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课,从研读教材开始

2014-04-29 00:44邵海霞
新课程学习·上 2014年4期
关键词:教师素养教学过程

邵海霞

摘 要:充分研读教材,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这不仅需要语文教师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以平时的“厚积”促生课堂上的“薄发”,也需要教师能高屋建瓴地鸟瞰教材,依据课标整体把握教材的编排特点和意图,更需要教师有强烈的自觉意识,细致入微地把握每一个利于学生发展的细节。

关键词:教师素养;研读教材;教学过程

上好一节语文课的关键在于备课,只有精心设计好教学过程,才能保证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而对教材进行全面、细致、深入的分析则是备好课的前提。我们知道,虽然与教科书相配套的教学参考书对课文的分析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系统性,但它只是从宏观方面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等提出了方向性、指导性的建议,且对教材的这种解读只面向广泛意义上的老师和学生,它不考虑每个班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师的个人特点,体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语文老师的教材分析绝不能由阅读教学参考书全权代替,它是一种复杂的而又充满挑战的智力活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自身素养决定研读水平的高低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每一篇课文,都是一座神奇的“山”,教师只有以深厚的文化素养为积淀,站在离课文较远较高之处才能尽收“山”的本来面目,否则“横看”“侧看”皆只是盲人摸象,无法把握课文的全貌和精髓。

作为教师,必须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较高的理论水平,文化素养的深浅、理论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一个教师看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有了较高的文化素养、理论水平,教师的视野才能开阔起来,思维才会活跃起来,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各种教学内容面前站得高、看得远。正因为如此,自身素养较高、经验丰富的教师在分析教材时往往更胜人一筹,常常有独到的见解和别出心裁的设计。于漪老师说:“眼睛如果只盯着一本教科书加一本教参,思路打不开,教起来就会捉襟见肘,学生学起来就会索然无味……”一个有追求的教师,就必须从点滴做起,扎扎实实多读一些书,大量地、有品位地涉猎各类书籍是提高自身素养和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中有一篇关于鲁迅的课文《早》,文中提到鲁迅一面要上书塾,一面要帮家务,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最后上学迟到了。积累丰富的老师立刻就能联想到鲁迅在他的短篇小说集《呐喊》自序中有过较为翔实的描写:“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回家之后,又须忙别的事了。”教师在课堂上即兴引入这段描写,不但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感受鲁迅人格的伟大,而且可以引领学生走近鲁迅和他的作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达到这种信手拈来、游刃有余的教学境界,我们就应该以平时的“厚积”促生课堂上的“薄发”,从而真正做到研读课文、深入课文、挖掘课文,最大化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依据课标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

课标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是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的依据。教材是新课标精神的体现,编者通过语文教材面对学生,架起桥梁,达成课标提出的学习要求。可以说语文教材是新课标的具体化,语文课堂教学必然要受课程标准的指导。因此,语文教师只有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才能正确分析教材,而在分析教材时更应以课标为依据,了解教材的編写意图,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更好地发挥教材的优点,克服教材的缺点和不足。比如小学二、三年级每篇课文后的生字分为两类,一类为绿线中的认读生字,一类为田字格中要求会写的生字,两类生字加起来的数量相当多。有的老师为了能让学生比较娴熟地应付最后的考试,每篇课文后的两类生字组成的词语都要学生抄写并达到会默写的水平,再加上不少课文后的练习中还有要听写的词语,三者相加,有时学生回家抄写词语的数量达到三四十个,且每个词语要写上三遍。课堂上会有这样的作业安排,体现出了教者没有把握相应阶段学生应该达到的发展目标,人为地大幅度提高认字、写字的要求,只能适得其反,学生越来越不喜欢学习词语,书写的水平得不到提高。如果教师课堂上都像这样,以应付考试为最终目的,片面地教教材,不全面理解课标要求,结果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甚至于南辕北辙,教材的优点不能发挥,教材的缺点不能弥补,因而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因此,教师应做到深入了解课程标准,准确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落实小学语文教学的各项目标。

其次,语文教学是以一节课为一个独立的基本单位,因而在分析教材时,往往只关注课文内部的知识点,而忽视课文与课文、课与课之间的联系,从而导致分析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不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发展与变化,看不到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所以,在研读、熟悉课标的基础上,教师还应该通读小学阶段的所有语文教材,了解整个教材的基本内容、知识体系以及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搞清楚教材内容是怎样有序地进行组织、排列的,并结合课程标准的精神,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从而较好地完成前一阶段与后一阶段教学内容的过渡与衔接。

三、细读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每一节语文课,老师首先应该做好自己的课文“预习”工作,认真朗读课文,看看有没有自己不熟悉的字和词,初步感受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色。接着,老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再次深入研读课文,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相应的教学方法,寻找能够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训练点,开辟适合学生再创造的学习空间,而这一切,都是以教师对教材的反复朗读、分析、研究为基础的。例如,在教学课文《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时,小骆驼明白道理后,故事可以继续延伸:“小骆驼再次遇到小红马时,他们会有怎样的对话?”“小红马回到家对爸爸怎样汇报自己一天的经历?”教师要留给学生一个再创造的空间,那么就得细细地品味课文,尤其关注课文的简略处、省略处、概括处、延伸处,因为这些正是给学生练习语言的空间,是极好的扩充点。

总之,充分地研读教材,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这不仅需要语文老师有着较高的文化素养,能高屋建瓴地鸟瞰教材,更需要老师细致入微地把握细节。好课,从研读教材开始。

参考文献:

[1]胡佳祺.浅谈新课改下学生语言水平的培养和提高[J].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2010.

[2]鲁迅.呐喊[M].北京:线装书局,2009-03.

(作者单位 江苏省海安市老坝港小学)

·编辑 杨兆东

猜你喜欢
教师素养教学过程
浅谈师生问答细节的教育思考
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培养策略分析
多方位选拔与培养网络综合布线技能竞赛人才
浅谈科技英语教学
浅谈高校乒乓球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欣赏教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实施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高效课堂教学策略分析
中职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途径与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