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林红
摘 要:爱因斯坦说:“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学校固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熱情,使学生把老师传授的知识当作一种礼物领受呢?语文教学最紧要的是应添点“油”,加点“醋”,让其“五味俱全”。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语文课堂独具魅力,馨香满园。
关键词:文学味;人文味;人情味
一、融入“文学味”,让语文教学充满诗情画意
目前,“以高考为核心的考试文化遮蔽了教育的原生性目的”,语文课堂上到处是“拉网式”的知识点专项训练或“查漏补缺式”的专题技巧练习,教材中那些充满诗意,闪耀着作者思想与人格光辉的文本也被大多数教师异化成了传授阅读技巧和答题技巧的例子。可见,让语文课堂回归原位,给语文课堂融入“文学味”,让语文教学充满诗情画意,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是多么重要。
给语文课堂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可以让学生在审美鉴赏活动中主动提高审美能力;给语文课堂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品味或幽雅或豪迈、或沉郁或飘逸的优秀文学作品,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丰富他们的诗化语言;给语文课堂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王国,阅读经典,丰富人生,可以让学生的生命在阅读中展现更多的精彩;给语文课堂融入“文学味”,语文教学必将进入一个充满诗意的、散发着文化馨香的意境。
二、注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铸造学生的灵魂
语文课堂不仅是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培育的圣地。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语文教学中有着充分的人文资源,所以,语文课堂不但要注重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换句话说,就是语文教学要坚持用课文中饱含的真善美,引导学生提高人生境界,丰富美好心灵,塑造健全人格。因此,语文课堂中,教师要不断融入人文精神,引领学生感悟《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道士塔》中的爱国与激愤;《孔雀东南飞》中追求自由爱情的勇敢叛逆……从而使学生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情,树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信念,坚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获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感悟,确立“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高尚人格……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成为铸造学生灵魂的主要手段。
三、植入“人情味”,让语文教学陶冶学生的情操
“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师生情感交流、互动的过程,而作为语文信息载体的课文,也“不是无情物”,它们凝聚着作家的灵感、激情和思想。“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怒发冲冠”的岳飞,无不使学生感受到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无不激起学生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教学中,教师“披文入情”,引导学生付出真情,使学生的情与文章的情融为一体,让语文教学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育情”境界。
在语文课堂中,注入“人情味”,教师便可引导学生与优秀的文化接触,与古今中外的高贵灵魂对话,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愫,让学生涌动起情感的生命源泉,培育学生热爱祖国、关爱社会、眷念故土、感恩亲情、珍爱青春和悲天悯人的情感,这样不仅可以实现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还可以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例如,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陈情表》《边城》中认识祖孙之情、从《触龙说赵太后》《我与地坛》中领会母子之情,从《药》中感受父子之情,从《祭妹文》中揣摩兄妹之情,从《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悟拳拳赤子之情,从《雨霖铃》中体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离情别绪……语文教学就是不断在演绎各种悲欢离合的故事,可谓情意绵绵,怎一个“情”字了得!
四、引入“新闻味”,让语文教学引领学生关注社会
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入“新闻味”,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民生,学会辩证地看问题,提高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让课堂这一小天地,成为学生的人生导航标。
例如,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开展“课前五分钟新闻发布会”活动,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介,大量搜集新闻信息,进行发布。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了解国内外发生的大事,让学生从各类新闻中了解世间万象、众生百态、人情冷暖……这些对整天呆在教室读书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份高品质的精神大餐。
总之,如果我们语文教师能想方设法地、千方百计地让自己的课堂“五味俱全”,那么,语文课堂将会演绎成七彩的“人生殿堂”和“知识的迷宫”,学生也必将陶醉在这样的课堂中而乐不思“蜀”,乐而忘忧,这样的课堂也必会散发出高效课堂的馨香。
(作者单位 吉林省延吉市第一高级中学)
编辑 代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