难发生后,才能对受害个体进行迅速有效地心理危机干预。

参考文献:

[1] 安媛媛.美国灾难心理干预模式初探[J].中国减灾,2010,4:25

[2] 菲利普 津巴多,罗伯特 约翰逊,安 韦伯著.王佳艺译.津巴多普通心理学.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0:364-370.

[3] 陈美英,张仁川.突发灾害事件的心理应激与危机干预[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5(12):1960—1.

[4] 赵国秋1 汪永光2 王义强.灾难中的心理危机干预——精神病学的视角[J]. 心理科学进展 2009, 17(3 )490

[5] 陈明群, 周艳杰. 焦虑抑郁症病人的心理干预[J]. 中国保健营养,2010,06:24.

[6] 龚咏梅.重大突发事件中心理干预的策略研究[J].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16(3):22-23.

[7] 李中莹著. 重塑心灵[M].香港,知识出版社.2002,6:245-246.

[8] 朱建军,意向对话心理治疗.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39~53.

[9] 郭先菊 李忻蓉 高文斌 王利刚 王琳洁 李红梅 靳双玲.意象对话技术对妇科患者术前后血压和心率的影响[J]. 长治医学院学报,2010,24(2):102.

[10] 李权超,王应立.军人心理应激反应与心理危机干预[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6;12(2):136-8

[11] 施琪嘉.徐凯文.吴薇莉.如何科学地进行灾后心理干预[J].中国心理治疗对话:心理创伤.2008.1,97

猜你喜欢
危机干预
浅谈积极心理学视野下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
社会工作者对企业职工心理问题的有效介入
校园危机干预中的哀伤辅导
移动互联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影响及对策研究
认知行为疗法对医学院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实验研究
树立人本观念,铸造爱心工程
“倾诉意识”培养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中的引导作用
心理辅导的信息化在危机干预中的应用
关于高校毕业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思考
应急心理干预的中职校角色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