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媛
摘 要:写作是中学生学习中的关键环节,如何灵活地运用社会生活中的素材,经过思维的加工,是一个“加工”的过程,生产出来的是精神产品,也是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呈现。学生的写作心理属于特殊的能力范畴,只有真正发掘写作的兴趣,才能将这个“加工厂”办得更好。
关键词:写作心理学;个性心理;经验积累;写作意趣
如果把人类的头脑比做一个“加工厂”,那么,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就是这个“加工厂”制作出来的精神产品。写作,则是制作精神产品的一种形式,它概括了从积累生活到文章制成的全部过程。
以前的写作学理论将写作这一复杂的精神生产过程划分成如下三个阶段:积累生活、加工生活、表现生活。其实已经道出了写作过程的各个阶段,始终都以生活作为自己的对象,离开了生活这一物质基础,写作就不可能进行。也就是说,离开了动态角度的生活体验,写作只能僵硬呆板,人云亦云。
但这种与“生活”挂钩的理论分析在教学实践中简直不能立足。因为太过于笼统,而且以“生活”作为要核也是难以辨清。那我们就将反复强调的“动态化经验”以更为严谨的写作心理学研究实验成果来测量。
“学生的写作心理能力属于语文学科领域中特殊能力的范畴。学生的写作心理能力是在口头言语表达能力、书写能力和阅读能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从它与一般能力的联系看,它是观察、想象、思维等智力的综合训练成果;从它与语文能力(特殊能力)的联系看,它又是识字、说话、听话和阅读能力的综合训练成果。因此,写作能力体现学生写作知识和心智活动的辩证统一,是一般智力技能和语文能力的综合训练成果。”
上面的论述用更浅易的词句,可概括为:写作“体验”促就写作心理能力——即“经验”。这种“经验”在动态生成过程中称为“体验”,在“体验”完成后,附着于人的记忆能力、提炼加工信息能力等而称为“经验”。
但这种“经验”的呈现面貌却不应看得狭窄片面。从更加有利于写作动态观照的角度,可以将“经验”分为“三源头”,如下表:
写作跟人的其他智力实践,如写字、画画、唱歌、下棋等,有着一样的智力开发属性。
关涉到智力因素的写作活动,是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的辩证统一。
能力指人们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与活动紧密相连;能力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为大多数活动所必需并对活动效率有制约性的能力,也称智力。智力包括了个体在认识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各种能力,如感知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注意力等,其中抽象思维能力是核心。特殊能力是指为某种专门活动所必需并对该种活动的效率有制约性的能力,如音乐能力、绘画能力、运动能力和表演能力等。当然,我们已经将这两种能力的综合训练成果之一界定了出来——“经验”。
从上表看,写作的核心动力应当是学生个人的生理、心理相互交融,健康萌生的智力基础。这种智力基础的存在意义,不单指个体一般能力的发展进步,而应将智力與写作意趣结合而谈,即前者是“潜伏”在写作意趣之下的“动力源之源”。
首先,我们需要区别能力与知识的关系如何:
1.知识是经验积累的外在形式,能力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
2.知识的掌握与能力发展是不同步的。
3.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4.掌握知识要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
由条目1可知,传统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是知识性教学,而非能力型指导。我们的作文教学更是缺失了“人的个性心理特征”这一特殊观照。
没有“个性心理特征”,就没有“经验积累”,就没有了知识存在。
放在写作能力上看,如果没有写作的“个性心理特征”,就没有写作的“经验积累”,也就没有了写作意趣的丰富。
进一步说,学生没有了写作意趣,那写作不仅是拈玩字眼、空于洞见的游戏,而且会对学生的写作“个性心理特征”产生抑制作用。长此以往,很可能使学生丧失写作的兴趣,甚或压抑学生的个性舒张,形成诸种负面心理,如:厌学、不爱读书、敷衍于事等等。
因此,在经验的“动力源”头,终极目标应该放在学生写作意趣的培养和塑造上(这里有教师与学生的交互角色问题,暂不处议)。
写作意趣,是指写作者的性格特征等内在个人品质在写作上的体现。
心理学对性格类型有着多种多样的划分。按心理活动的倾向划分,可以分为内倾性和外倾性。属内倾性的人,心理活动倾向于内部,一般表现为沉静,好幻想、较孤僻、反应缓慢;属外倾型的人,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比较开朗、活泼、善于交际。按个性独立程度分,可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属独立型的人,能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自信、果断,易于发挥自己的潜力。属顺从型的人,易受外来暗示和影响,学习上缺乏主见。
有人在对106名独生子女研究后发现:81.3%的儿童属外倾型性格。他们活泼好动,反应敏捷,感情丰富而外露,富有主动探索精神。这种性格特征为儿童入学后的写作奠定了基础。因为性格特征与智力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性格对智力发展起主导作用,积极的性格能促进智力发展的速度,同时能弥补智力发展的不足。积极的性格特征,如主动探讨、自尊自重、谦虚自爱等,对写作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不同性格的人所写的文章,具有各自的风格,例如,朱自清其文“缜密”,丰子恺其文“自然”,茅盾其文“洗练”,鲁迅其文“劲健”。同为散文,司马迁与陶渊明不同,前者“阳雄”,后者“冲淡”。同样是词,苏轼、姜白石亦风格不同,前者“豪放”,后者“绮丽”。
学生的写作也是如此,同样写课外活动,性格外向的学生会把文章写得活灵活现,性格内向的学生写的文章则比较沉静、含蓄。
强调个性发展,注重个性教育是当代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学生的习作过程是学生个性学习和创造活动的过程,是极具个性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习作也是学生最直接的个性化创造实践活动。一篇习作的诞生,其所包含的个性特征是多方面的。一个人的写作过程,往往集中了个体的全部生活体验、感知、情感、想象、思维、驾驭语言的能力,是其内心世界的真实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一篇习作就是极具个性特征的精神产品。
在写作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健康的个性,尊重作文的本质特征,采取个性化习作训练的教学策略,是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必经之路。具有良好性格特征的学生,能表现出高度的写作积极性。良好的性格特征是通过各种途径形成和发展的。
作文教学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特征方面应该注意:第一,培养学生谦逊诚恳的良好性格,克服学生自私、自负、自卑的不良性格。第二,培养学生对完成作文的自信心,积极主动的良好性格,克服学生任性、鲁莽或优柔寡断、消极被动的不良性格。第三,培养学生活跃、开朗、敢于创新的良好性格,克服学生孤僻、沉默、心猿意马或安于现状、不求上进的不良性格。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喜好,让学生有权选择自己“乐于采用的训练形式”。
现行教材中安排的训练形式多为命题或半命题的写人、写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还有一些议论性质的题材。但这还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表达欲望。我们完全可以在保证教材规定的训练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表达需要,进行多种类型的写作训练。
一旦保证了学生独特心理特征的开掘,满足了学生的内心观感要求,那么,写作的兴趣和动力必定会源源而来。
参考文献:
[1]朱晓斌.写作教学心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7):202.
[2]朱作仁.小学作文教学心理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1):309.
(作者单位 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水阜二中)
编辑 曾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