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初中语文课堂流淌“拓展”之美

2014-04-29 00:44朱晓华
新课程学习·上 2014年3期
关键词:拓展

朱晓华

摘 要:初中语文教学,不应该固守于那方“自留地”,不应该拘囿于一时一隅。语文课堂应当是师生和文本、作者和世界的大面积对话。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揣词释义、拓展想象、感悟意境、入境生情;要融进情感,师生与文本和作者不能仅仅是“相见”,更要注重“相处”;要与作者神交,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走向纵深,变得开阔,其心灵和情感也得到沐浴和眷顾。

关键词:深入文本;融进情感;走近作者

在新课程视角下,教师应追求有弹性和包容度的语文课堂。

所谓“弹性”实际上是指语文课不应拘囿于一时一隅。语文课堂应当是师生和文本、作者和世界的大面积对话。所谓“包容度”,是指把书读厚,即学习的人给“书”加入了自己的生活、情感、观点和疑问、允许多元解读、另类声音和旁逸斜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也强调:“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可见,语文课堂不应该拘囿于那方单薄的“自留地”,要想方设法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在渗透中领悟,在延伸中开阔视野,在拓展中收获芬芳。

一、深入文本——意境联想不可或缺

都说语文学习要由根生干,由干生枝,由枝生叶。的确,“语文是素养性、综合性和积淀性的课程,需要动机的感悟、情趣的培养、学养的累积,人格的陶铸。”所谓感悟,离不开意境的联想,离不开“由此及彼”的拓展和延伸,正所谓“入境始于亲”。在认知结构与知识结构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建构新的知识意义,让语文课堂流淌“拓展”之美。

以下是以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幽径悲剧》的一段课堂实录:

生:我在阅读时,有好几处让我想起了许多诗句——比如,在读到“绿叶接天,红荷映日”时我想起了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生:我读到“实有曲径通幽之趣”时,想起了常建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生:欲与天公试比高使我想起了毛泽东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生:我在读到“潋滟”时想起了苏轼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

学生在阅读中揣词释义、拓展想象、感悟意境、入境生情。这样,学生的阅读期待和情感期待才能在更大的层面上被激活。“读慢一点、有时间深入;讀‘厚一点,有机会联想;读透一点,有能力拓展”,如此,语文教育的根才能扎得更深、更广,并保持强大的吸水和固水能力。

二、融进情感——“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所谓“摇动、推动、唤醒”是指从情感的层面予以拓展。的确,教育应该有情有义,语文教育亦然。近期,这样的教学开始出现于课堂,不见了课文感人力量的“情感血肉”,徒有理性教条的写作知识“筋骨”。这样的课堂表面“摇曳生姿”,实则粗糙单薄。师生与文本和作者只有“相见”,没有“相处”,终究不免淡漠、隔膜和肤浅。正如美国教育家帕克·帕默尔所说:“把教学缩减为纯智能的,它就是冷冰冰的、抽象的。”从情感的角度去作适宜的拓展,也许很快能使课堂升温。

教师在《幽径悲剧》的教学中是这样开场的:

在北京大学的校园里曾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金秋时节,怀着无比自豪与兴奋之情的天之骄子从各地云集燕园。一位扛着行李的新生,看见一位穿旧式中山装的老头,就请他帮助看一会儿行李,自己去报到。老头答应了,9月的北京天气还很热,旁边有人说:“您回去吧,我替他看着。”可老人说:“还是我等他吧,换了人他该找不着了。”那位学生回来后,老头什么也没说就走了。3天后的开学典礼上,这位学生大吃一惊,那天帮自己看行李的老头,竟是主席台上就座的北京大学的副校长、大名鼎鼎的季羡林!

这样的开场白直达人的心灵、情感和思想,这样的开场白一经入耳便转化为情感的涟漪。语文教学中,哪些是应当拓展的?窃以为,情感的熏陶与滋养应当放在首位,因为“教育的终极目标,不在于起跑多快,而在于跑得多远,人格的健全和精神的富足,方是一个人生命充盈的基石。”适当地引来课外情感活水滋补于课内教学,必将避免学生成为知识的奴仆;反之,会成为语文情感资源的学习者、建设者和创造者。

三、走近作者——“背后”和“课外”的了解不可或缺

语文教育说到底是与文本对话、与作者神交,然后不断打开自己、提升自己的过程。如何与古往今来、寰宇四海的先哲“通上电”,需要语文教师的眼界、学养和魄力。找到解开作者心灵秘境的钥匙很不容易,但值得一试,因为这正是学生情感和精神得到眷顾、润泽和滋养的渠道之一。作者的“背后”,课文外的作者以及作者的心灵深处有什么样的情感密码呢?

仍然以《幽径悲剧》的教学为例:关于季老反复强调自己是个“没有出息的人”,如果学生仅仅理解到季老因为当古藤饱受愚昧人的摧残时,他只能暗自“伤心”“流泪叹气”这个程度,显然是不够也是不全面的。如果教学只是走到这一步,对于文本的理解还停留在显性层面。所谓“鉴赏”,还应当让学生学会触摸文字背后的温度,这也是一种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这里的“背后”不仅仅是文字,也可以拓展到生活中的季老。这时,很有必要跳出课本,从别处触摸季老的心灵之脉络。当学生了解到季老是一位“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之时,学生会明白他为什么还说自己是个“没有出息的人”。所谓“没有出息”恰恰是有出息,是一种坚守,是一种真性情的自然流露,是对伪“伟人”的讽刺……至此,教学体现出一种真正的“增量”,与初期相比,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走向纵深,变得开阔,正所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初中语文课堂要想变得更为大气、厚实和灵活,就一定不能把“课堂目标达标”作为好课的标准,内环境与外环境、窗里和窗外、课内和课外都是值得教师反复去思考、去辨析、去领悟的地方。语文教师一定不要只关心课文上那些文章,还“嚼烂嚼碎”了喂给学生,一定要引导学生既走进来,也走出去,把握好知识世界、生活世界、精神世界之间的关系,从真正有益于学生的能力发展、思维发展、身心发展的角度去做适宜而细微的拓展。如此,孩子们必将在语文的密林中得到多重解放、唤醒和滋养。

参考文献:

[1]胡亨康,周一贯.作文从模仿入门,一开始就走错了路[J].福建教育:小学版,2013(5).

[2]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华书局,2012-07.

[3][美]帕克·帕默尔.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

编辑 李建军

猜你喜欢
拓展
董榕及其剧作研究述论
新课标下的实验教学探讨
灵活运用数学教材的几点思考
用故事拓展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途径探析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探究“三走”下的大学生素质拓展
浅谈如何上好中学语文期末复习课
关于新形势下公证业务拓展的一点思考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孟子》课堂拓展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