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嘉喜
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除了应传授给学生初步的数学知识外,还担负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历史重任。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只有引导学生经历综合的创新,并在这一综合研究的过程中,主动地探索、发现、创造,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才可能真正得以形成。因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教学的生命。
如今,在新理念的指引下,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多了,学习气氛热闹了。但是却出现了这样的问题,老师的点拨少了,学生掌握不够扎实,做题错误率较高。学生讨论时,一部分学生是真正地参与,而有一部分学生并没有参与其中,而是干自己的事情……这种不同程度存在的“以教定学”而非“以学定教”的现象,以及“表演教学”、“花样教学”、“强制教学”的现象,影响了学校教育本体功能的实现,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当前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对新课程理念理解的浅表化、操作形式化的现象,使课堂教学看似气氛活跃,学生似乎积极主动,但实质上并未引起学生的有效学习,学生全面发展的三维目标得不到落实,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
对于这样的现状,怎样才能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呢?下面我结合自己执教的《三角形内角和》一课谈谈看法。
第一,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这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基础。只有对教材熟悉了,才能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教学才能更有效。《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学好它有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但教材不仅是要让学生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一结论,更侧重于学生的自主探究,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活动,体验结论的导出过程。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给予学生足够的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设计思考性较强的问题,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进一步提高思维水平。
第二,教师要设计新颖有趣的数学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感兴趣,才能注意力集中,充分参与,主动探索,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隐含矛盾冲突的情境:一个锐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在争论谁的内角和大?将三角形拟人化,生动有趣,情境中的问题更能够激起学生继续探究新知的欲望,有效地吸引了学生。
第三,以学定教,选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有真正地了解学生,才能准确把握教学定位,进行教学设计。所以,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以学定教,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进而实现教学相长。在教学本课时,我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让学生先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有可能是多少?”学生猜测后,鼓励学生进行验证。在验证过程中,我不是直接放手让学生去操作,而是将放手操作和引导有机结合,先引导“三角形有无数个,要想验证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180度,该怎样去做呢?”让学生明白,可以通过分类验证。然后,放手让学生测量三角形的三个角,并计算出三个角的和。在计算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因为测量中会出现误差,测量的结果不是很准确,不足以证明结果。再进一步引导:“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验证?”放手让学生再次讨论,交流,探索,操作。学生会发现通过剪、拼、折等办法也可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结论。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了从不同途径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四,选用合适的教学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不同的教学媒体对学生认知的作用是不同的,教师在上课时应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媒体,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所学内容。比如:本节课验证猜想这部分内容,我就充分发挥了教具和学具的作用,让学生动手先测量计算,再剪、拼、折,既直觀又便于理解,引导学生从“说数学”变为“做数学”,让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成为学生有效的学习方式。
第五,设计练习题要有层次性。设计作业与练习题时,要围绕本课的知识点,同时也要注意练习题应有层次性,由易到难,由一般到特殊,有一定的坡度。如我设计的第一题,先是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求未知角;再是隐含一个特殊条件,知道一个角求未知角;最后是一个角也不知道,而是根据等边三角形的特征求角的度数。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在拓展部分,设计时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设计一些开放的练习题,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创新思维,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它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
由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复杂多变,教学模式不可能机械套搬。我们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完善,作为构建有效课堂的行动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