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运对《楚辞》的接受
——以其经历与兴寄为例

2014-03-31 17:44:22傅宝龙
关键词:比兴谢灵运山水诗

傅宝龙

(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楚辞》作为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其中不乏描写自然山水的篇章,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多数的诗人对《楚辞》的接受是具有时代特点和选择性的。南朝的著名诗人谢灵运的自然山水诗对《楚辞》山水意象的接受也不例外。

一 身世的认同感,让谢灵运自觉地接受《楚辞》

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谢灵运的山水诗与《楚辞》在各个方面也都有各自的特点,但是,《楚辞》位于山水诗歌的上游,而谢灵运的山水诗歌在《楚辞》的下游,所以在山水意象和艺术手法的使用上,都对《楚辞》有所接受和传承。

1.早年满腹才华。

《宋书》本传称其为“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江左莫逮”“诗书皆兼独绝,每文竟,手自写之,文帝称为二宝”。早年才华横溢,无形中为他的诗歌文赋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正是这样出众的才华,他18岁的时候即被封为康乐公,所以也被称之为“谢康乐”。而《楚辞》中最重要的一个作者——屈原,他一出生,祖父就为他取了美好的名字,名正则,希望他长大后能够成为一个正直的人,屈原年少也聪明好学,悟性颇高,《史记·屈原列传》称其为“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谢灵运的早慧,同时他又出生于贵族门第,十八岁就承袭了他祖父谢玄的爵位这样的身份地位也造就了他骄奢张扬的性格特点,《宋书·谢灵运传》:“性豪奢,朝服鲜丽,衣裳器物,多改旧制,世共宗之,咸称谢康乐也。”[1]特有性格和经历对于他的山水诗特点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然而因为谢灵运与屈原在人生经历上有相似之处,这在客观上促成其承袭《楚辞》的特点。

2.中年仕途坎坷。

纵观谢灵运的一生,是在隐与仕之中起起伏伏,进进退退。但是他和屈原一样,在朝廷担任重职,都满怀抱负,同时对现实产生了极度的不满。义熙元年(公元405年),谢灵运带着风流独振的理想步入仕途。[2]但也正是从此时开始了让他隐仕难抉的政治生涯,他在时代的政治混乱中,不断变换着自己的追随者。谢灵运这时候失落低沉以及退仕求隐的心情也可以从当时的几首诗歌中体现出来,在义熙十一年的《赠安成》中:“将拭旧褐,朅来虚汾”,在这首诗歌中,首次表现谢灵运要挂冠归隐的愿望,在他的仕途中,他不愿意寄居他人篱下同时受到压抑而且有志却无处伸展。如此的境遇使得诗人产生了苦闷的心绪,这样的心境在他的诗歌中显露无遗。

谢灵运的一生与屈原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尽管他们所处的朝代不同,他们所面对的政治局面也有所迥异,但是他们的遭遇以及他们的心境却又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楚国进行改革,但是不甚彻底,仍有很多弊端。正直而忠信的屈原多次进谏楚怀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反而被流放到汉北。他们二人内心都有自己的抱负,但是又都无法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却被奸佞之人百般阻挠。也正是如此,他们将自己的所思所想都倾泻在作品之中了。

3.晚年悲叹人生。

永初三年,谢灵运因“构扇异同,非毁执政”的罪名,被贬为永嘉太守。他远离京都,远离当时的政治权力中心,离开了他曾经熟悉的人与事。此时的谢灵运已经步入他人生的晚年,被贬外放也就成为对他的一次重大的打击。但是,正因为这次被贬,才有了归隐始宁的机会,他把自己内心的希望和抱负消融在青山淡水之中。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政治时局动乱,但他情归山水,在寻幽访胜的过程中,渐渐地放下自己内心的抱负,开始淡忘过往的挫折与苦闷。《过始宁墅》就是他前往永嘉之时,有感而作。“束发怀耿介,逐物遂推迁”。即便被贬,他仍然怀有着光明正直的情操,但是追逐世俗名利的事情却随着时间变化转移了。

而屈原的晚年也是充满悲愤的,在他的忧愁忧思之中不断对“家”“国”“天下”不懈上下求索,将国家的的安危放进自己包举宇内的胸襟之中。屈原的晚年也是被放逐到异地,虽然他无法放下理想、放弃自己,但同时也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将这种矛盾积郁于心。直到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楚国灭亡,屈原悲痛欲绝,自沉汨罗江中。《哀郢》中,字字牵动诗人不舍之心,无不关涉其对故国和郢都的刻骨思念。“发郢都而去闾兮,荒忽其焉极?楫齐扬以容与兮,哀见君而不在得。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屈原被流放,熟悉的君王不能再见到,那时那景面对高大的楸木,只能让屈原默默的落泪,敲打着他那爱国之心。

将两位诗人放在一起,发现他们在不同的时空中,却展示了极为相似的人生轨迹。他们在不得志的时候,不约而同地走向自然,把自己的感情寄寓于自然山水之间。他们游走于草木山川之间,将自己内心的怨愤和不快倾吐出来。但是他们关注自然山水的方式又是截然迥异的。屈原的《楚辞》更多的是抒发悲愤之情,而谢灵运的诗歌更多是以山水适之性情。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所述:“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略语则阙,详说则繁。然屈平所以能洞监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同样“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的会稽山水也成就了谢灵运的山水诗。[3]

二 谢灵运山水诗在艺术手法上对《楚辞》的超越——兴寄手法的使用

中国古典诗词中并不乏比兴手法的运用,《楚辞》也大量地使用了比兴的艺术手法。其比兴艺术也在作品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诗人在创作过程中,能够将大自然中不同的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画面。通过这样比兴寄托的方法,诗人表达个人的理想和感情会更加流畅和自然,在说理的过程中也会更加圆融。

“兴寄”即比兴寄托,由诗骚比兴艺术发展而来,魏晋之后兴寄成为传统诗歌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同时又是一种重寄托的诗歌精神和诗歌美学。[4]诗歌有了比兴和寄托,那么诗歌就能够向感情表达和审美寄托的纵深拓展,在诗人的感情之外,还能够深入诗人的内心世界,或者上升到精神层面。

《楚辞》对比兴手法有了很大的发展,由于受到地域环境的影响,它能够有明确的意象来寄托诗人的情感志向,如其中出现的“香草美人”“山川河流”,每一个意象都有明确的象征和寄托。《楚辞》对自然山水的观照,是在客观描写的基础上,又加上了诗人自身的主观描写,所以其中就忽略了对意象特点的仔细刻画。而谢灵运不然,他在游赏大自然的同时,极力效摹其特点,将其尽可能真实地呈现出来,自然而然地流露出自己的感情。屈原自觉使用兴寄的手法,形成了托物言志的抒情方式,这对魏晋诗歌的兴寄艺术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

1.以自然之景娱己之情。

谢灵运的自然山水诗中大量地使用了兴寄的艺术手法,其实,兴寄的艺术手法是有其基础的,诗人首先要有独特的性情或者精神,在此基础上使用兴寄的艺术手法才能达到好的效果。魏晋南北朝正是玄学兴盛的时期,谢灵运也深受其影响。他在诗歌中的兴寄手法不仅抒发感情,更多的是他在游玩山水的时候,体会到大自然的理趣以及静观大自然之后对人生的再次思考。谢灵运被贬在外、仕途不顺,晚年又疾病缠身,所以他在游览山水的同时,也在竭力愉悦着自己的心情。他能够在自然中得到审美享受,抑或在大自然中寻找某种精神寄托和慰藉。换言之,谢灵运能通过对大自然的欣赏和感悟安抚自己受伤的心灵,这也就是自然山水的娱人之功能。

在面对自然美景的时候,诗人能够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同对自然山水的观照相结合起来。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前两句诗人用“变”字写出了山间晨昏阴晴差异;一个“含”字,顿时扩充了诗歌的空间,将大自然立体化,写出其包举宇内的宏大与壮阔,同时使得诗人自己的胸襟也开阔了。面对如此赏心的美景,“娱”字将大自然拟人化了,拉近了诗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并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从侧面也烘托出诗人在大自然中娱自我之情,有所寄托,流连忘归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谢灵运诗歌的娱己之情是多方面的,它能够在对自然的细致描绘中,体悟自然的理趣。“莓莓兰渚急,藐藐苔岭高。石室冠林陬,飞泉发山椒”(《石室山》)、“日没涧增波,云生岭逾叠。白芷竞新苕,绿苹齐初叶”(《登上戍石鼓山》)等等,这些诗句描写的色彩丰富,形象生动,使一幅幅山水画变得灵动、饱满,这些诗句中,更多蕴涵着诗人在赏玩自然山水时那种超然宁静的心境。宗炳对这种自然山水的观点是:“山水以形媚道”,认为自然山水中包含着各种道,而且能够通过本身的特点将“道”呈现出来。[5]

2.以神理之妙贯注其诗。

谢灵运的山水诗常常拖着“一条玄言尾巴”,受到了当时玄学的影响。在他的诗歌中能够感受到顺应自然、淡薄名利的精神内核。方回云:“运诗之所以可观者,不在于言景,而在于言情。‘虑淡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如此用工,同时诸人比不能违也。”[6]诗人在描写景物抒发自己感情的同时,将玄理附加到了自身的感情之上,所以诗歌中的玄理也就带有了诗人主观的情感因素。诗人特殊的经历使得自己寄情山水,排遣着自己的苦闷。他将大自然之神韵和理趣贯穿于诗歌字句之间。

曹道衡、沈玉成《南北朝文学史》说,“主体与客体的相遇、冥合、交融”,“这样的境界,在谢灵运的诗里寥寥无几,也可以说属于可遇不可求的情况”。[7]主客体的交融才能够使谢灵运在山水间中所获得的神理自然地表达出来,同时也带上了浓厚的主观色彩,这也是兴寄手法的一部分。《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黄昏,暮色笼罩着大自然,菱蔓重重叠叠,光影交相呼应,山水间呈现出一种无比安适宁静的氛围,大自然中回荡着清新秀美的味道。“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诗人描写了一天的路程,内心十分满足,并且在诗篇末尾以“虑澹”来表现自己欣然洒脱的心情,在面对如此优美的山水之后,诗人置身其中感到无比的愉悦。诗歌中的这种理趣,就是诗人在面对如此的美景时对愉悦之情的升华。谢灵运笔下的自然山水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沐浴在理性情感的光辉之下。

《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孤游非情叹,赏废理谁通”,这首诗虽以玄言作为结尾,但是其含义并不晦涩,而非常晓畅易懂。诗人在赏玩大自然之后,将孤高失落的情绪充分地表现出来。东方树于《昭昧詹言》中论此诗说:“唯其思深而气沉,风格凝重,造语工妙,兴象宛然,人自不能及。”[1]谢灵运抓住玄言诗的尾巴,从中不仅仅能看到他内心的失落和痛苦,更多地能感受到他寄情山水,排遣自己内心苦闷之后的一种超然和洒脱。

谢灵运在特定的时代影响下,又有自己三起三落的政治生涯,他的作品为后代山水诗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最终成为我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谢灵运的成就离不开自身的内在因素,同时也离不开前代的影响,尤其是从《楚辞》中汲取了很多精华,谢灵运又化为己用,做了许多改进和创新,发展了兴寄的艺术手法,尤其是对自然山水的独特观照方式,奠定了他在山水诗坛上的地位。

[1]丁福林.谢灵运鲍照集[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1,81.

[2]马晓坤.趣闲而思远:文化视野中的陶渊明、谢灵运诗境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185.

[3]张晓庆.楚辞对谢灵运诗歌的影响[J].保山师专学报,2007,26(3):75.

[4]蔡彦峰.晋宋之际山水诗的兴起与兴寄艺术的发展[J].许昌学院学报,2008,27(6):54.

[5]刘宋·宗炳.画山水序[M].中华书局,1958:2546.

[6]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857.

[7]曹道衡,沈玉成.南北朝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55.

猜你喜欢
比兴谢灵运山水诗
小议山水诗写法
中华诗词(2023年4期)2023-02-06 06:06:10
谢灵运堪称职场反面典型第一人
幸福家庭(2018年9期)2018-09-21 05:21:54
王维的七言山水诗论略
UP THE MOUNTAINS
汉语世界(2017年5期)2017-09-21 07:44:37
楠溪江:永远的山水诗
中国三峡(2017年1期)2017-06-09 11:09:41
比兴、咏物辨说
谢灵运山水诗的玄言尾巴
剑南文学(2016年10期)2016-11-21 20:38:15
赋比兴之当代运用
中华诗词(2016年11期)2016-07-21 14:56:16
从《诗经》比兴循环解释现象探究“兴”的起源——以《关雎》《汉广》《樛木》三诗为例
风赋、比兴、雅颂新论——兼比较章必功、王昆吾先生的“六诗”观
学术论坛(2015年6期)2015-12-24 15:5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