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蓉蓉 余霞
摘 要: 英语教学中的终结性评价忽视语言学习的积累过程,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形成性评价可以弥补这一不足。本文通过收集学生平时学习中的形成性评价资料和期末及中考成绩,并用SPSS19.0分析数据,研究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相关性及终结性评价的多元回归分析。从数据结果来看,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存在统计学意义的显著相关,而且学生的单词词组掌握情况,即学生平时的听写成绩和作业情况及课文背诵情况等,对终结性评价的成绩有很大的解释力度。
关键词: 初中英语教学 形成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
一、研究背景
一直以来,初中英语教学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学生英语学得怎么样都看考试成绩。终结性评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学生的英语水平,但因为试卷所取样本有限,且客观题可以押题,加之学生考试时发挥的偶然性,只以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的成绩衡量学生的英语水平与学习状况未必合理。终结性评价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及他们日常的学习行为表现,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真实的语言能力,也不易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更不利于培养学生实际的英语运用能力。
终结性评价最大的副作用是造就了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高分低能”现象。根据评价对学习的反拨作用,评价手段和方式影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投入与策略。终结性评价让学生只关注考试取得的成绩,而忽视学习英语过程中的点滴积累。学生大量的时间都花在应付考试上,但学生实际的英语运用能力却很弱。由此可见,英语学习中的“高分低能”现象和评价方式不无关系。
形成性评价是指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方法,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他们的语言发展状态作出判断[1]。形成性评价是一种对学生学习状况的监测和持续性评价,便于教师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有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学习状况,总结和调整学习方法与策略,具有终结性评价所不具有的优势,能够体现学生语言学习的各个方面,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
本文尝试研究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相关性,对学生的期末成绩和中考成绩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二、研究过程
1.研究对象
本研究历时一年半时间,研究杭外初中两个教学班初二年级及初三上半学期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相关性。由于杭外是小班教学,一个英语老师任教两个小班41名学生,本文研究对象来自两个英语教师四个教学小班共82名学生。
2.形成性评价组成及终结性评价取值
教师在初二开学时就向学生说明了期末总评的构成,60%形成性评价和40%终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包括学生平时的课文背诵与会话作业、课前报告、学生课内参与、书面作业、阅读情况和每周的听写成绩。每项成绩各占总评成绩的10%。终结性评价取学生的期末成绩和学生校内初中升高中的成绩。期末成绩由本年级英语老师命题,校内初中升高中的考试是本校在学生初三上半学期末进行的一次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的考试,本次考试成绩决定了学生能否继续上本校高中,淘汰率接近20%。因为事关重大,此中考试题由学校组织专家命题,本年级教师回避。
本研究根据学生平时的学习状况和学习需要,组成了六项形成性评价的内容,具体操作如下:
(1)课文背诵与会话作业
学生一般一周有两到三次背课文的时间。背课文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语音、语调和口语的流利性。学生背诵前需模仿录音的语音语调。学生每次的背诵成绩都记录在册,最后取平均值作为平时背课文成绩。学生每周也有一两次需要到教师处检查对话作业,教师对学生的平时会话作业做详细登记。
(2)学生课内参与
学生的课内参与包括课堂上展示前一天的口语作业及课堂上发言次数,有独自一人和对子会话及组群活动。发言基本正确,两次得一颗星,如果发言特别出色,可以加半颗星。学生所得的星星都在墙上的海报纸上。期末的时候根据学生所得的星星计算这一项的得分,基本上每颗星星得0.1分。
(3)书面作业
书面作业包括学生的每天常规整理作业、学生的预习作业和学生的报摘作业。常规整理就是对每天所学的单词、词组和句型进行整理,以及学生的造句和作文的得分。学生的预习作业和报摘作业都是一周一次。预习作业需要包括新单词及其音标,词性和中文释义,学生还需找出重要的词块和句型,对词块和句型进行仿句,并需整理出关键语法,在最后写上预习过程中产生的困惑或疑问。报摘作业是学生读完二十一世纪报做的一些摘记,包括漂亮的词组和一些感想等。期末取平均分作为这部分的得分,三部分的平均分相加是书面作业的得分。
(4)阅读情况
学生除了读报外,还需要每月阅读一本课外读物。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书目,推荐适合学生年龄层次、认知水平和语言能力的英语阅读书目。学生可以在这些阅读书目中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书籍。读了课外读物以后,学生需每月交一份读书报告。读书报告的内容包括书名、作者、好词好句、主要内容、读后感等。教师对学生交上来的读书报告逐一批改,并对每次读书报告进行评分,期末时取这部分的平均分。
(5)课前报告
课前演讲是完成特定口语任务的一项课堂活动,是说话人在特定场合使用语言,以达到特定目标或者目的的活动[2]。教师的评价主要从内容的合适性、语言的准确度和流利性等方面考量。准确主要是指用词和语法以及语音的准确。流利包含几个特征:语速、语流、停顿、及语句连贯等。
学生的演讲会因上课的教材内容和他们本身的英语程度而不同。教师根据教材和上课内容确定课前演讲的主题,所有学生轮流做课前演讲。学生讲完之后,其他学生会作简单点评,或是帮助修正语法错误,或是指出值得学习的地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教师最后稍加点评,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记录成绩。学生课前演讲的得分情况往往显示了其英语能力发展状况。
(6)听写
教师每周帮学生听写前一周学过的单词和词组等,即所学的词块。学生每次的听写成绩都登记下来,期末得出的平均成绩就是学生这一项的得分。
形成性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有些项目如课文背诵、书面作业、听写等是以教师评价为主的。而学生课内参与情况和学生的课前报告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完成的。
六项形成性评价显示了学生平时英语学习中各个方面的表现情况,和作为终结性评价的期末考试与中考相对独立,成绩来源和评价方式完全不同,如果两者相关性高,是内在的相关性。
3.相关和多元回归分析
所谓相关,是指两个变量一起发生变化的程度。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介于1和-1之间。统计学中绝对值低于0.20以下的相关系数为最低相关,绝对值在0.20-0.40之间为低相关,绝对值在0.40-0.70之间为较显著相关,0.70-0.90之间为显著相关。相关分析中的显著性检验时只有P值小于0.05,相关系数才有统计意义。如果两个变量的相关达到了统计意义,输出结果时在相关系数的右上方会出现*号,0.05,0.01,0.001三个显著水平分别用1个、2个和3个星号标示[3]。
相关分析是探讨变量之间的共变关系,即非因果关系,而回归关系则要区分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相关关系分析检验变量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和变量的变化方向,回归分析对具有相关关系的变量建立回归模型,描述变量间的具体变量之间的具体变动关系,通过控制或给定变量的数值来估计或预测因变量的数值。只有一个自变量的回归分析就是一元回归分析,多于一个自变量的回归分析被称作多元回归分析[3]。
三、研究结果和讨论
表一
**在.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所在年级的82名样本学生平时的英语学习表现情况,即形成性评价的各个分项的成绩都登记在册,期末时计算出学生的形成性评价的分数,然后和学生本学期的期终考试成绩或学生在初三的中考成绩用SPSS19.0进行相关性分析。因为有两位英语老师参与实验,每位老师的形成性评价的各个单项都一样,但教师各自评分,未免有一定的主观差异,所以把两位教师的学生各41学期名分开进行相关分析,但结果却惊人相似。限于篇幅,只选其中一位教师初二年级上41学期名学生各项成绩之间相关性的表格。相关性用Pearson相关完成。
由表一可以看到,形成性评价的六个单项——课文背诵与会话作业、课内参与、书面作业、阅读、课前报告、听写之间本身存在着0.01水平上的显著相关。这六项之间虽然各自评分,但显著相关,说明每次评分还算客观,显示出了学生真实的水平。
有意思的是,学生期末成绩及中考成绩和平时的形成性评价成绩各自独立,SPSS分析结果显示形成性评价的每一单项和本学期的期末考试,以及中考成绩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有统计学意义。而且学生平时的形成性评价和本学期的期末成绩的相关系数最高达0.8113(显著相关),最低达0.687(较显著相关)。本学期的期末成绩和最后的中考成绩也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897,相关性非常高,侧面说明每次的测试卷有一定的效度。
期末成绩和中考成绩与形成性评价显著相关,但形成性评价的哪些单项对期终成绩或中考成绩最有解释力度?这就需要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本研究就各个学期的形成性评价和期终考与中考都作了多元回归分析,自变量是六项形成性评价,变量分别是本学期期末成绩和中考成绩,结果是惊人的相似。限于篇幅,仅选初二下学期一位教师的多元回归结果做说明。
表二
a.预测变量:(常量),听写。
b.预测变量:(常量),听写,书面作业。
c.预测变量:(常量),听写,书面作业,课内参与。
d.预测变量:(常量),听写,书面作业,课内参与,课文背诵与会话作业。
表二是初二下一位教师41名学生的本学期期末成绩和六项形成性评价成绩的多元回归分析。表二共形成四个模型,显然有两项形成性评价内容(课前报告和阅读情况)不符合建模要求,被自动剔除。表二显示四个模型的Sig.F均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显著性。各个模型的决定系数R方分别为0.572,0.669,0.793,0.815,表明期末成绩变异中有57.2%的变异是由听写成绩决定的,69.9%的变异是由听写和书面作业成绩决定的,79.3%的变异是由听写、书面作业和课内参与成绩共同决定的,81.5%的变异是由听写、书面作业、课内参与和课文背诵与会话作业共同决定的。四项形成性评价的成绩决定了期末成绩的81.5%的变异,说明形成性评价对期末成绩有非常大的解释力度。学生一定要关注自己平时英语学习的表现,因为平时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期末成绩。
表三 模型汇总
a.预测变量:(常量),听写。
b.预测变量:(常量),听写,书面作业。
c.预测变量:(常量),听写,书面作业,课文背诵与会话作业。
本研究又对中考成绩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自变量是六项形成性评价,因变量是中考成绩。
表三是一位教师41名学生在初三第一学期末的校内中考成绩和初二下学期各项形成性评价之间的多元回归分析。表三共形成三个模型,有三项形成性评价内容(课前报告、阅读和课内参与)不符合建模要求,被自动剔除。表三显示三个模型的Sig.F均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显著性。各个模型的决定系数R方分别为0.527,0.625,0.707,表明中考成绩的变异中有52.7%的变异是由听写成绩决定的,62.5%的变异是由听写和书面作业成绩决定的,70.7%的变异是由听写、书面作业与课内参与和课文背诵与会话作业共同决定的。三项形成性评价的成绩决定了中考成绩的70.7%的变异,说明形成性评价对中考成绩有非常大的解释力度。学生想要在中考时英语成绩表现出色,就需要在平时英语学习中多投入,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学英语,不能投机取巧。
一次终结性评价成绩虽有各种偶然性,但多次期末考试成绩及中考成绩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这些终结性评价成绩和形成性评价成绩不仅相关性非常大,而且形成性评价成绩能在很大程度上说明终结性评价的成绩变异。
由此,因形成性评价能81.5%和70.7%解释本学期期末成绩和中考成绩,而且形成性评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教学中应合理使用形成性评价,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逐步形成。
四、结语
数据分析表表明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具有非常高的相关性,而且形成性评价能够非常有力地解释终结性评价成绩的变异。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用形成性评价替代或部分替代终结性评价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因为形成性评价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学习体验,通过全方位、多细节的监测评价学生。它不仅能反映学生的英语水平,而且能体现学生平时的英语学习状况。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亦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重视形成性评价。
参考文献:
[1]罗少茜.英语课堂教学形成性评价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Luoma,S. Assessing Speaking[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10.
[3]秦晓晴.外语教学研究中的定量数据分析[M].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