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汽车职业教育

2014-04-29 00:44高柏林
教育界·上旬 2014年3期
关键词:汽修校企合作职业教育

高柏林

【摘 要】近年来在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下,汽车职业教育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汽车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互动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在合作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校企互动、需求导向、共享共赢和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校企更深层次合作提供了经验。

【关键词】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 汽修

引入:近些年来,我国汽车行业发展异常迅猛,随之而来的是汽修人才缺口的急剧加大!在这良好的形式下,汽车职业教育也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但是过快的发展伴随而来的汽修毕业生就业难、就业质量差的问题也突出明显。究其原因为职业教育的培养现状与企业的用人要求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使得培养汽修人才适应行业的发展速度较慢。

一、我国汽车职业教育的发展背景及现状

我国汽车行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的多的发展阶段。已经形成了长春、天津、上海、北京、广东、成都等的汽车生产基地,并且在一些外资品牌的注入下,我国汽车行业取得了长远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汽车行业技术难度、技术人才仍然处于中端水平。并且世界能源危机和环保问题日益显现其重要性,国内的各大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纷纷致力于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研究上,这为我国的汽车职业教育带来了机遇,但也是更大的挑战。在此背景下,汽车从业人员缺口加大,尤其是高级汽修人才成为迫切需求,并且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对汽车发展提出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因此,汽车职业教育在此背景下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许多职业院校开始突击式成立开发汽车专业,更多的汽修培养学院如雨后春笋般迅速生成。

但是,我国汽车职业教育却存在一系列问题,而且这些问题相互矛盾,难以同时解决。一方面,汽车产业的人才缺口很大,甚至一些地区存在的汽车专业人才招人难的现象; 但从另一方面而言汽车专业毕业生却遭遇工资待遇低、未来发展不明朗甚至就业难等问题。本文认为,造成这一矛盾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由学生的素质与我国汽车职业教育现状造成。由于很多学生存在专业能力不足、工作不踏实、动手能力差、适应能力差、在工作中缺乏主动性等问题,这些问题造成毕业的学生刚到企业,不能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不能为企业产出足够多的价值。而汽车职业教育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却是学生素质差的主要原因。本文从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中国汽车职业教育发展的研究入手,试图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手段。

二、校企合作下的汽车职业教育

汽车职业教育固然有着汽车专业特殊的需求,但理论与实践能否顺利对接,学生能否与企业实现零接轨这种本质的需求是不会变的。校企合作将以课堂知识传授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得实际经验、实践能力的生产、科研有机地结合,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和企业的应用型人才。相对于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较为缓慢,但是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支持,近年来,汽车职业教育也取得了良好的发展。而“校企合作”模式倡导的“产教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职业性本质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原则在职业教育中的具体体现,实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回归。

我国的职业教育办学宗旨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要求职业教育必须从研究性定位院校转向应用性的定位院校。一方面校企合作为学生在企业实际生产中获得了工作经验,实现了企业用人的要求;另一方面使得职业学院与学生获得了能力提升,这种能力不仅仅体现在工作方面,更主要体现在学生对工作的认识、对企业文化的了解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挥的价值性;再者,校企合作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就业信息平台,有利于学生、职业院校和企业三方良好沟通,实现更加快捷就业途径,从而为家庭、社会及国家从宏观上节约资源。

校企合作把企业与学院距离拉近了,实现理论与实践零距离接触,校企合作模式构建了以工种需要、岗位能力为基础的教学体系,无论在学科建设还是在培养目标上都把现今的职业院校课程设计转到职业能力本位上来,淡化了理论与实践的界限,强调了学习环境与企业环境相结合,使学生很容易在毕业后立即能为企业带来附加值。

三、汽车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1. 观念的不同

由于企业和学校分别属于制造业系统与教育系统,一般认为,在职业教育发展以前,这两个系统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交集。就教育系统而言,通常意义上认为专门指学校而言;对于企业,通常联系的是环境保护、提高资源利用率、生产技术提高等,对于企业在汽车职业教育方面应该承担的责任却很少有人提及。

2. 政策法律法规的支持不足

近几年来,我国推出了相关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政策,但是对于指引汽车行业企业参与相关汽车职业教育的发展上,却缺乏具体的引导的政策机制。这些汽车企业往往认为对于学生的相关职业能力培养是学校的事,与自己无关。这样便是校企合作中出现各种阻力的根本原因。而对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汽车职业教育中的责任与权力并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指引,特别是关于实习过程中实习学生的权益、劳动安全与劳动保障等都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的指引。

四、汽车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的解决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汽车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政府出台鼓励校企合作的相关扶持政策,如采取税收优惠等措施,使汽车行业中的企业可以看到直接的利益,从而鼓励企业给相关汽车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提供具有真正有价值的实习岗位,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企业参与我国汽车职业教育,分担一部分学校的相关职能,使得毕业生的培养仅仅追随市场发展的需要,也使得企业参与汽车职业教育中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而且还需要政府通过立法建立相关的劳动保护制度保护实习学生的权益,免除学生的后顾之遥。只要建立起完善的法律法规后,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中国汽车职业教育发展才能有章可循,而校企合作的方式也可以正规化。还应加强社会舆论的引导,使汽车企业意识到不仅仅要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还应该从长远出发,追求技术进步与社会长远的发展,从而使其更好地与学校一同承担培养高技能、高素质劳动者。

五、深化汽车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思考

1. 改变校企合作中学校的主导地位,建立对等合作关系

校企合作模式的主导地位不能简单地由学院主导,应从根本上改变现有地位模式,从而实现校企合作信任及共赢的关系。首先,是在制度上建立校企业共同决策的关系,把企业发展与学院发展相统一,把企业规划与学院规划相统一,把企业决策与学院决策相统一。其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建立校企共同筹划的“双师型”。由企业为学校提供指导的“双师型”教师,尽可能在教育部教学体系评估中建立以企业为主的“双师型”决策,而不是学校为了追求教育体系评估而盲目引进一些虽高学历但不符合企业教学要求的人才。再次,建立企业与学校共同协商课程。合作办学机构要求开设的课程必须符合企业的需要,因此课程计划的制订必须由企业和学校协商参与完成,不能简单地为了追求学校的利益而不顾及企业的发展,企业参与学院的课程设置,学院参与企业的经营,只要能坚持对等互助型合作关系,一定会有利于双方。

2. 建立市场技能型职业教育模式

我国职业教育起步晚,如果定位于研究型大学教育模式将没有出路,应用型职业教育定位思想现已被广泛接受。所谓应用型职业教育,其本质就是培养适合企业岗位要求的技能型人才。因此,技能型教育与学历教育谁为第一就存在相对冲突,职业教育应改变原有的学历教育为第一的思想,建立技能第一,学历第二,突显出应用型教育的特色,建立技能型教育办学模式,培养适合企业岗位要求的学生,而不是培养学历教育体制下相对应用型的“人才”,甚至可以在破除学历为前提的情况下,改变现在的教育培养时间三年制或四年制等,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培养时间规律。

六、总结

校企合作下的汽车职业教育发展虽能为我国汽车行业发展培养更加适合企业需求和行业需求的技术人才,但是也需要国家政策的鼓励支持和企业紧密合作,通过出台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与社会观念的不断引导,来帮助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中国汽车职业教育发展。只有如此,才能解决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中国汽车职业教育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将我国汽车职业教育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我国职业教育也必将迎来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叶立群. 职业技术教育学[M]. 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

[2]张熙.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概览[M]. 海口: 海南出版社,2000.

[3]周渠. 中外职业技术教育比较[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4]刘越琪,孟国强,郭海龙,陈周钦. 能力核心的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现代职教课程体系的构建[M]. 广州: 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汽修校企合作职业教育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
论汽修专业校企合作平台的构建
汽修实训基地建设探索与实践
广州地区汽修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