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生
摘 要:教学的改革都不能脱离受教育的主体——学生的实际,本文在对本校学生的数学入学水平测试的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分层教学理论,通过从教材分层、教法分层、学生分层、练习分层等方面进行实践和探索,尝试探索一套基于本校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以适应中职数学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中职数学;分层教学;教学基本要求;隐性分层
曾经在课下跟学生交流的时候,有学生这样说:“老师,你上的课我一开始真的是很认真的在听,但是很多时候都听不懂,最后也就听不下去了。”这引起了笔者的思考,中职学生的数学基础本来就比较差,同一个班的数学水平参差不齐,不同班级之间也有差距。因此,传统的一刀切的教法是已经不能适应中职学校的教学的需要。为了提高中职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学有所得,我们根据分层教学理论,探索一套基于本校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并从2011级学生开始开展了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一、学情分析
我校学生是按专业(四个专业科)进行编班,按班级进行授课。为了全面客观的了解每一届学生的数学基础情况,我们每年新生入学都会对新生进行入学水平测试。试卷是以初中的基础知识(总分100分)为主,主要考察学生的基本概念公式的掌握、基本运算能力和初步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所涉及的知识以基础性和与中职数学课程学习相关联的基本为主。测试的结果基本可以反映我校学生的入学数学水平。
表1为2011级、2012级数学入学水平测试成绩的统计表:
从成绩分段统计表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学生:成绩在100-80的约有5%,这些学生基础尚好,兴趣较浓,只是因为初中阶段偏科而导致中考失误,但这部分学生所占的比例不多;第二类学生:成绩在19-0的约有10%,这部分学生基础差,数学基础知识极差,听不懂课,学习兴趣没有了,几乎丧失了学习数学的信心。第三类学生:成绩在79-30这一分数段,这些学生基础一般,思维勉强可以跟着走,听得懂课,但不能拓宽加深,加快学习,学习积极性不高。这一类学生是我校的主体部分。
而从整体上来看,各个专业的学生的数学基础都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特征,具有一定的共性,每个班级也基本是这样分布的。但从各个专业来看,机电和物流的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较好,而旅游和机械的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较差,说明不同专业之间、不同班级之间的学生的数学基础是不一样的。
由于现阶段中职生的来源及其整体素质不会有较大的提升,按专业来分班的情况也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因此产生的班与班之间、班级内部之间的差异很难用普教的按蛇形分班的方式处理或得到消除。在这种背景下探索一套基于学生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很有必要的。
二、具体作法
基于上述的学情分析,针对我校的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决定在我校数学教学中尝试“班内分层教学”。具体的作法如下:
1.教材分层
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学习内容主体应在学习者的经验范围之内,新知识只能以“最近发展区”,即原有知识的边沿上逐渐扩大外延。鉴于我校学生的主体是第三类学生占大多数,因此我校的教师在教学中会根据每个班级中的多数学生(第三类学生)的实际来制定教学目标,这个目标是面向这个班级所有学生的教学基本要求。这个要求应该是第三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他们只要通过自己努力或在别人的帮助下就能达到的。
例如在1.3 集合的运算(1)的教学中的教学基本要求是:
(1)理解交集的概念。
(2)会求用“列举法”表示的离散型有限集合的交集;
(3)会求,N,Z,Q,R的交集;
(4)能读懂用韦氏图所表示的集合的交集;
(5)会借助图解法(如数轴)求用“描述法”表示的区间型无限集合的交集。
对于第一类学生,在鼓励他们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去自学并完成教材及练习中较难的内容和题目。对于第二类学生则是通过教师的指导或同学的帮助来完成。当然,对于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教学基本要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调整,做到因专业、因不同班级而“分层”。
2.教法分层
在教法上,针对第一类学生采取指导自学的模式,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舞台,让他们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智慧,使他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想得更深、学得更多。在教学上要注重对他们学习方法和学习规划的指导,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精神,为将来更好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同時也可以让这些学生充当小先生,负起帮助学困生的责任。
对于第三类学生则是先学后教,要先让他们通过自身努力完成教学目标,让他们通过感受自己的变化、收获和进步,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增强信心。教师要在先学后教的全过程中注重对他们的辅导和督促,坚持让他们学有所得,不断进步。当他们中大部分没办法完成教学要求时,教师应该进行及时进行讲解。
对于第二类学生,则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帮带作用,通过他们自己“结对子”或“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帮助他们。当然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时刻关注他们,及对他们进行补缺补漏,适时给他们创造“闪光”的机会,争取不让他们掉队。
表2是弧度制的教学过程
3.学生分层
我们在对学生的分层中应该依照“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实际出发”为基本原则。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学习热情。
我们在教学中主要是通过教学基本要求来隐性的划分学生层次的。对于第一类学生,大部分都可以完成自主学习教材上的所有内容。而对于第三类学生和第二类学生来说,每节课的教学基本要求也不是都能达到或者都不能达到的。在实践中经常出现有的学生对于某些章节的知识能够较好的掌握,而对于某些内容则是需要帮助,甚至于无法掌握。因此我们觉得学生的分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能通过一次考试成绩,或几次课堂表现就简单地进行分层了。这样对学生来说是被动的,不但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还会挫伤学生的自尊。
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条件选择层次,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内容是不同的,让每个学生有一个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在他人的帮助下自己的努力,“跳一跳、摘到桃”。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类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使“学困生吃得了、学优生吃得饱”,真正使因材施教落实到实处,达到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及学生学习素质之目的。
4.练习分层
练习作为教学巩固是手段之一,也是检查教学效果的方法。但由于我们采取的是隐性分层的模式,因此练习分层同时也是学生自我分层的一个方法。
例如,讲8.3两条直线位置关系(一)时,我们在布置练习如下,
(1)判断下列各组直线的位置关系:
l1:x+y=0与l2:2x-3y+1=0
l1:y=-x-2与l2:2x+2y+4=0
l1:4x=3y与l2:y=■x-1。
(2)已知直线l经过点P(0,-1),且与直线x-2y+1=0平行,求直线l的方程。
当中的练习题(1)实际上就是考察第三类学生,也就是看大多数学生有没有办法达到教学基本要求,而练习(2)实际上是考察学生是不是学有余力,有没有达到第一类学生的层次。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差错情况,再作纠正,并及时调整下一步的教学计划。这样,学生找到自我的发展区间、看到自己的进步,于是乐意完成各自的作业与练习,抄袭的现象会逐渐消失。
三、收获反思
通过在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我们老师最直观的感受是课堂变得充实,教学更有针对性了,学生趴桌的现象基本上没有了,学生课堂的参与度提高了。数学教学的实效性明显提升了。为了更准确的了解学生对数学课的学习情况,我们对2012级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态度进行调查。表3是调查结果的统计表:
表3
从表中的比较可以看出,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有了明显变化,特别是中间部分的学生由勉强学习转为被动学习或主动学习,但也可以看出,头尾的变化还是不明显,说明在分层教学中受益的还是中间第三类学生,教师对于第一和第二类学生的关注还是不足。在教学实践中还发现,大部分班级中总有几个学生品学兼差,或者有其中一项而导致其始终游离在整个教学过程之外,这个也是在分层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当前,中职教育在不断地发展,数学教学改革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分层教学的目的是讓全体学生在不同程度的知识基础上得到相应的提高,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而不是也不可能让所有学生都达到较高水平。在具体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分层教学并非完美,它的课堂设计较为繁琐,教学基本要求也较难确定,课堂教学中各层次学生的隐性分层不易把握,稍不注意就会引起课堂混乱,但我们相信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中职数学分层教学将逐渐趋于完善。
参考文献:
[1]李广全,李尚志.数学·基础模块(上册 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蒋国平.职业学校实施分层教学模式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4(7).
[3]张健.对职业教育实行分层次教学的认识[J].职业教育研究,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