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 力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张之洞的国学教育思想
鲁 力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张之洞认为国学教育包括经学教育、史学教育、子学教育和文学教育。国学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根本,是德育的重要方面。国学教育可以弥补西学教育的不足。把国学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一是要在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中开设国学课程,二是要建立国学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以储备国学师资。
张之洞;国学;教育思想
张之洞是我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为我国的教育近代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张之洞也是一个学者,具有丰富的国学修养,曾著有多部国学著作,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国学家。他用《书目答问》以教导青年人学习国学,用《劝学篇》来说明怎样正确处理国学和西学的关系。对于国学教育他有诸多思考和实践,在《奏定学堂章程》中提出了普及性国学教育和专业化国学教育的宗旨和办法,提议设立存古学堂以培养高水平国学人才。在今天这个全球化时代国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许多高校还开设了国学专业或建立了国学院、国学研究院。社会上也掀起一波又一波的读经热。张之洞的国学教育思想,对于我们当今的国学研究与国学教育不无裨益。
国学即中国传统学术,也就是经史子集四部为代表的中国学术,尤其是指传统的儒学。在张之洞看来,国学教育包括以下方面。
1.经学教育
经学教育指儒家经典教育,也就是十三经。在张之洞看来经学教育要注意以下方面。一是读经要读全本,而不可读选本,删节本,虽然可以有重点的读但是也必须把全本读过一遍,然后再选读里面的重要部分。二是解经要先识字,古代文献由于年代久远,不先识字肯定读不懂,识字可以读字书《尔雅》《说文解字》。三是读经宜正读音,古代读书讲究讽诵,如果把字音弄错了就会读错,会因此发生一系列错误。四是要讲汉学,汉代人注经态度严谨,在训诂上是很精确的。五是要专治一经。十三经能够精通一部就不错了,历代大儒大多数也只是以精通一部经而扬名。六是读经要有次第。先读《诗经》《三记》等较切于人事者,然后读《春秋》《尚书》,最后才读《周易》。
2.史学教育
史学教育内容主要为正史和《通鉴》等。读史需注意一下几点。一是要先读正史,然后才可以看别史、杂史,刘知己的《史通》,万斯年的《历代史表》,沈炳震《廿一史四谱》,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赵翼《廿二史札记》,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等书,也是史学教育不可少的书。二是正史之中应当先读《四史》,也就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四部伟大的历史书。这四部书开创了中国史学的传统,并且文笔也非常好。三是要读《通鉴》,正史都是断代史,读通鉴和续通鉴则可用建立一个整体的历史脉络。四是要读《通考》。五是史学也只适宜专精一种。范祖禹精通唐史,人称唐鉴公。
3.子学教育
子学教育也就是读诸子著作。有三个原则。一是读子书是为了通经的需要,子书可以在多方面佐证儒家经典。二是读子书要讲求训诂,看古人的注。唯有用实事求是的严肃态度来读子书,才能不凭空穿凿,获得实益。三是要买丛书。清代比较精的子书刻本都是丛书。
4.文学教育
文学教育就是读古人文集,学做文章的教育。文学教育有以下几点注意事项。一是要知道文体的概要,关乎国计民生的文章要认真读,而留恋风景一类的文章略读即可。二是词章家宜读大名家专集。只有把一家的全集通读一过,见其瑕疵出,也才能见其好处。三是《昭明文选》要读全本,不要读删节本。四是读选本要读比较权威的版本或者说善本。
在张之洞看来,国学教育具有非常寻常的意义,从小来说,国学教育是关乎个人品行的道德教育,从大来说,国学教育关乎一个民族的存亡。
1.国学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根本
张之洞认为,如果一个人仅仅只是懂西学而不通中学,那么,就会崇洋媚外而敌视本国的历史文化。“如中士而不通中学,此犹不知其性之人、无辔之骑、无舵之舟,其西学愈深,其疾视中国亦愈甚,虽有博物多能之士,国家亦安得而用之哉!”[1]202更有甚者,唯恐天下不乱,希望中国乱下去,以求外国人的统治,张之洞说:“昏墨之人,则视国家之休戚漠然无动于其心,意谓此非发捻之比,中华虽沦,富贵自在,方且乘此阽危,恣为贪黩,以待合西伙为西商,徙西地入西籍,而莠民邪说甚至诋中国为不足有为,讥圣教为无用,分同室为畛域,引彼法为同调,日夜冀幸天下有变,以求庇于他人。若此者,仁者谓之悖乱,智者谓之大愚。”[1]195一些人主张全盘西化就是极端的崇洋媚外心理的表现,这些人恨不得被西方国家奴役,做西方国家的殖民地,他们也好做外国人的走狗。这样的主张一直都有,但是从来不可能实现,没有哪个国家丧失了自己的主体地位而能获得富强的,即便是文化也不可丧失,全球化时代,文化安全更加重要。张之洞虽然不懂文化安全这个概念,但他看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对这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他批评那些主张全盘西化的人愚不可及,昏聩到不可救药。
语言文字是民族存在和发展的根据,要加强中国语言文学的教育。“今日环球各国学堂,皆最重国文一门,国文者,本国之文字、语言、历古相传之书籍也。即间有时势变迁不尽适用者,亦必存而传之,断不肯听而澌灭。至本国最为精美擅长之学术、技能、礼教、风尚,则尤为宝爱护持,名曰国粹,专以保存为主。凡此皆所以养其爱国之心思,乐群之情性,东西洋强国之本原,实在于此,不可忽也。”[1]523张之洞从历史的视野看到举凡强大的国家都珍惜自己民族的文化,这样来培养人民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从居里夫人传记中我们看到,当时的俄罗斯侵略者是多么积极的在波兰推行俄语教育,而波兰人民又是多么的积极保存波兰本国的语言文化。
2.国学教育是德育的重要手段
文化与伦理道德是密不可分的,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伦理道德体系。德育是传承传统的伦理道德体系,使之在新一代人中生成,为新一代的人接受、认可、践行。因此张之洞认为国学是对人们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手段,“若中国之经史废,则中国之道德废;中国之文理词章废,则中国之经史废。国文既无,而欲国势之强,人才之盛,不其难乎!”[1]525中国人的传统美德都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学习的,如果传统文化废掉了,那么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也就失去了。而道德显然是人才的根本。没有道德也就没有可用的人才。西方人入侵以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被抛弃,人们的道德水平一落千丈,社会充满浮华的风气,实在是不利于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只有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保持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才能培养能够担当国家大任的人才。
3.国学教育与西学教育互补
张之洞认为,国学是中华民族先人重要的历史经验、科学知识的总结,与西方现代知识一样是治国平天下的大学问。中华民族发展了几千年,创造了极为辉煌的文化。在没有西方学术以前,我们中国人对宇宙、人生的认识都非常丰富,形成了中国传统的学术,内容之丰富前所未有。而这其中又包含了多少有益的经验和理论总结,这正是我们中国人为世界文明所做的贡献。国学的地位和价值不容否定。不能因为当时中国的落后而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张之洞的这一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张之洞在当时没有失去对民族文化的信心,而是看到正是因为国学具有与西学的不同点,因而可以作为不同于西学的一个重要参照,在很多方面都可以启发西学,弥补西学的一些不足。张之洞坚持大力引进西学以自强,同时也坚持国学不可废。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没有西学不足以自强,没有国学不足以为中国人。要改变的是国学教育的形式和内容。要改变过去陈旧的国学教育体制,树立新的国学教育体系,在课程设置等方面采用新的方法来进行国学教育。
近代中国教育改革浪潮势不可挡,传统的经学教育已远远满足不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张之洞积极推进由科举制度向学堂制度的转变,废除了延续了几千年之久的科举制度。传统的经学教育必须向国学教育转变。在张之洞看来科举虽然可以废除,但中国传统的道德文章不可废除。即便西学大举引进了传统的“中学”仍然是每个中国人的立身之本。在新的教育制度下,对国学教育进行规划十分必要。
1.在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阶段设立国学课程
张之洞认为“小学不读经,中学不温经,万万不可。”国学教育首先是一种大众化、普及化的教育,每一个进学校读书的人都应该进行基本的国学教育。国学教育要从小抓起,但是不能采取过去的老办法,四书五经全背显然不现实,也无必要。可以适当的重点读几本国学经典。设想一个人从十岁到十八岁,每天读经一百个字,那么可以熟读记诵四书以及大经一部,中小经一部。如果国学教育不从小抓起,若干年后就没有人能读国学了。“三十年以后则宿儒已尽,后学茫然,必致无人能解,从此经书废绝,古史亦随之。”[1]417今天回头来看张之洞这番话,不禁发现不幸言中了,今天中国正是传统文化断裂,极端缺乏高层次国学人才。
张之洞认为,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重在开发国民普通知识,故国文及中国旧学钟点不能过多。”[1]525也就是说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中的国学课程是为普通人才培养服务的,是一种普遍的要求,故而牵涉的时间、精力不能太多。大体来说十五岁以前要读《孝经》以及四书五经的正文,懂得里面的意思,并且读一些天文、地理、诗歌和唐宋人的散文。十五岁以后,讲求经史、诸子、理学、政治、地理、小学各门。这个阶段五到十年,过了这个阶段就是专门教育了。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攻读西学各门学问,或者深造国学学问。
2.建立国学专科学校,培养高水平国学人才
有感于经书废绝,张之洞后来提出要建立国学专科学校,培养高水平的国学人才。后来也有人实践了他这一主张,最典型的是无锡国学专科学校,培养了大批国学人才。可惜的是国学专科学校后来还是断绝了,从此国学只能在文史哲三门现代学科里苟延残喘。
张之洞看到当时新学堂培养的人才,国学程度太浅,仅足以做国文发蒙教师,如果没有专门从事国学研究和教学的高层次人才,国学可能会断绝,于是上奏设立存古学堂,专门培养高层次的国学人才。“凡毕业者,将来备充各师范、各普通中学、高等学、大学等学堂文学专门之师。”[1]526存古学堂共分为3个学科门类,分别是经学门、史学门、词章门。学习年限是7年。经学门以经学为主课,史及词章为补助课,其余各学为通习课。史学门以史学为主课,经学及词章为补助课,其余各学为通习课。词章门以词章学为主课,经学及史学为补助课,其余各学为通习课。主课时间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二,补助课占总课时的六分之一,其余各学占总课时的六分之一。这个课程设置把80%以上的时间用在了主要课程上。这样就能保证国学专业教育拥有的充足时间。经学门头两年遍览九经全文,讲明群经要义,以为根基,再用四年治一部大经,最后一年讲求实用,理论联系实际。史学门头三年博览全史要事大略,再三年治专门史学,最后一年讲求实用,理论联系实际。词章门头三年纵览重要的历朝总集,练习诗文写作,再三年研究名家专集,最后一年讲求实用理论及联系实际。
张之洞国学教育思想对于当今的国学教育及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首先,张之洞指明了国学教育的重要意义,为我们今天开展国学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国学对于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起着很大的作用,是我们之所以是中国人的文化依据。我们必须在义务教育阶段普及国学教育,在高等学校建立国学专业。其次国学教育要破除好大喜功,求大求全的心理,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说到国学教育,有的人就恨不能把十三经硬塞到小孩的头脑中,其实这是很不现实的。按照张之洞的说法,在清朝的时候,以四书五经为主要学习对象,还有许多读书人把四书五经都背不全。何况今天呢?普及型的国学教育只需要传授四书就够了,国学教育不可揠苗助长,不可加重学生负担。国学教育贵在坚持,常抓不懈。只有持之以恒的进行国学教育,人们的国学水平才会不断提高。最后,要注重高层次的国学人才培养,普及型的国学教育仅仅是修身养性,高水平的国学人才必须要进行专门的培养,要建立国学专科学校或者建设专门的国学学院,靠零零碎碎的国学教育是出不了国学大师的。总之,张之洞国学教育思想对于今天的国学教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我们汲取。
[1] 陈山榜.张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 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M].北京:三联书店,1988.
[3] 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周感芬)
Zhang Zhidong’ Thought of Sinology Education
LU Li
(College of Marxism, Renmin Universit, Beijing, 100872)
Zhang Zhidogn holds that Sinology education should include 教育包括经学教育、史学教育、子学教育和文学教育。国学教育is the fundamentality of patriotism, an important aspect of moral education, making up for the deficiency of western education 西学教育的不足。To integrate Sinology into subject education system,the first thing is to offer courses of Sinology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and then establish high-level talent training system to store Sinology teachers.
Zhang Zhidong; Sinology; education thought
2013-12-09
鲁 力(1987-),男,湖北咸宁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G40-092
A
1674-7615(2014)01-009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