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生交流低效问题与改进对策研究

2014-03-30 09:13宗彪
当代教育科学 2014年1期
关键词:师生关系师生交流

●宗彪

高校师生交流低效问题与改进对策研究

●宗彪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高校师生交流因为信息时代知识观的改变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受到严峻挑战。师生交流中的突出问题有交流频率低,交流内容单一,过分依赖间接交流方式等。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性别差异及大学生心理特点、社会人际关系功利化和冷漠化、学校客观环境因素、未能充分利用媒体的功能等。对此,需要全面考虑教师、学生、学校等因素,从观念、评价手段和交流方式等方面进行系统改进。

高校;师生交流;低效;师生关系

近年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技术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学习等各领域。高校传统的师生关系也因信息时代知识观的改变和信息技术广泛应用而受到严峻挑战。新时期的师生交流呈现出交流次数过少,交流内容偏重课程知识,忽视情感交流,交流方式单一,媒体利用率低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基于此,本文对济南市五所大学师生交流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期分析信息时代高校师生交流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与建议。

一、高校师生交流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利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了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轻工业学院、济南大学、山东财经大学等五所学校大一、大二、大三等三个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学生共计335人,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共发放问卷335份,有效回收问卷329份,其中文科150份,理科179份;男生176份,女生153份。男女比例和文理科比例大致相当。

(二)当前高校师生交流存在的问题

问卷统计结果表明,只有不到10%的同学对目前师生交流状况感到很满意,不满意和基本满意的总和占到了80%以上。从态度上来看,绝大部分师生对师生交流持肯定态度,并愿意且非常乐意对促进师生关系采取相应的措施。但是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在具体的交流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1.师生交流频率低,女生更为突出

师生交流频率不高,学生与教师一学期交流1~2次的比例占到37.08%,从未交流过的比例占到了24.92%,而每周都有交流的比例仅仅占到16%。师生交流基本上都是在课堂上,课下单独交流的频率很少,通过和教师的访谈了解到,一般都只有固定的几个学生经常和教师交流,其余同学几乎没有交流过。正由于学生与教师交流过少,师生之间很难有深入了解,导致师生和谐关系很难建立,因此更不愿意交流,这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男女生在交流频率方面对比来看,男生在“每周两次以上”,“每周l~2次”,“一个月1-2次”的频率段上分别比女生高出大约4%,2%,10%。而女生则在“一学期1~2次”,“从未交流过”,两个频率段上比男生均高出8%左右,虽然不是显著性差异,但是可以得出结论:男生和教师交流的频率比女生略高,女生则多数沉默寡言,不愿和教师交流,或者只在考试前和教师偶尔交流考试问题。

2.交流内容单调,主要以课程内容为主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高校师生交往不仅频率低,而且交往内容也比较单调。17.72%的学生和教师交流过生活、情感、挫折等生活化的话题;64.17%的学生和教师交流课程等学习内容;而18.11%的学生和教师只在考前交流一些关于考试的问题。由此可知,师生交流内容更多关注课程学习,很少涉及生活化的交流主题,而这种涉及个体自身生活的主题才是较深层次的交流,能够坦诚地谈论自己,交流双方才能建立比较亲密的人际关系。师生交往的频率较低直接反映出了师生交往的缺失,而对师生交流内容的分析则可以折射出,在低频率的师生交流中,大量的交流仍然集中于知识传递、课程学习等方面,有助于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师生之间深入亲密的交流严重不足。总结起来就是:知识交流多,情感交流少;浅层次交流多,深层次交流少。

3.交流方式直接间接兼顾,但更倾向于间接交流

学生在和教师交流时采用间接交流方式的比例是63.8%,采用直接交流方式的比例是36.2%。直接交流方式和间接交流方式的比例存在一定差距。由于信息时代的媒介方式给人类交流方式带来的多样性、及时性,加之个人的心理原因,学生更倾向于选择间接交流方式。男女学生在选择交流方式时有略微差别,女生选择间接交流的方式占68.17%,比直接交流方式高出36%;而男生在选择直接与间接交流方式上则差别没有女生明显。虽然,间接交流的方式为很多不敢直接交流的学生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55.3%的同学并不确定电话、短信等间接交流方式在促进师生关系发展上能起到良好的作用,甚至认为会拉远师生之间的距离,由于交流内容上也容易局限于就事论事,最终导致这种间接交流对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帮助不大。

二、高校师生交流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高校师生交流存在的问题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既有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在原因,也受社会、学校等外在客观因素的影响。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性别差异及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影响

男女生在生理上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身高体重等“硬”指标是可以直接测定的,男女心理上的差异却很难直接测试。男女心理上的差异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动机、人格、能力、行为。[1]从统计分析的结论可知,正是因为多种心理方面的差异使得男女生在师生交流方面产生了明显的差异,女生和教师交流时普遍会产生害怕心理,从而减少了和教师交流的频率。虽然男生在师生交流方面存在较少的害怕心理,但是由于师生关系不和谐,男生与教师交流的次数也并不太多。大学生的年龄特点一方面决定了其独立自主性比中学阶段有所增强,于是降低了对老师的依赖心理,不愿主动与老师多接触;另一方面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学家所说的心理断乳期,生理的成熟和心理的不成熟导致了他们不想和老师多沟通交流,但又非常渴望老师成为自己的感情寄托。[2]这种心理使学生对老师的期望值过高,当事实上没有能够达到这种愿望时,便容易加深他们的怨恨、封闭心理,从而加剧师生关系恶化,交流减少。

(二)社会人际关系功利化和冷漠化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时代的来临,人们的社会生活越来越走向功利化,这种功利化的思想逐步在人际交往中渗透,高校中师生关系也深受其害。高校中,很多教师并没有把教学当成是一种教书育人的使命和责任,而当成是一种工作,一种任务,很多学生也没有把学习当成是一种增长知识的途径,只是为了考试及格拿到毕业证,或者考高分去争取一些荣誉。当师生之间都过分的把教和学看作是获得某种利益的手段,师生关系的功利化就不言而喻了。在交流内容上,教师强调知识而很少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等领域。学生也同样关注着考试的内容、考试的分数,很少和教师交流一些思想和情感。正是由于思想情感的交流过少,师生关系总是用一种利益关系维持,从而师生关系容易变得冷漠,交流逐渐变少,最终,学生和教师之间无话可说。

(三)学校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

除了学生个性特征和社会大环境对学校师生交流的影响外,学校自身的环境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师生交流,影响着师生关系和谐发展。

1.师生比例失衡

2.多校区影响

同样由于办学规模的增加,很多学校开始在偏远的地方新建校区。教师下课后需要定点赶班车回本部,很少有时间和学生进行很深入的交流。师生交流减少自然影响了师生关系的良好发展。

3.学校评价机制缺失

高校对教师职称的评定只能和量化的科研业绩挂钩,很难评定师生交流和师生关系程度。因此教师将更多精力放在了学生成绩和科研业绩,很少关注与学生的交流,更无暇顾及师生关系的改善。此外,针对师生关系和师生交流很难做到准确的评价,一些高校虽然有相关的评价措施,但大都流于形式。

(四)现有媒体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

信息时代的到来,给人类带来了方便快捷的教育媒介,例如互联网、手机等,这些媒介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频率。但是以所调查的学校为例,我们发现师生在交流时并没有很好的利用这些现代化的媒介。很多学生害怕和教师进行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因此更多的选择了间接媒介进行交流,但是间接交流的方式增加了交流频率却并不一定能增加师生情感,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我们站在教育技术的视角上来看待这些媒介对教育的影响就可以发现,目前师生之间利用网络进行交流的方式很少,仅仅用电话、短信、E-mail等社交软件,能够满足的只是知识的传递,很难进行感情的传递。也就是说目前的这种网络媒介的利用不仅不会增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反而容易导致交流的机械化和虚拟化,形成不了良好的师生交流,不能促使师生关系更深入发展。

三、改进师生交流的对策与建议

师生关系是一种多边关系,改善师生交流应全面考虑教师、学生、学校等因素,并从观念、评价手段和交流方式等方面进行系统改进。

(一)增强师生的交流意识

尽管完成任务的过程困难重重,但是肖建国觉得一旦接受了任务就一定要完成。当时国内排版系统落后,要依靠输入命令进行排版,版面输出结果要凭想象,如果要实现交互式组版系统,就需要从头研发。在天生好强和不落后精神的推动下,肖建国完成了方正第一代报纸排版系统——交互式报纸组版系统的开发工作,实现了从屏幕所见即所得的排版能力,大大提高了组版改版的效率。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H.米德在研究人的内省活动时发现,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策有着重要影响。[3]意识是在反省自身与社会评价、社会期待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交流意识的形成可以促使师生确立自身的角色定位,教师通过反省能够意识到通过更好的交流才能将信息传递给学生,才能完成肩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学生通过反省才能意识到自身肩负着社会与家长的期望,只有通过认真学习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更主动的和教师进行交流,处理好师生关系才能达到这种期望。

学校在师生交流意识形成方面应该采取多种措施,形成良好的师生交流氛围,促进师生关系良性发展。如通过相关课程、组织学术和心理讲座等使高校师生从思想意识上进行改变,从而改善师生交流行为。

(二)建立和完善师生交流评价机制

评价是行为产生的“指挥棒”。现在高校总是关注教师科研业绩和课堂教学方法,很少也很难针对师生交流状况和师生关系状况建立一整套完整的评价机制。目前很多学校采取了学生座谈会的方式了解教师与学生交流的状况,虽然让学生随意发表意见,但是这种方式更多流于形式,未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笔者认为,学校应该在期中、期末时组织学生对教师在师生关系改善上所做的工作进行打分,在平时也可以组织座谈会进行了解。其评价和交流内容应包含交流动机、交流方法、交流内容、交流价值四个方面。然后将评价结果及时并客观的给教师进行反馈,以改进教师的交流行为,促进师生关系发展。

(三)创新和改善师生交流方式

按照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H.米德的观点,自我反省属于人内传播,师生交流属于人际传播。个人从事人际传播的重要动机之一是自我认知与相互认知。相互认知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希望对方能够充分了解、理解和评价自己。[4]师生之间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交流就是为了对方能够更理解自己的心情、意志、感情、意见、态度。我们按照时间不同分为课上和课下两个时间点,分别分析其不同的交流方式。

1.改善传统课堂中的师生交流方式

“主动参与”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积极反应的态度。[5]如今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缺乏有效交流,师生双方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都不强。课堂中,教师重视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忽视通过情境,有效设问等方式促进学生的高级认知。学生在课堂中也常常采取低效的记忆方式进行学习,所以师生双方都不重视师生有效交流并主动参与课堂。对此,教师需要在课堂中有效创设学习情境,并利用诙谐、幽默的教学语言艺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和师生交流,从而增加交流频率,增进师生情感,为改善师生关系做铺垫。学生也应该具备这种主动参与的意识并积极的参与到教师创设的课堂情境中去,和教师进行深入、透彻的交流。

2.教师在课下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创新交流方式

(1)通过社会性软件发表有关生活的话题

博客和微博是基于互联网web2.0和web3.0技术的一种网络应用和手机应用交流平台,用户可以依据虚拟的社会网络关系,通过“背对脸”的广播式传播方式,以达到实时传播、获取信息、人际交往等传播目的。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微博的方式互相关注,教师可以通过博客和微博多发一些自己对生活、情感的看法,接近学生生活,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教师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多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有利于师生更好的交流,增进师生关系。

(2)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与学生进行多方面交互

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网络教学平台已被很多人所熟知,其研发与应用也成为现阶段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与研究的焦点。纵观国内外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和发展状况,出现了众多知名的平台,如Blackboard、Desire21earn、Angel、eCollege等,也出现了知名的开源平台,如Moodle、Claroline、Atutor.Sakai等。美国著名远程教育学者Moore将远程教学中的交互分为三类: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的交互、学习者与教师的交互、学习者与学习者的交互。[6]其中学习者与教师可以利用这样一种网络教学平台进行事件通知、日程安排、作业布置、投票、测验等交流沟通,也可以通过内置邮件,BBS等渠道交流沟通生活、思想、情感及专业课程知识。这种交流方式能很好的解决师生见面少导致的交流少的问题,达到通过增加师生交流促进师生感情提升,最终改善师生关系的目的。

[1]王米渠,王颖冰.男女心理差异[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29.

[2]邓显波.浅析师生关系淡漠的原因—从高校师生关系谈起[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6).

[3][4]卢正芝,左小娟.师生交流的传播学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04,(6).

[5]蒋国珍.寻求信息技术进入课堂的根本性突破[J].中国电化教育,2005,(3).

[6]姚芳芳.现代远程教育中基于网络的社会性交互环境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责任编辑:孙宽宁)

宗彪/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育技术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现代教育技术研究

猜你喜欢
师生关系师生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