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

2014-03-30 09:13陈淑萍颜秀红
当代教育科学 2014年1期
关键词:心理学心理健康心理

●陈淑萍 颜秀红

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

●陈淑萍 颜秀红

积极心理学从新的视角对传统心理学理论进行重新解释,强调心理学应该致力于发现使个体或群体以及社会朝良性发展的因素,以期更有效地开发人的潜能、激发人的潜力,获得美好的生活。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理论,以科学、系统的活动为主要载体,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增进学生积极情绪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建设学生积极组织环境的有效途径。

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涵及价值

“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人本主义流派的马斯洛(A.H.Maslow)的《动机与人格》一书中,该书最后一章的标题为“走向积极心理学”。[1]但当时并没有引起心理学界太多的注意,直到美国心理学会(简称APA)前主席塞里格曼先生在APA年度大会上明确提出把建立积极心理学作为自己任职的任务时,才开始正式受到世人的关注。[2]

积极心理学的三大研究支柱,也就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三大主要内容分别是:(1)在主观层面上,主要研究个体主观体验,其中包括满足、快乐、幸福和希望等,强调个体要乐观地面对未来,幸福地感受当下和满足地对待过去;(2)在个体层面上,主要研究个体的关于积极力量的人格特质,包括乐观、美德、豁达、宽容、毅力、智慧、勇气等;(3)在群体层面上,主要研究公民美德和使个体成为具有责任感、有礼貌和包容的社会组织,包括关系良好的团体、幸福的家庭等。

从本意上说,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并不是要把以问题为核心的消极心理学排挤出心理学的阵营,积极心理学本身只是对消极心理学的一种补充,这种补充的最大意义在于使心理学的功能变得更完整、更完善,心理学本身也因此而变得更平衡,同时,使心理学功能的发挥更充分、更普及,让更大的人群受惠于心理学。

二、积极心理学理论应用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消极”理念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关注的是学生在生活或学习中的困惑和问题,教育者往往主要在咨询室中为主动求助的学生提供帮助或者对问题比较严重但又不主动咨询的学生进行危机干预[3],或者也常常开展心理普查活动,检出问题学生,张贴或分发宣传资料,普及自我问题自查自警自省知识。无论如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中心和目标是预防和消除心理问题。这种“问题”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片面性和局限性,“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忽略了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这个根本,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压缩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更有甚者,学生很可能产生一种反向的心理暗示,导致有些本来没有问题的学生开始关注自己心理的消极方面,长时间的“关注”,其结果可能会真的出现问题。另外,“问题”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容易使学生产生排斥和抵触情绪,学生对教育者敬而远之,唯恐沾染上“心理不健康”的名声,结果既有可能掩盖了问题本身,也有可能消减了积极的心理品质。

(一)积极心理学能够升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加之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空泛和抽象,在引导学生积极心理意识的培养上未能紧跟时代步伐。传统主流心理学简单地认为,心理健康就是没有心理疾病或心理问题,或是单纯地归结到生物医学的病理模式当中,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理解的过于狭隘化,强调将那些具有情绪困扰、行为失调以及适应困难的个体作为主要服务对象,忽视了广大普通大学生群体的教育,而积极心理学的出现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能够升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提倡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人,强调心理学要着力研究每一个普通人具有的积极力量。因此,站在积极心理学的立场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更关注大学生的发展性目标,用积极的理念和思想优化心理素质,培养健全人格,使大学生能积极适应社会,积极应对问题,具有积极的生活态度。

(二)积极心理学能够丰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然而,国内学者的众多研究成果往往仍停留在问题的描述层面,过分关注问题的成因、对策、因素等方面的研究,反映的是消极心理学模式下的研究范式。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枯竭化已成为制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的主要障碍。积极心理学提倡的是以人为本的全新价值定位,倡导积极人性,要求关注研究人的优点和积极因素,提倡用积极的心态对人的心理现象做出正面、积极的解读,从而挖掘人本身具有的潜在能力,并利用这些积极的品质来帮助人主动寻求良好的生活状态,达到助人自助的教育目的。这种价值取向必然给当前传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消极心理学模式以冲击,它从新的视角丰富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更多关注生活中的积极事件,培养其利用积极的思维去应对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的能力。

(三)积极心理学能够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强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广泛渗透的作用,尤其是帮助教师发展和运用自己的积极心理学,使教师在课堂中鼓励和利用积极心理学,帮助发展学生之间的积极心理。这样就形成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一种互动多维的交叉网络,也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融合到各层面教育中。教师在课堂中实施积极心理学,可以提供预防问题行为发生的有效的课堂环境,运用更适合的行为原则,充分利用策略去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快乐、兴趣,干预的关注点在学生体验主观幸福感而不是心理疾病,帮助学生建构积极的自我概念、希望和生活满意度,而且通过学校的组织,课堂练习以及同伴和家长的支持等途径,多层次、多方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四)积极心理学能够改善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客体关系

积极心理学认为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一样都是成长中的、发展中的个体,而不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对立关系。教师要培养自己的积极心理,也要以积极的心理看待发展中的学生,重视学生个体自我成长的经验,多使用平等的、积极的词汇,鼓励学生发展信任、分享和提出发挥人类潜能建议的积极健康品质。

三、多元化、立体式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第一,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施行学分制管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通过必修课、选修课等课程群的建设,构建立体交叉的课程体系,使广大学生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以缩短学生心理适应期,提高心理适应能力,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

第二,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研讨和交流,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是集知识、体验与训练为一体的综合课程,教学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要求任课教师创新教学模式,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开展课堂互动教学,注重理论与体验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心理测试、团体训练、情景表演、角色扮演、心理体验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学活动,使广大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以班级为核心,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第一,形成以“班级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格局。班级是学生心理教育最好的场所,辅导员是班级学生的直接管理者。辅导员不仅要承担本班的教学任务,还要负责班级管理和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最长,每天都和学生朝夕相处,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最了解,理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学生的心理辅导的任务。因此,必须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班级管理相结合,定期开展心理班会,形成以“班级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格局。

第二,辅导员要加强学习,提升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院系辅导员要加强理论学习,学会用心理辅导的方法与学生沟通交流,解决学生的一般心理困惑;学会用团体辅导的策略和方法在班级心理辅导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共性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有关学习、生活、行为、成长性和生涯发展等方面的心理辅导;要学会从心理的视角去看待学生出现的问题,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学生的疑难和困惑。

(三)以“主题心理健康教育月”为龙头,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营造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

每年上半年4至6月、下半年9至11月,可定期组织开展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月活动。以泰山学院为例,近三年来以“关注身心健康,创建和谐校园”、“呵护心灵,珍爱生命,和谐情感,快乐成长”、“青春校园,美丽心灵”、“成长、发展、成才”等主题,组织开展了多项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月活动。学校每年召开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开展全体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和全体毕业生职业倾向测试;组织心理健康教育万人签名活动;开展全体新生心理素质拓展;招募心理成长训练营;为1.6万名学生建立了心理健康档案;组织学生干部各类知识技能培训350余场次;组织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250余场次;征集心理征文1.6万余篇,原创情景剧剧本216个;组织心理演讲比赛7届,心理辩论赛7届,趣味心理知识竞赛7届,心理教育手抄报比赛6届,“趣味心坊”7届,心理沙龙11场次;发放各类心理教育宣传材料4万余份;组织开展多场次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影视作品赏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图标征集及“心言心语”等活动。通过各项心理发展教育活动的开展,营造了健康和谐的人文氛围,促进了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四)以正向校园文化建设为主阵地

营造正向校园文化氛围,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可以满足学生的多种需求——为学生提供求知、社会交往、认识社会、服务社会、娱乐和健身的机会,使学生的业余生活过得充实、丰富、有意义。在健康、积极、优美的校园文化生活中满足需求,增长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培养他们的积极心理品质。

第一,以培养学生自信心为主旨的活动。自信是促使人实现个性和才能全面发展的前提,是成功的起点,是健全人格的重要标志。自信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由此可使人进入良性发展循环:自信→开发潜能、促进成功→更自信→更成功。学生拥有自信是成长的关键。学校应把学生自信心培育作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

第二,以培养学生感恩心态为主旨的活动。感恩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和人格特质,有助于构建个体持续的幸福感资源,增进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有益于社会的稳定和谐。研究表明,处于感恩心境的人,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水平、乐观水平,较多的利他行为,对他人帮助的感激和社会支持,即感恩有助于在人际关系中建立信任感,可以建立并维持个体的社会支持资源。

第三,以心理体验为主要方式的自助活动。积极的心理品质的培养是一个行为过程,也是一个心理体验的过程。积极心理学注重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参与、活动与体验,注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关心自己的心理发展。为了让学生具有深刻的心理体验,积极心理教育常采用自助式的教育方式。如让学生选择与自身心理发展相关的专题进行自助式心理探究,在研究过程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获取心理知识、掌握心理方法、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心理发展,探究的内容可以是如何集中注意力、培养自信心、培养意志力、培养积极心态、受人欢迎的心理品质、如何调控情绪、如何处理异性情感、积极应对压力等。通过探究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形成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同时,还应该积极开展如下几种自助式教育:自助式心理训练,通过角色扮演、集体演讲、游戏、心理拓展训练法等增加学生心理体验;自助式心理辅导,让每一个学生在寻求辅导的同时都充当辅导者;自助式心理暗示,通过自我对话、改变服装发型、变换环境、写日记等方式,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自助式心理激励,同学之间可以通过接纳、欣赏、肯定、鼓励等方式彼此施加心理影响,给取得成绩的同学赞赏、表扬,给遇到困难和挫折的同学理解、尊重和鼓励等。

(五)多种渠道推动

第一,师资培训。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内容、不同目的的教师培训,加强师资力量、提高教师水平、培养教师能力、建设教师队伍。

第二,课题研究。通过课题研究推动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工作系统中的重中之重。

第三,普及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离不开理论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应从教师、学生、家长的角度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进行心理健康理论与知识的宣传与普及。

[1]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3).

[2]刘剑.积极心理学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的作用[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12).

[3]孙雄辉.从“消极”走向“积极”——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4).

(责任编辑:孙宽宁)

*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重点课题“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性实践研究”课题成果(项目编号:2010GZ0300)

陈淑萍/泰山学院教师颜秀红/泰山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心理学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