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会鑫
摘 要:新课改要求学生管理工作应牢固树立“学生本位”理念,从改革学生管理制度、管理方式、评价体系入手,改善职校学生管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新课改;学生管理;学生本位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职校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学生本位”教育理念,凸显出新课改并不只是单纯地教学问题,而是教育观念和教学理念的根本性变化,是学校教育的全方位变革。也就是说,新课改同时给职校学生的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确立“学生本位”的观点,把学生的自主发展看成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这就把改革职校的学生管理提到了与改革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同等重要的位置。如果职校学生管理制度、管理方式、评价体系还是原来的模式,那么,将出现戴着原来教育模式的“手铐、脚镣”跳新课改“舞蹈”的尴尬局面,新课改的要求和目标将很难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实际中得到切实落实。
一、修改学生管理制度,健全新课改的基础保障
现行的学生管理制度,大多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颁布实施的,这些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曾经为教育的发展、学生的成长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
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某些条款与新课改的理念存在许多不适
之处。
如有些校规规定“独立完成作业”,但新课改强调课堂教学的合作性原则,要求师生间、生生间通过相互交流、共同探讨来获得知识,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不必局限于“独立”的方式(但并非提倡抄袭),“独立完成作业”显然有悖于新课改“合作性”的原则。又如“不看与学习无关的书籍”“学生必须服从教师的教育与管理”等也与“开放性”学习原则和“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发生抵触。至于“不准携带手机”等条款更显得不合情理,更是落后于社会生活的发展水平和物质文明的进步要求。诸此等等,不一一列举。
另外,学生管理制度中“严禁”“不准”等强制性措辞的过多运用,俨然使学校成为戒律森严的“监狱”“寺庙”,而不是学习的“乐园”。制度语言表述的强硬色彩太浓,缺乏人性化、激励性,与学校的积极教育功能不相符。因此,学生管理制度的语言表述也需
修改。
二、完善学生管理方式,开拓新课改的宽广空间
“新课改要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使每个学生得以充分的发展。”(王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实现自我教育,是完善学生管理工作的关键所在,也是“学生本位”观点的客观要求。因为学生管理工作的过程其实也是情境体验的学习过程,变简单的“说教—顺从”模式为“认同—内化”过程(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的“价值内化观”),使之内化为个人的需要,进而外化为行为准则,有了需要,才会形成态度,进而完成行为选择。例如,大量的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等,可由学生通过值周班等形式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来完成。通过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校教育工作从有形操作转化为无形陶冶,让学生真正成为教育主体,使教育工作渗透转化成学生的内心要求,内化为自身素质,在参与中体验学习真谛,提高分析判断能力,最终从他律走向自律,这正是完善学生管理方式的必由之路,也是新课改的目的。
三、创新学生评价体系,夯实新课改的落脚点
新课改所建构的课程评价体系三项核心任务之一,即为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发展性学生评价体系的确立,不仅体现了新课改评价发展趋势,而且是针对传统考分评价方式只强调选拔、分等功能的不足与局限。
新课改的教育结果由过去可量化的分数、升学率,变成了不可量化、显现一定滞后性的“素质”“能力”“价值观”等,客观上要求创新适应新课改的发展性学生评价体系。“多一个角度,就多一处闪光点;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因此,应克服过去评价标准单一、一次性的评价方式,允许学生多次反复、多次实践,从而获得更为牢固、生动的教育,建立辩证、综合的评价体系,使学生活生生的一面显示出来,从而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可供选择的公平、民主的评价氛围。若教育对象的数量(或班额)等条件允许,可以以档案袋等方式来收集学生富有特点的表现,将所发生过的客观事实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这样就易于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研究学生今后人生发展的问题,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一个很好的发展建议,并且也能切实给予学生合理的评价。
新课改要求以全新的教育理念来打造和弘扬学生绚丽多彩的个性特长,唯有如此,才会创造出先进的学校教育,培养出富有个性的创造者,才能实现新课改。
参考文献: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基础教育新视点[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编輯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