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类电视节目对话语篇的动态建构过程探析*

2014-04-11 04:25刘静敏
关键词:言语语篇语义

刘静敏

( 山东师范大学 传媒学院,山东 济南,250014 )

访谈类电视节目对话语篇的动态建构过程探析*

刘静敏

( 山东师范大学 传媒学院,山东 济南,250014 )

语篇是具有交际意义的基本语言单位。以访谈类电视节目话语语篇为研究对象,以语篇语言学、语用学等领域的相关理论为理论基础,对访谈类电视节目这种对话体语篇的动态建构过程的深入剖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言语行为对”的基本内涵;“言语行为对”的基本类型,“言语行为对”的组配关系。在访谈类电视节目语篇的结构中,对话体语篇从形式上看是由一系列的言语行为配对关系构成的一个意义结构体,在内容上具有其内在的语义相关性,而语义的相关性很大程度上是跨话轮话题推进的结果。

访谈类电视节目;语篇;话轮;言语行为;话题推进

语篇语言学(textlinguistics)是继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言学之后新兴起的一个语言学分支。“语篇语言学”这一术语是由德国语言学家魏因里希(H·Weinrich)于1967年首先提出的,语篇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应用的成果——语篇(text)。迄今为止,尽管语篇研究已经取得了突出成果,但对于语篇的界定并不十分清晰。在外国学者那里,有四种代表性观点:第一,韩礼德(Haliday)和哈桑(Hasan)的观点。韩礼德(Haliday)和哈桑(Hasan)认为,语篇是一个语义单位:“一个语篇最好是看作一个语义单位,即不是形式单位,而是意义单位”②Haliday,M.A.K.&R.Hasan.Cohesion inEnglish.London:Longman,1976.,他们将任何口头或书面的、长短不限的段落统一体统统纳入语篇的范围。第二,奎克(Quirk)等人的观点。奎克(Quirk)等人从语义性的角度界定语篇,他指出:“语篇是在实际运用中具有恰当的连贯性的一段语言。这就是说,该语篇在语义上和语用上与现实世界中的实际语境‘相一致’,而且它在内部或语言上也具有连贯性。”③Quirk,R.et al.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the EnGLish Language.London:Longman,1985.第三,布朗(Brown)和于勒(Yule)等人的观点。他们认为语篇是对具体言语行为结果的记录:“语篇是交际行为的文字记录”④Brown,G.&G.Yule.Discourse Analysis’.Beijing:Foreign Language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他们还将语篇按生产方式分为书面语篇和口头语篇,且在口头语篇中排除了记录过程中记录下来的其他非语言因素,如噪音。第四,德·波格朗(De Beangrande)和德·莱斯勒(Dressier)等人的观点。1981年,德·波格朗和德·莱斯勒在《语篇语言学导论》一书中对篇章下了比较严谨的定义并做了深入研究,他们认为 “篇章应定义为满足7个组篇标准的交际事件。若其中任何一个标准被认为没有得到满足,该‘篇章’就不具备交际性。不具备交际性的‘篇章’为‘非篇章’(non-text)”。⑤刘辰诞:《教学篇章语言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3页。篇章是构成语篇的一个单位。我们认为,“语篇”是“篇章”的“上义词”。篇章是指一段有意义、传达一个完整信息、逻辑连贯、语言衔接、具有一定交际目的和功能的语言单位或交际事件。它依赖于语境,可以被受众接受。篇章由一个以上的小句构成,可以是一组句子、一段诗歌。也可以是一篇文章甚至一部小说。而语篇是一个在抽象层次上高于篇章的概念,它包含篇章,它可以包含一个篇章,也可以包含许多个篇章。篇章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语篇是具体的言语结果,是语言实际交际过程中的产物;第二,语篇要合乎语法规范,并且具有内在的连贯性,这一连贯性既包括语篇内在的语义连贯性,又包括与外界语境上的连贯;第三,语篇要具有一定的信息结构及明确的交际功能和目的;第四,语篇是高于句子层面的语义单位。第五,语篇可由任何具有语篇性的单位来充当,没有长短限制。总之,我们把语篇看作是一个既包括口头语语篇,又包括书面语篇的,具有交际意义的超句单位,所有有效的交际性超句单位都看作是语篇。换句话说,语篇是具有交际意义的基本语言单位。

对话体语篇,是一种具体类型的语篇,是语篇的一个子类型,它具有自身的典型特征:一是对话体语篇的存在形式是对话,二是对话体语篇具有自身的结构及推进特征。可以说,对话体语篇是以对话形式存在的语篇形式。我们认为,可以将访谈类电视节目划归在对话体语篇中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对话体语篇是在话轮动态转换过程中建构起来的,是语对组配、话轮交替的结果。本文拟从“言语行为对”的基本内涵、“言语行为对”的基本类型、“言语行为对”的组配关系等三个方面,深入剖析访谈类电视节目这种对话体语篇的动态建构过程。

访谈类电视节目是我国广播电视节目中盛行较早的主持人节目类型,指在电视主持人引导之下,节目嘉宾、主持人和来宾(直播节目还包括打进热线电话的电视观众和互联网站同时直播中的网上提问者),在演播室或者室外,以交谈、对话形式讨论某个具有价值的问题,或者进行沟通并解决问题的一种电视节目,它是一种特殊的对话体语篇,是由一组一组对话构成的。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美国社会学家萨克斯(H.Sacks)等人对日常会话的结构进行了探索和分析,提出了“话轮”(Turn)、“话轮转换”(Turn-talking)等基本观点,但是并未对它下过定义。刘虹在《会话结构分析》一书中指出“话轮是指会话过程中,说话者在任意时间内连续说出的一番话,其结尾以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角色互换或各方的沉默为标志”*刘虹:《会话结构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6页。。萨克斯等人在分析大量自然产生的会话材料之后,总结出了会话时人们遵守的一套话轮转换规则。他们认为,“一套控制话轮建构(turn-construction),将下一个话轮分配给一个人,并且协调转换,以便把间隙和重叠减少到最低程度的基本规则如下:1.在每一个话轮的最初话轮构建单位(initial turn-constructional unit)的最初转换相关位置(intial transition-relevance place):(a)如果迄今为止的话轮构建使用了‘当前说话人选择下一个说话人’的方法,那么被选中的一方有权,而且必须,在下一个话轮开口说话;其他人没有这种权利或义务。此时说话人发生变化。(b)如果迄今为止的话轮构建没有使用 ‘当前说话人选择下一个说话人’的方法,那么就可以,但不一定需要,实行自选下一个说话人的方法;第一个开始的人拥有下一个话轮的说话权。此时说话人发生变化。(c)如果迄今为止的话轮构建没有使用 ‘当前说话人选择下一个说话人’的方法,那么当前说话人可以,但不一定需要,继续说话,除非另有人自选说话。2. 如果在最初轮构建单位的最初转换相关位置,既没有实施1(a)也没有实施1(b),并且按照1(c)的规定由当前说话人继续了,那么在下一个转换相关位置再次执行(a)到(c)的规则,而且在下面每一个转换相关位置重复,直至出现说话人转换”*姜望琪:《当代语用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09-210页。。访谈类电视节目中的对话尽管具有大众传媒的特殊性,但其话轮转换也是按照上述规则进行的。

语对,即话轮间的组配关系,它揭示了日常自由对话的基本结构。一次对话至少包含两个话轮,内容上的相关性促成了两个话轮之间的相互匹配,即两个话轮组成一个语对。用萨克斯的话说,就是“问题后面常常跟着回答”*Coulthard,M (1985[1977]).An Introduction to Discourse Analysis.2nd ed London:Longman.。从形式上看,一个语对包含两个话轮,构成话对的两个话轮前后相连,且分属于对话的双方,构成语对的两个话轮在内容上是相互关联的;从语对的交际功能看,一个话对具有相对独立的交际意义,构成话对的两个话轮必须紧紧围绕一个中心进行组配,构成话对的前后两个话轮之间的关系为:前一个话轮对后一个话轮的生成具有强制力和期待性。可见,相邻语对是对会话的一种普遍现象的概括,它意味着会话是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互动行为,“有问有答”,“你有来言,我有去语”是一条普遍规律。

言语行为理论是现代语用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源于英国哲学家奥斯汀(Austin)对三个哲学问题的探索。一是日常语言与哲学研究的关系,二是行为研究的方法论,三是关于“述谓句”(congstatives)和“施事句”的划分。奥斯汀认为, “说话即做事。” 人类交际的基本单位不是句子或其他任何表达手段,而是完成一定的行为。比如:陈述、请求、命令、提问、道歉、祝贺等行为。言语行为的特点是说话人通过说一句话或者若干句话来执行一个或者若干个上面列举的行为,而且,这些行为的实现还可能给听者带来某些后果。说话人总是在通过说话来做事,不论他们的说话方式直接还是间接,明晰还是含蓄。奥斯汀进一步提出,认为讲一句话仅仅构成一个言语行为是极端错误的。他认为,任何一个言语行为都由三个次行为构成。这三个次行为分别是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所谓言内行为就是说话本身所构成的行为,言外行为就是讲这句话所构成的行为,而言后行为则是言之力行为对听话者所产生的效果。言语行为是说话人通过话语表达意义的基本功能单位,也是研究语言使用的基本分析单位。据此,如果可以把访谈类电视节目中主持人与嘉宾的说话过程看成是以言行事的过程,因此,在访谈类电视节目中,无论是始动话轮还是继动话轮,都在完成一个言语行为,而言语行为的组配便构成了一个不同类型的“言语行为对”。例如:

(1)柴静:就是觉得你挺把这个当真。

毛丰美:确实是当真。

(《看见·言者老毛》)

这个例子中,柴静把持的始动话轮完成了一个陈述的言语行为,意在把主持人的个人感受告知毛丰美,即“你挺把这个当真”。毛丰美把持的继动话轮的言语行为也是陈述,是受到始动话轮陈述言语行为的促发而做出的,是对始动话轮言语行为的反应和评价。这两者构成的是“陈述——评价陈述”言语行为对。再如:

(2) 朱军:不,我觉得悲哀当然也可以这么理解,但是我要理解的话,我觉得也挺快乐的,为什么非要去超越经典,经典就是经典,所以呢您说的那个乐队它留下了,他们70年代,那样一个经典的记忆,你当听到它的歌的时候,我们就会想到我们的故事,想到我们的人生,这不挺好的一件事吗?就像我们看到《甜蜜蜜》,我们马上就会想到,那个时候我们身边的事,我们身边的人等等,是吧?无论到什么时候,它可能永远都会成为经典,说这个我是想问问您,我听说2014年,您要把《甜蜜蜜》重新整合,修复之后,出一版新的,叫《甜蜜蜜》的修复版?

陈可辛:我得很坦白,也很真诚地讲,只要你们要是觉得,我希望进去看新的东西是没有的,是原汁原味的完全同一部戏,要是你说我只在电脑上看过,电视上看过,我没有跟很多人一起,在大银幕上看过,你是可以去看的,但是它是不会有任何改变的,修复的时候他们问过我,说有些地方你有没有要改动,那我记得有一两个地方,其实是有一定的判断的错误,就是我糊里糊涂,二十几岁的时候拍了,觉得,那个时候有一些判断是不太对的,包括跟一些演员也有分歧的意见,我记得跟张曼玉有一个很分歧的意见就是,张曼玉一直觉得,你的音乐太大了,就觉得你的音乐应该小一点。

(《艺术人生2014年2月20日》)

这个例子中,主持人朱军把持的始动话轮完成了一个陈述的言语行为,用意在于告诉嘉宾陈可辛,围绕着他在电影创作中的一系列创新性做法,主持人的个人感受以及受众的基本感受。而嘉宾陈可辛把持的继动话轮的言语行为也是陈述,是受到始动话轮陈述言语行为的促发而做出的,是对始动话轮言语行为的反应和评价。这两者构成的也是“陈述——评价陈述”言语行为对。

(3)柴静:那你怎么不像别的人那样记笔记呢?

张炘炀:记笔记还不如用脑记。

(《看见·长大要成人》)

这个例子中,始动话轮是柴静的特指问句,张炘炀陈述句的回答是继动话轮,两者构成的是“提问——回答”言语行为对。再如:

(4)朱军:怕自己万一要有个闪失看不见女儿长大?

张嘉译:就那天跟朋友在聊天的时候,我都说以前坐飞机没感觉,现在坐飞机会害怕,我说我现在40岁有女儿,我说我女儿20岁的时候我都60了,我现在突然觉得那天海燕在那儿说,我说我要能活到挺到100岁的时候,我说我就牛了。我说我就能看着我闺女一步一步长大。

(《艺术人生2011年4月1日》)

这个例子中,主持人朱军把持的始动话轮完成了一个提问的言语行为,用意在于请嘉宾确认,他口中的所谓“闪失”是不是担心“看不见女儿长大?”而张嘉译把持的继动话轮的言语行为意在回答,是受到始动话轮陈述言语行为的促发而做出的,是对始动话轮言语行为的积极回应。这两者构成的也是“提问——回答”言语行为对。

(5)柴静:当时我正在做直播,你直接从镜头前面过去就走了。

毛丰美:对这个场面我是记得,后面谁来说你太冲了,人们做节目你还能这么干。我那个时候就忘了。

(《看见·言者老毛》)

这个例子中,主持人把持的始动话轮完成了一个提供性言语行为,意在开启话题,嘉宾把持的继动话轮以肯定句的形式作了回应,完成了对提供性言语行为的肯定性回应。两者构成的是“提供——接受”的言语行为对。再如:

(6)主持人:终于有了一个让你特别惦念的,盼望的,让你支撑自己好好活下去的这么一个生命,这么一个人。

张嘉译:没错,每次回去抱孩子你都觉得她需要你保护,需要你来,需要你来托付。

(《艺术人生2011年4月1日》)

这个例子中,主持人朱军把持的始动话轮旨在完成一个提供性言语行为,意在开启话题,确定自己的认知是否与嘉宾一致,而嘉宾把持的继动话轮则以十分肯定句语气做出回应,完成的是对提供性言语行为的肯定性回应。两者构成的也是“提供——接受”的言语行为对。

不过,这里所谓的“接受”,绝不仅仅包括肯定性回应,有时它也可能是否定性的。例如:

主持人:还要检查一下作业。

陈红民:不,这是一种传帮带的办法,他就看蒋经国个人修养如何,然后这个处理政事的能力怎么样。所以到了晚年的时候,蒋介石一个最大的乐趣,就是读大儿子的日记。他每年大概在春节前后,要把这个日记全部读完,他最后的日记大量记,今天读了经国的日记,经儿的日记,然后他什么事情处理得很好,回味。他最后甚至于说,蒋经国现在可以接班了,因为我看他处理事情,有些地方超过我,就能力比我还高。

(《天涯共此时》)

这个例子中,主持人把持的始动话轮旨在完成一个提供性言语行为,意在开启话题,确定自己的认知是否与嘉宾一致,而嘉宾把持的继动话轮则以否定句给予回应,十分严谨地解释蒋介石阅读蒋经国日记的真实目的。表面上看嘉宾确实是否认了主持人的观点,但是这种回答同样是对主持人话轮的积极回应,换句话说,这也是“提供——接受”的言语行为对。

可见,如果我们把对话的过程看成是以言行事的过程,那么在以对话形式存在的对话体语篇之间,无论是始动话轮还是继动话轮,都在完成一个个言语行为,进而构成一个个不同的言语行为对。

上文曾经提到,奥斯汀认为,说任何一句话时,人们同时要完成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言外行为是通过一定的话语形式,通过协定的步骤与协定的力而取得效果,所以言外行为是协定的。而言后行为依赖于语境,不一定通过话语本身就能取得,因此是不确定的。由于“言内行为”属于语言体系的范围,“言后行为”本身又不是语言行动,而且听者的反应也不是一个语言过程,而是复杂的心理过程,所以研究者们均把注意力集中在“言外行为”上。既然言语行为研究的重心在于行事行为,那么,我们当然要重视行事行为的类型划分。在这一问题上,从早期的奥斯汀到后来的塞尔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奥斯汀将行事行为划分为裁决型、行使职权型、承诺型、表态行为型、阐述型六种类型*姜望琪:《当代语用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2页。,塞尔在写作《言语行为》时认为,是否可以把行事行为分为几个基本类型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但是两年之后,他改变了看法,将行事行为划分为断言类、指令类、承诺类、表达类、宣告类*姜望琪:《当代语用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6页。,可以说,言语行为理论在探索重视行事行为类型这一问题上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以为,尽管包括塞尔在内的上述分类存在许多不足,不过它在方法论方面却对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巨大的启发价值。

尤其是塞尔提出的行事行为基本分类依据的观点对我们的启发最大。1971年,塞尔在纽约法布罗市的暑期语言学班上作了题为《行事行为的分类》的讲演。*该文1975年以“A Taxonomy of Illocutionsry Acts”为题发表在Language,Mind,and Knowledge,Minnesota Studies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第七期上,同时又以“A Classification of Illocutionsry Acts”为题发表在Languagu Science杂志上。他认为行事行为可以在12个方面构成区别,其中行事要点(the illocutionsry point)、词语与世界的适切方向(the direction of fit between words and the expressed)、所表达的的心理状态(the psychological state expressed)、命题内容(the propositional content)是四个主要方面。行事要点是指说话人说一句话时的意图。“一个命令的要点或意图可以说是一种要听话人做某事的企图。一个描述的要点或意图是(真或假,正确或不正确地)再现某事的状态。一个许诺的要点或意图是说话人承担一种做某事的义务。”*A Taxonomy of Illocutionsry Acts.in k.gunderson(ed.) , Language,Mind,and Knowledge. Minnesota Studies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Reprinted in Searle(1979:1-29)词语与世界的适切方向是指先有事实,然后用词语去适合它,还是指先有词语,然后用事实去适合它?实际上,它所表达的的心理状态是指说话人对所说命题内容的态度。“一个人声明、说明、断言、声称P时,表示他相信P是事实;一个人命令、指示、要求听话人做某事时,表示他渴望、想要、希望听话人做该事;一个人为某事道歉时,表示他因做了该事而后悔。”*A Taxonomy of Illocutionsry Acts.in k.gunderson(ed.) , Language,Mind,and Knowledge. Minnesota Studies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Reprinted in Searle(1979:4)这就是说,命题内容是指指称和陈述的内容。由此可以说,塞尔所概括的行事行为的四个主要方面,确实抓住了行事行为的要害,从而使得塞尔关于行事行为的分类观点较奥斯汀更为科学。其实,根据塞尔的观点,我们完全可以将言语行为笼统的划分为“行为的内容”和“行为本身的类型”两个方面,其中行事要点、词语与世界的适切方向、所表达的的心理状态属于行为的内容,而命题内容属于行为本身的类型,它主要包括词序、重音、语调、标点、动词的语气、施为动词等。我们以为,这两者在句子层面上主要体现为“语义骨架”和“交际功能”。语义骨架指的是句子的论元结构、命题结构等层次,交际功能则可以通过言语行为意图得到呈现。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一个非陈述性的句子中,我们可以将它的交际功能抽象开去,在语言形式方面则是排除掉这种功能特有的句法标记。换句话说,陈述句的语义骨架和交际功能都是表述,表述最直接的句法实现。不过,这种做法并不仅仅是为了我们研究的方便,因为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确实存在着许许多多不具有表述的语义骨架。例如,仅仅由叹词组成叹词句、特指疑问句,由表示接受或不接受的词语组成应答句、某些过渡语等。这样一些句子是不可能通过自身的语义内容推进对话的,但是它们在对话推进中仍然发挥着作用,是整个话题推进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因此,我们也把这些缺乏语义骨架但却具有交际功能的句子纳入分类范畴中。

正如塞尔依据行事要点、词语与世界的适切方向、所表达的的心理状态、命题内容四个方面可以基本科学地划分行事行为的类型一样,我们同样可以以此作为重要依据,紧密结合对话体语篇的自身特点,对对话体语篇的言语行为进行分类:

1.陈述性言语行为。陈述性言语行为的行事要点是传达信息,适切方向指向当前话对的听话者,发话者的心理状态是希望得到听话者的评价性言语,命题内容为陈述句。

2.祈使性言语行为。祈使性言语行为的行事要点是希望,适切方向指向当前话对的听话者,发话者的心理状态是希望听话者做某事或不做某事,命题内容为祈使句。

3.应答性言语行为。应答性言语行为的行事要点为回答。适切方向指向当前话对的发话者,发话者的心理状态是自信,命题内容为肯定性或否定性陈述句。

4.允诺性言语行为。允诺性言语行为的行事要点为许诺,适切指向指向当前话对的发话者,发话者的心理状态为意欲,命题内容为陈述句。

5.提问性言语行为。提问性言语行为的行事要点是获取信息,适切方向指向当前话对的听话者,发话者的心理状态是希望从听话者那里得到新信息,命题内容为是非疑问句、特殊疑问句、选择疑问句等。

6.激发性言语行为。激发性言语行为的行事要点为激发,适切方向指向当前话对的听话者,发话者的心理状态是希望激发听话者的心理状态,命题内容为辱骂、诅咒、挑衅等。

7.评价性言语行为。评价性言语行为的行事要点为评价,适切方向指向当前话对的发话者,发话者的心理状态为自信,命题内容为肯定或否定性陈述句。

由于人的行为总是存在特定目的,因此,在每一个话对中,每个话轮都完成一次言语行为,只有当这些行为的目的(或意图)相互配合,而不是相互冲突时,对话才可能正常展开。进而言之,在一个话对中,话轮与话轮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且受到特定规律支配的。

我们认同刘虹在《会话结构分析》一书中根据引发语的应答方式的不同归纳出的十五种不同类型的语对。*刘虹:《会话结构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10-113页。如果我们认为一个话轮就是一个言语行为的话,这十五种不同类型的语对就顺理成章的成为十五种不同类型的“言语行为对”。它们是:

(1)致意——致意

(2)告别——告别

(3)呼唤——回答

(4)询问——回答

(5)道歉——宽慰/责备

(6)祝愿——感谢/祝愿/宽慰

(7)介绍——致意/介绍

(8)建议——同意/搪塞/反对/质疑

(9)陈述——陈述/补充/肯定/质疑/确认/提问/否定

(10)感谢——谦虚/感谢

(11)提供——接受/谢绝/搪塞/质疑

(12)指责——道歉/否认/借口/承认/争辩/挑衅

(13)赞扬——谦虚/感谢/赞同/赞扬

(14)要求——接受/推迟/搪塞/拒绝/质问

(15)祝贺——感谢/谦虚/祝贺

区分不同类型的言语行为对,可以很清楚地呈现语对组合关系所承载的言语行为配对关系。也就是说,在一个语对中,始动话轮和继动话轮必然具有意图上的合作性。始动话轮所表达的行为类型往往具有一种启动功能,它启动了下一话轮的开始,同时也设定了继动话轮言语行为的类型或范围。当始动话轮的发话者选择或指定了下一个话轮的说话者时,也就同时将这些设定指派给了具体的对象。继动话轮也必须在言语行为上配合始动话轮所要求的言语行为类型。始动话轮与继动话轮之间的这种组配关系本质上标明了构成对话体语篇的基本单元话轮之间的合作关系。在对话过程中,对话双方不会漫无目的地将话题推进下去,他们都能意识到自己在用一个言语行为启动或回应另一个言语行为,话题推进的实质就成了满足对方言语行为的要求、实现一定交际目的的媒介。正如刘虹所指出的那样:“应答语并不是像一般人想像的那样是完全随意的,而是被引发语制约着。应答语必须与前面的引发语相对应,否则不会被接受。”*刘虹:《会话结构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05页。

统而言之,在理想的交际状态之下,“意图”对“满足”的选择具有很强的配定性和强制性。因为在对话过程中,始动话轮扮演“指派者”的角色,继动话轮相对于始动话轮只能是被动地“接受”。所以始动话轮的意图类型就须加以密切关注。从语法结构的角度上讲,充当始动话轮的句子有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等。

1.陈述句的语义骨架和交际功能都是表述。陈述句是叙述或说明事实、使用陈述语气的句子。陈述句是思维的最一般表现形式,有真假之分,需要听话者根据自己的判断加以区分。对陈述句的回应通常是评价。例如:

(4)主持人:当真的好的音乐呈现在自己眼前的时候。一定会打动我们。

刘欢:对,一开始你是,你就觉得这真的是这样。会有这么好的东西,这原来是没有想到的,所以这种时候那种惊喜,你知道你可以理解真的是从心里高兴。

主持人:我完全能够理解。这就是刚才我开场的时候在说,让我们一起聊一聊对于原创音乐来说,也许是一个不一样的春天。可能在于我们这个春天看到了我们原创音乐的希望,我们需要有原创的东西。因为那样才能够更加真实的表达我们的内心,表达我们的民族的情感。

(《艺术人生2014年3月6日》)

这里,刘欢对主持人朱军的陈述表示肯定,这是评价,是评价的形式之一。同时,评价也可以表现为反问、否定、质疑疑等各种不同形式。例如:

(5)记者:他有一个理论叫做先盖楼,然后再装修,先把进度赶超上去,然后慢慢再补。

张炘炀:你根本就是钢筋都没有,你盖什么楼?

(《看见·长大要成人》)

(6)主持人:尤其是我们这个年龄的人。

蔡琴:不要讲什么年龄的人。每次讲都很伤感情。上次主持不知道什么晚会,他硬要开场就要说,接下来为各位介绍的这位歌手,是我从小就听她唱歌长大的。

(《艺术人生2009年9月3日》)

例(5)中嘉宾对主持人柴静的陈述表示疑问,这也是评价。例(6)中嘉宾对主持人朱军的陈述表示否定,这也是评价。

2.疑问句是表示疑问、使用疑问语气的句子。疑问句一般分为三类,即一般疑问句、特指疑问句、选择疑问句等。对疑问句的回应是回答。根据语义骨架和交际功能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两类:一是一般疑问句、特指疑问句的语义骨架都是一个不确切的表述。其实,我们也可以把是非疑问句看作选择疑问句的一个特例。它们的交际功能都是要求受话者对特定的信息进行确认。二是一般疑问句的语义骨架是一个不完整的表述,交际功能在于要求受话者对缺少的信息进行补足。

(6)柴静:很多人会说你们本来就是公众人物是明星,像这种被关注,你们应该熟悉了,为什么微博上会有这么多人关注你?

姚晨:可能当你是一个明星的时候,大家更多的会,会认同你的戏,会认同你的外表,可能还缺少了一块儿,就是微博正好弥补了这一块儿,就是认同你的精神世界。

(《看见·姚晨:一颗有温度的“卤蛋”》)

(7)主持人:那这些年呢,刚才说了,你做了很多新的尝试,比如说歌舞剧等等吧,你有没有觉得在这8年当中,你做的新的尝试,哪一点是最成功的?哪一项是最失败的?

蔡琴:先讲成功,我觉得最成功的就是歌舞剧,要唱、要跳、要演。这一个角色的表达方式有三种,所以这个是最难的。对我的演唱来讲有很大的帮助。就算是在录音棚里面没有角色,我已经习惯了任何一首歌,都要有故事。我要想好那个故事,有画面。我去唱,就不怕重复。那这是比较成功的。比较失败的就是,我太晚开始歌舞剧了。我开始去学歌舞剧的时候,已经都40岁了。所以我要告诉大家的是,40岁开始也许有点晚,但是总比没开始好。如果40岁的我没开始的话,那现在不晓得多么多么的贫乏。

(《艺术人生2009年9月3日》)

例(6)中嘉宾姚晨对主持人柴静的疑问进行回应,使用的是回答。例(7)中嘉宾蔡琴对主持人朱军的提问给予全面的回应,依然运用回答。

3.激发句的语义骨架是对某个事态的表述。这个事态一般与受话者相关,甚至直接针对受话者,从而能够影响受话者的心理状态,使受话者发出某个言语行为或采取某个实际行动。激发句的交际功能在于迫使受话者受到影响。对激发句的回应可以是另一次激发。例如:

(8)张会祥(张炘扬之父):你说你成天玩,玩那个电脑,你能玩出啥来吧?

张炘扬:玩成专家。(张父听完扭过头去。)

(《看见·长大要成人》)

4.祈使句是表示要对方做或不做某事、带有祈使语气的句子。祈使句的语义骨架是对将来某个事态的表述,交际功能在于要求受话者实现其语义骨架表述的那个事态。因此,对祈使句的回应是一个允诺,即受话者自己是不是将实现那个事态做出允诺,有肯定和否定两种形式。例如:

(9)主持人:那这样的男人是挺笨蛋的。是是是,那也罢了。这个你也别变了,这个变了也没什么意思。我们还说好了,让你的歌声陪我们慢慢变老呢。

蔡琴:就是。

(《艺术人生2009年9月3日》)

5.允诺句的语义骨架是对将来某个事态的表述,交际功能与祈使句相反,在于要求说话人亲自实现这个事态。表面上看来,允诺只涉及说话人自身,但实际上,经过考察我们发现,允诺都只指向说话人之外的另一个人:说话人总是对别人做出允诺,自己对自己的允诺(比如“暗下决心”之类)反而出现得很少。所以,允诺同样需要回应。因为允诺要求说话人自己,而不是受话者,实现其语义骨架表述的将来事态,受话者显然也没有义务以允诺做出回应,这一点与祈使句是有区别的。其实,允诺对于受话者来说只是相当于一个关于说话人的将来事态的表述,相当于一个陈述,所以,对允诺的回应可以是一个评价。例如:

(10)主持人:我不会告诉你该怎么办,但是我会告诉你这个事干了以后,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你去选。

陈可辛:对。

(《艺术人生2014年2月20日》)

由上述例证可知,语对的行为组配关系不是任意的,它取决于意图能够得到满足的特定方式。同时,根据话轮配对关系的基本特征,我们把对话体语篇理想的言语行为组配关系分成两种:一是强制性配对关系;二是选择性配对关系。

强制性配对关系指的是特定始动话轮的言语行为类型必须由特定言语行为类型的继动话轮相对应,别无其他选择,也就是说,上一级的始动话轮的言语行为类型对与之构成对应关系的下一级继动话轮的言语行为类型的要求具有强制性,如果不予配合,就会导致对话的失败,进而最终导致对话体语篇动态建构过程的失败。比如,疑问类型的言语行为只有回答类型的言语行为才能与之搭配并推动对话的开展,若用其他言语行为则会导致对话的失败。

选择性配对关系是指作为上一级的始动话轮的言语行为类型对与之构成对应关系的下一级继动话轮的言语行为类型的要求并不具有强制性,针对某一种特定的言语行为类型有至少两种以上的言语行为类型可与之构成话对关系。换句话说,与强制性配对关系相比,选择性配对关系中始动话轮与继动话轮的搭配关系相对灵活。

正是由于言语行为自身的这种强制性系列关系,使得承载言语行为意义的话轮交替进行,话语权得以有序地转让。其实,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语对的言语行为组配关系非常复杂,远比以上我们所列的类型复杂得多。限于篇幅,这里只分析理想的语对的言语行为的组配关系:

主持人:观众朋友,上一星期我跟韩俊博士在这里谈到了边缘人这个话题,可以说边缘人走到我们经济生活当中,也给我们提出了许多问题。前不久有一位电视观众来了一封信,这封信中谈到他们那里正在进行户口农转非工作,每一个人要交2500元钱,这个观众还随信寄来户籍证明和交款收据。这样一种现象,不等于买卖户口吗?

嘉宾:(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韩俊)像这样一种户口买卖现象,90年以后在一些地区非常普遍,甚至就跟股票热、房地产热一样,在很多地区形成了一个买卖热,这不是一个很个别的现象。

主持人: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我们暂且不说。

就说现在农民为什么要花这么高的代价来买一个户口?

嘉宾:我们发现,他们买户口有两个动机。第一个动机是:户口上面还沾附着特权利益。比如说,买个户口你可以上技校,招工,参军,确实有些好处;在婚姻上,地位就变了。由于我们不合理的户口制度已经搞了30多年了,在中国人的观念上,农业户口的地位是不平等的。说到这儿我倒有一些切身体会,我从小是在农村长大的,我的父母兄妹都是农业户口。86年因为落实政策,我们全家农转非。我父亲说:他一生中最高兴的事有三件:第一件就是49年解放;第二件就是79年我上大学;第三件就是农转非。当时周围的人都非常羡慕。农转非以后,命运发生很大的转机。我弟弟找了一个女朋友,但这女孩是农业户口,我和家人有点不舒服的感觉,前不久这个女孩告诉我们,她家准备花一万元钱给她买一个城市户口,我听了以后,作为一个学者,没有一点儿轻松的感觉,反倒觉得非常沉重。这哪里是买户口,这不是花钱买身吗?在生活中,因户口导致的爱情悲剧及不合理的现象非常多。

主持人:户口对人心理的影响,对道德,感情的影响太大了,而这种影响又是潜移默化的。说来说去,农民为什么要买户口?其实就那么一张纸,而一纸可以改变他一生的命运,带来很多的实惠。

嘉宾:对,虽然农转非,仅一字之差,可一字千金。

主持人:现在这么大面积的买卖户口,恐怕也不是改革户籍制度的正确方法。

嘉宾:是的,很赞同你的看法。把人看成农业和非农业两种不同身份,非农业户口上沾附着很多农业户口得不到的利益的特权,这样的户口制度本身就不合理。如果现在把非农业户口作为一种商品卖给农民,这不是改革,而是固化不合理的户口制度。

主持人:那么到底用什么办法来改变现状呢?人们希望的是既要经济生活所要求的那种流动,同时又要使流动有序,在这样的前提下,怎样使户籍制度沿着一个很合理又合情,合乎规律的方向改变呢?

嘉宾: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认为户籍制度改革的目标是最终取消农业和非农业的划分。当然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一个过程。要实行常住人口,暂住人口,寄住人口的管理体制。也就是说,原来我们是区分两种不主持人:这也是世界上一般国家通行的管理方式。但我们国家这么多年一直实行那种户籍管理制度,恐怕改起来也很难,惯性比较大,情况比较复杂,大城市啊,小城镇啊,恐怕要有所区别,一步一步来。

嘉宾:对,户籍制度改革涉及到每个人的利益,目标非常清楚,但是应当采取渐进式方法进行改革。

(《一丹话题·边缘人向我们提出了什么?》)

这个对话语篇共有11个话轮,其中话轮l、2是由“提问——回答”组成“言语行为对”,话轮3、4是由“提问——回答”组成的“言语行为对”,话轮5、6是由“提供——接受”组成的言语行为对,话轮7、8是由“提供——肯定”组成的言语行为对,话轮9、10由“提问——陈述”组成的“言语行为对”。可见,这个“边缘人向我们提出了什么?”的语篇便是在由上述一系列具体言语行为组成的“提问、回答、提供、接受、肯定”等一系列言语行为配对关系中展开的。它是一个完整且成功的对话语篇。结构清晰,话题衔接和话轮转换完全为主题服务。主持人紧紧围绕主题“边缘人向我们提出了什么?”这个主体设立了三个分话题,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样一种现象,不等于买卖户口吗?”“农民为什么要花这么高的代价来买一个户口?”“用什么办法来改变现状呢?”这样的提问方式,无疑让嘉宾完成了一篇结构完整的论说文;同时又有几次应接,既显示了节目主持人的听知能力,又给予了被采访者补充话题的机会,还激起了被采访者说话的强烈兴趣。

我们知道,言语行为的目的在于达成共识,并且是依赖语言的解释作用使交际双方达成共识。叙述是说话人使听话人获得知识、说话人的命令或请求在于使听话人理解命令或请求,都是交际双方对某种情况达成的理解和共识。因此,言语行为的有效性要取决于交际双方的合作,只有合作才能使说话人选择对方能接受的表达方式,使听话人努力理解语言意义,就言语行为的意图达成共识。

对话体语篇作为一种多者参与建构的语篇类型,更是需要对话者之间的言语行为达成共识,即始动话轮与继动话轮要构成一个语对。语对的存在说明对话者话轮所完成的言语行为之间有着一定的关系。对言语行为在更高层次上的认识表明,言语行为通常不会由单个行为独立完成,而是处在双方互动的关系中,对话双方不会漫无目的地把对话推进下去,他们都意识到自己在用一个言语行为过程启动或回应另一个言语行为,如提问和回答,要求和接受或拒绝。对话体语篇便是在这种意图配对关系中不断推向前进的。

言语行为的目的性与合作性在语言上表现为言语行为之间的选择性。也就是说,某一种性质的言语行为对与之发生对应关系的另一言语行为的类型有一定的选择要求,言语行为的这种选择关系即是言语行为的配对关系。

总而言之,言语行为配对关系对对话体语篇结构的作用,是分析对话体语篇的基本原则。对话体语篇实际上是在一个一个的言语行为配对关系中不断推向前进的,言语行为配对关系的序列构成了对话体语篇的整体结构,对话体语篇的整体结构是言语行为配对关系序列构成的链式结构。

Probe into the Dynamic Establishing Process of Dialogic Discourse in TV Interview Programs

Liu Jingmin

(School of Media,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250014 )

Discourse is the basic linguistic unit with practical and actual meaning in it. With dialogic discourse in TV Interview programs as research object, and based upon the relative theories in the fields of text linguistics, pragmatics and so on, a profound analysis on the dynamic establishing process of dialogic discourse in TV interview programs mainly begins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the basic connotations, the basic categories or types, and the collocat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pair of speech acts". In the discourse structure of TV interview programs, a dialogic discourse is a semantic construction constituted by a series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pair of speech acts" viewed from the angle of its form, while these relationships bear their relativity of correlation with one another in content, and the relativity or correlation is resulted from the advance of trans-turn-talking to a large extent.

TV interview programs; discourse; turn-talking; speech act; advance of topic

2014-05-26

刘静敏(1962—),女,山东招远人,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授。

①本文为作者主持研究的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全媒体背景下媒体主持人话语研究”(J12WK07)的阶段性成果。

H030

A

1001-5973(2014)05-0137-11

责任编辑:孙昕光

猜你喜欢
言语语篇语义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语言与语义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关于冬天
关于言语行为的现象学思考
语义分析与汉俄副名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