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地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现状调查及教育模式探究

2014-04-10 21:27黄瑜朱媛媛种海燕张玉勤
考试周刊 2014年12期
关键词:教育现状教育模式传统文化

黄瑜 朱媛媛 种海燕 张玉勤

摘 要: 苏北通常指行政区划上的徐州市、淮安市、盐城市、连云港市、宿迁市所辖区域。由于历史和相关政策的原因,长期以来,苏北与苏南存在极大差距,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当地教育产生了影响,具体表现在教育投入、教学理念、教育方法与教育模式等方面的差异上。本文以苏北地区普通中小学和苏北城市特有的新兴传统文化教育机构为重点,兼顾整个苏北地区的典型传统文化教育模式,通过对比探究,了解在不同教育模式下,传统文化在教育理念、接受效果、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差异,从而找到最适合苏北地区中小学生学习、传承传统文化的教育模式,并加以推广。

关键词: 苏北地区中小学校 传统文化 教育现状 教育模式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有了很大发展,历来党政领导人非常重视传统文化教育问题。“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法学家罗豪才指出,文化是一种软实力,是凝聚力、生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1]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演讲中把“文化传承”新增為高等学校的功能之一。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党的十八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口号,因此要求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呼声越来越强,文化传承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但传统文化精粹却随着社会的发展在遗失,主要表现为学校教育弱化、中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下滑、家长对孩子成绩的期望大于对文化素质的期望等方面。“据资料了解,从我们耳熟能详的《唐诗三百首》、《论语》、《史记》、《资治通鉴》到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阅读,目前80%的学生‘通过课本或者配套的课外读物了解,很少通过自己阅读古典原本书籍的途径来学习”。[2]

近年来,在全日制公办教育以外涌现出一批新兴的传统文化教育机构,学界和社会对这些机构及它们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存在诸多争论,但是讨论大都在社会学层面进行,研究者绝大部分为社会学者,他们对校园了解甚少,无法从教育模式的学历层面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探究。教育界对此问题也有关注,但多为理论阐释,缺少具体的个案分析和应用实践。因此,当前从理论联系实际角度对“传统文化教育现状调查及教育模式”进行实践研究尚存空白。

本文旨在探究此类学校教育模式的可行性,并对其与普通中学在传统文化教育模式等方面进行一系列对比探究,用来帮助各地革新传统文化教育模式,有助于传统文化的普及与推广。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采取分层随机取样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分别调查了徐州、连云港、淮安、宿迁等市区、县城、农村的小学生116人,初高中241人,学生家长21人,教育工作者29人。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分别设计中小学生、家长、教育工作者等专项调查问卷在苏北地区的普通中小学、新兴传统文化学校中发放,调查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2.访谈法

通过实地走访、视频通话等形式,与被调查者面对面地交流,了解传统文化教育现状与教育模式。

3.分析法

把问卷、资料、访谈记录汇总,并加以分析,得出结论。

二、传统文化教育现状与教育模式

(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1.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喜欢”传统文化的占55.2%,中学生“喜欢”传统文化的占48.7%,高中生“喜欢”传统文化的占36.0%,而对传统文化持“不喜欢”态度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可知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传统文化的喜爱程度在下降。

2.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态度与学习动机

有46.8%的中小学生认为学习传统文化是为了考试,而“塑造自身人格”、“丰富审美体验”的学习动机从小学到高中基本恒定。初中生对学习传统文化持“应试”态度的占总人数的60.5%,占初中生总人数的43%,在调查的学生中排第一。

3.学生阅读经典的方法

活动中阅读经典原著的学生占统计人数的38.7%,“跳读了解梗概”与“看电视剧”的学生占统计人数的47.9%,相比之下“读原著”的人数远远小于从其他途径获取传统文化的人数。

4.学生最感兴趣的阅读类型与活动类型

学生最喜欢的阅读类型分别是“经典名著”、“漫画”、“青春小说”,分别占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的40.5%、25.2%、30.3%。分析发现,小学阶段,很多学生对文化经典非常感兴趣,但是由于缺少正确的教师引导、课外读物等,导致错过了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的机会。

5.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经典的途径

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了解传统文化经典的主要途径分别是“父母讲解”、“教师课题教授”、“自己主动寻找”,分别占比为53.4%、40.3%、36.9%,由此可以看出父母、教师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

6.学生阅读“四大名著”情况

在调查的115名初中生中,读过三本以上四大名著的有81人,占初中生总人数的70.4%;有42.6%的初中生和53.8%的高中生仔细阅读或者粗略阅读过三本四大名著。在四大名著的阅读情况中,约有61%的学生读过三本以上,只有5%的学生没以任何方式阅读过任何一本。

在调查的学生中,5%的学生未曾阅读过任何一本四大名著,此类学生数量从小学到高中基本恒定。经过对其同学、教师、家长调查发现,相对于同龄人来说,这类学生从小缺乏父母、教师对其的启蒙教育,小学阶段与人交际时往往显示出孤僻、不合群的一面,到青春期时比同龄人显得更加叛逆,这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与重视。

7.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时间统计

小学生花在传统文化上“1~3小时”的,占41.7%,居第1位;每周花在传统文化上“4~5小时”的,占33.3%;每周花在传统文化上“6~8小时”的,占15.7%;每周花在传统文化上“9小时以上”的,占9.2%。以上结果表明,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心智不成熟等原因,他们每周花在传统文化上的时间很少,很多人每周学习传统文化在“1~3小时”之间,更多的学生更愿意选择玩游戏、看电视节目等学习、娱乐方式。

初中生每周花在传统文化上“1~3小时”的,占25.2%;每周花在传统文化上“4~5小时”的,占18.3%;每周花在传统文化上“6~8小时”的,占40.9%,居第1位;每周花在传统文化上“9小时以上”的,占15.7%。以上结果表明,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部分苏北地区初中生每周花在传统文化上“6~8小时”的增多,很多初中生表示他们有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习惯。

高中生每周花在传统文化上“1~3小时”的,占57.3%,居第1位。随着升学压力的增大,高中生每周花在传统文化上的时间在急剧减少,每周花在传统文化上“1~3小时”的占大部分人数,而且大部分愿意了解传统文化知识的基本上都是文科生,因为“江苏语文高考加试题会考察”。

从以上统计可知,每周花在传统文化上比较少的是小学生和高中生,随着年龄的增大,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并不是随之提高,由此可知,苏北地区中小學生传统文化素质总体偏低,传统文化知识远远没有普及,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普遍薄弱,更谈不上对传统文化的应用。

8.教师、家长对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态度

在调查中,65.5%的教师“支持”学生学习传统文化,28.6%的家长“支持”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有52.4%的家长持“无所谓”的态度。但是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学校和教师单方面的工作,更多的需要家长的支持、帮助,这些数据提醒我们:在做好传统文化教育的工作上,我们尚需要更多的努力,以赢得家长对我们工作的支持。

(二)教育模式

1.苏北地区普通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模式

在抽样调查的苏北所有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中小学学校中,没有一所学校开设了“必修课”,“融入到教学中”的占约71%,居第1位,其次是“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约占总数的29%。在苏北地区的普通中小学中,传统文化的教学没有明确的课程安排、足够的重视程度、具体的课程教学规划,只是综合在各个课程中,就说明在很大一部分学校领导的意识中,“传统文化教育”还处于不被重视或者正在起步的边缘地位。

2.新兴传统文化学校的教育模式

当前社会形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苏北地区涌现出一批新兴的传统文化教育机构,比如华夏传统文化学校、彭城书院等,新兴传统文化教育机构的教育模式与普通中小学的教育模式截然不同,因此遭到了许多质疑、反对。

新兴传统文化教育机构不仅存在于苏北地区,“2006年,‘全国第一家全日制私塾学校‘孟母堂开学立即引起各大媒体的关注”。[3]“除了建立国学院、国学培训班、私塾学校以外,各地的中小学校,也都相应推出了自己的国学课程,据了解,大连市中小学中有近1/4的学校开设了相关的国学课程”。[4]“在重庆,不少学校已经开设了与国学相关的课程,增加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内容”。[5]“沈阳市皇姑区从2005年开始,在全区中小学开展国学教育”。[6]2010年以来,仅苏北地区新开业的各类国学教育机构就有几十所之多,华夏传统文化学校、彭城书院开办较早,能很典型地反映校外传统文化教育模式的尝试。

华夏传统文化学校是一所以教授传统文化为主的全日制私立学校,主要接收初中毕业生对其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他们结合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将教学分为“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年养德”四个不同阶段。彭城书院则是苏北地区一所传授传统文化的公益性假日学校,是以“学术研究、文化传播、思想交流”为宗旨的现代传统文化学校。

在新兴传统文化教育学校中,传统文化是学校的“必修课”。华夏传统文化学校开设了古琴、书法、古典茶艺、刺绣、中华武术等课程。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水平的学生因材施教,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传统文化学习,形成适应现代社会的教育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华夏传统文化学校为了提高儿童的传统文化素养,专门建立了“尚品学堂”,学校负责人认为:“儿童时期是人生的黄金阶段,是记忆力、人格发展的关键期。若以传统文化精华加以熏习教导他们,可奠定他们的人格基础与文化底蕴。”相应地,彭城书院面向少年儿童开设了国学启蒙班和“国学启蒙暨圣贤经典诵读班”,以实现“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目标。

新兴传统文化学校在培养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强化传统文化知识方面的优势已经得到了大部分家长及教师的认可。

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精华,在短时期内不可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有“润物细无声”的知识魅力。传统文化教学应该从娃娃抓起,从现在做起,可以在小学课程中增加传统文化教育课,开展经典诵读,使传统文化教育在苏北城乡处处生根、开花、结果,进而培养城市文明风尚,彰显苏北文化魅力。

参考文献:

[1][2]马士峰.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3]王素贞.石家庄市小学国学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4]李满龙.如何看待当前的“国学热”现象[EB/OL].http://www.cntheory.com/news/Llltwllw/2008/54/085410711D1IK25AC549F 976GF4EJ.html,2008-05-04.

[5]胡苏.国学来了中小学何以应对国学教育[J].今日教育,2007.10.

[6]郑有义.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探索中小学国学教育纪实[N].人民日报,2006-06-15.(5).

本文是省级创新实践项目的成果,项目编号是:12ssjcxyb15。

猜你喜欢
教育现状教育模式传统文化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生存状况与教育现状研究*
基于MOOC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浅析新课改形势下初中政治教学的策略与途径
一般工科院校大学生对我国环境保护现状的认知分析
浅论古代斯巴达的教育模式
西部高校信息学科的成人高等教育模式研究
高校ACCA教育现状及其问题探讨
中职音乐欣赏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