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细分市场导向的职业规划研究

2014-03-30 09:13王健
当代教育科学 2014年1期
关键词:细分职业规划导向

●王健

当代大学生细分市场导向的职业规划研究

●王健

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呈现出细分趋势,但高校大众化教育理念提供基本同质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培养的大学生缺乏个性,难以满足差异化细分市场的需求。立足大学生就业市场环境的变化,高校应形成以细分市场为导向的新的职业规划理念,尊重差异化,培养差异化,以细分市场的需求为标准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做到因材施教,培养有特色的大学生,使其更好地适应细分市场的需求,顺利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

导向;细分市场;需求;差异化

从我国恢复高考至高考扩招前几年,高等教育面对的人力资源竞争环境基本处于供不应求的市场态势,大学生普遍没有职业导向的意识。高校扩招以后,随着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人力资源竞争环境日趋激烈,大学生开始面临就业压力,职业导向意识也开始萌生,主动推销自己,也就是积极“应聘”是大学生目前普遍采用的职业导向。在人力资源供不应求或基本平衡的环境下,主动应聘,寻找适合自身的职业岗位,相对于计划分配,对大学生职业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但,面对供过于求,特别是细分市场已经形成的市场环境,大学生继续奉行“应聘”的职业规划导向,依旧在把自己的职业规划重心放在推销这一环节,而对自身的职业生涯并没有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准备,其职业导向选择明显是滞后的。本文中,我们将就现阶段大学生的就业环境和相应的职业规划导向进行阐述,以求帮助更多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导向,尽快适应日趋激烈的人力资源竞争环境。

一、大学生“应聘”职业规划导向的局限性

自高校扩招至二十世纪末,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关系开始发生变化,由供求平衡逐步演变为供过于求,大学生找工作难的问题开始显现,虽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但其严峻性在当时尚未引起社会的关注,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高校,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简单认为,好好学习,拿到毕业证,多投几份简历,就能找到不错的工作,这是典型的“应聘”导向,在市场营销范畴属于推销导向。1993年大学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初期,接受“应聘”的职业导向是积极的行为,主动接触市场,主动寻求机会,这是积极主动摆脱计划分配的束缚、适应市场经济的表现。正是大学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和“应聘”导向的引导,一大批有开拓意识的大学毕业生奔向“北上广”,主动接受市场经济的洗礼,开始了富于竞争和挑战的职业生涯,这一时期的大学生,最早接受市场经济的意识,是改革开放主动的参与者、见证者,也是大学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的受益者。

如果说1993年大学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初期,接受“应聘”的职业导向是积极的行为,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奉行“应聘”导向则是无奈的选择。以“应聘”为导向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有以下特点。

第一,主动推销自己,职业规划的重心是应聘环节。大学毕业为了找到工作,特别是找到份好工作,精心设计自己的求职简历,准备相关证书以求给用人单位留下较好的第一印象。

第二,奉行“应聘”导向的大学生职业规划,大学生关注找工作的环节,但没有做到根据未来的职业目标自觉努力地设计自己的培养内容,使自己适合市场需求,大学生对自己的要求仍然是以学校的课程设置为标准,而不是以市场为标准。

这一职业导向在供求基本平衡的环境下是非常适用的,这时的大学生谁能主动走出去谁就能积极地推销自己,谁就有更多的机会。但在人力资源供过于求的市场环境下,这一导向非常不适合。供过于求市场的特征是同类产品越来越多,产品同质性强,无鲜明特点,在这种市场环境下推销是滞后行为。

改变一个人难,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导向更难。以市场为导向我们喊了多年,不论做什么事情,我们常讲以需求为核心,但实际做起来,左右我们思想的还是传统思维惯性。近几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社会往往简单地把责任归咎于高校扩招,问题并非如此简单,深层次的问题是,高校人才培养理念和人才培养方式是否适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大学生的竞争意识是否能与社会发展同步?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导向是否适合所处的人力资源竞争环境?大学生要摆脱就业困境,首先必须正视环境的变化,新的竞争环境需要新的竞争导向来指导我们的行为,否则,只在应聘技巧上、应聘材料包装上作文章,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困境的。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变化

进入二十一世纪,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突出变化是细分市场已经形成。细分市场是市场营销学的概念范畴,细分市场是相对于大众化市场而言。上个世纪末,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是大众化市场,而今天,我们面对的大学生就业市场是细分化市场。大众化市场又称无差异化市场,属于卖方市场范畴。在无差异化市场环境下,需求是同质的,产品是同质的,表现在大学生的受教育内容和市场需求上,基本上也是同质性,相同的教学培养计划、教学大纲,相同的教材,我们培养的学生只要拿到毕业证书,就是合格的大学毕业生,绝大部分学生无个性化特征,用人单位也只认毕业证书和毕业院校,无个性化需求,少有选择余地,这也是卖方市场环境的典型特征。

但细分市场环境在本质上不同于大众市场环境,它属于买方市场范畴。细分市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需求的差异化,也决定了当代大学生就业市场新的特点:

第一,用人单位需求差异化已经形成。随着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出现了更多的各具特色的选择条件,这就形成需求的差异化。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矛盾发生变化,用人单位有更多的选择空间,选择性越来越强,标准越来越高。供求关系的变化,使得用人单位在人力资源招聘中有更多的选择,有的企业倾向于应届毕业生,这样的企业认为高校应届毕业生无阅历,很单纯,若从中物色有潜质的人才,更有利于培养。还有的企业倾向于招收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拿来就能用。

第二,毕业生总量供过于求。高校扩招带来毕业生总量增加,直接影响人力资源供求关系。1990年全国招生人数60万人;1993年90万;1997年100万;2000年180万,后逐年增加约60万人,到2005年全国招生规模超过500万人。目前,全国高校每年招生超过600万人,2013年应届毕业生接近700万人。市场供给大幅度增加,而需求环境并无改善,甚至由于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市场需求有萎缩的趋势,在这样的供求环境下,制造过剩的供求矛盾是不可避免的。

此外,流动人口的增加又使供求关系更复杂,大量海外留学人员的回国,使得人力资源素质结构发生变化,也是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三,毕业生同类性强,无差异化。需求市场已由大众化市场演变为各具特色的细分市场,而我们的大学生由于不注重具体细分市场的需求特色研究,大学四年基本上在接受同质化的教育内容,很少有学生能根据自身的兴趣和未来的职业发展要求,自我设计学习内容,自我主动提升职业素质,使得我们的大学毕业生,表现为更多的同质性,而少有差异性。在细分市场环境,竞争优势就是表现为差异性,没有差异性,就没有竞争优势。

第四,高校人才培养理念滞后,大学生标准化培养已不适应细分市场的特色需要。伴随高校扩招的步伐,大学也在积极探索新的人力资源环境下人才培养的理念和具体措施。但非常遗憾的是,我们的人才培养理念还是难有突破,我们的教育还是以标准化、规范化为主,并没有真正落实教育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

三、细分市场导向的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特点

以细分市场为职业规划导向是当代大学生明智的选择。以细分市场为导向,要求学生自入学以后就关注自身的职业规划,而不是临近毕业才着急。要利用各种信息渠道,了解各行业特点,结合自己的兴趣,努力选择一两个目标。目标可以是某个行业也可以是某个具体的企业,然后研究达到这些目标需要什么条件,如专业要求,其他素质要求等等,为达到这些要求需要做什么、怎么做,唯有如此,才能培育自身的差异化,才能有自己的竞争优势。

举个我们亲身经历的例子:一个学生,对啤酒企业特别感兴趣。在接受细分市场导向启发以后,这个学生在课余时间有针对性地研究几个啤酒企业的资料,从企业的成长历史、企业文化的内涵,到不同时期企业的广告设计和其它促销措施,到毕业前,这个学生已成为一个啤酒行业的市场营销行家,他针对目标企业提出了自己的市场营销建议,以自己独到的市场营销见解打动了目标企业,最后顺利找到工作。这个学生在校期间的典型状态是忙,忙就充实,就不郁闷,忙,最终形成了他的差异化,而相当多的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状态正好相反,没有方向,只是在等待毕业,拿着相同的毕业证,同质化的产品在细分市场怎么可能有竞争力?

以细分市场为导向的大学生职业规划与传统“应聘”导向相比有许多本质不同:

第一,以细分市场为导向的大学生职业规划理念,要求大学生职业规划起点是市场需求,根据市场需求自我设计学习内容;而奉行“应聘”导向,职业规划的起点是大学生自己,学什么听任学校安排,完成规定学分等待毕业是普遍状态。

第二,以细分市场为导向的大学生职业规划,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要明确目标,强调实现目标的规划。而“应聘”导向只是强调环节——学习或是应聘环节。选择目标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正确的决策依赖信息的了解和分析,笔者一直坚信,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在深入了解和分析市场的基础上,明确未来的方向,才能引导学生选择学习内容,为职业发展做扎实的准备。只强调努力学习,或是只强调应聘资料的包装和应聘技巧的训练,在供过于求的市场,在需求日趋个性化的市场,是在打无准备之仗。

第三,以细分市场为导向的大学生职业规划,要求大学生培养活动过程是自觉的过程,是一个自我设计、自我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而职业规划奉行“应聘”导向的大学生,学习过程是被动的,缺少选择性,缺少自觉性。

第四,以细分市场为导向的大学生职业规划,要求学生注意双重标准,即学校教育标准和市场标准,必须承认这两个标准是不同的,有时是冲突的。要实现自己的职业规划目标,大学生必须自觉遵守和协调这些标准。而奉行传统的“应聘”导向,大学生的培养标准只有一个,即学校教育标准。

传统大学人才培养理念是无差异大众化培养理念,是标准化人才培养模式。什么是合格大学毕业生的标准?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要承认大学生的培养标准和需求标准的不同。简单举例:工厂里合格的产品与摆放在商场的同一件产品有什么不同?每次问大学生同样的问题,看似简单的问题,但答案从未尽意。答案是他们的衡量标准不同。工厂里合格产品的标准是生产制造标准,有国标、行业标准或企业标准,只要达到标准,工人就圆满完成了生产任务,产品就是合格的产品。而摆放在商场的同一件产品,其衡量标准是市场标准,能不能卖得出去是衡量其是否合格的唯一标准,这对市场营销人员是一种考验,要从市场的角度设计产品,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生产标准。现阶段许多企业生产过剩,产品卖不出去,其实就是这个问题,他们在市场营销活动过程中,只重视产品的生产制造标准,而不重视产品市场标准的研究和设计,导致市场营销活动很难成功。

四、以细分市场为导向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策略

要改变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必须首先正视大学生就业市场环境的变化,并依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引导大学生选择正确的职业规划导向。以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体会,细分市场导向是当前大学生职业规划理念的唯一选择。要适应目前的就业市场环境,只有奉行以细分市场为导向的大学生职业规划理念,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做到适销对路。奉行以细分市场为导向的职业规划理念,对大学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措施、对大学生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法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

(一)高校教育方式的调整

大学的办学宗旨是人才培养,而因材施教是我们最基本的教育理念,不论在任何市场环境下,我们都应该坚持这一原则。在目前供求失衡,总量供过于求的非常态市场环境下,奉行这一原则更显得尤为重要。以精英教育为主显然不适合目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职业培养为目标对许多高校来讲又放不下架子,面临的主客观阻力更大;前几年虽然很强调素质教育,但没有深入细致地研究什么是素质教育、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要正视市场需求的差异化,更要尊重受教育者本身对学习内容的差异化需求。面对已经形成的各具差异化的细分市场,大学教育应做如下调整:

第一,把传统的一年两个学期、四年八个学期的学制,调整为一年三个学期、四年十二学期制。调整的目的是增加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时间、提高社会实践效率。笔者了解到,目前我国高校的社会实践一般都安排在大四的第二学期,也就是临近毕业的那一学期。这种安排漠视学生的差异化时间需求,违背在校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规律。一部分大学生在大四第一学期结束后要参加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四第一学期他们需要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准备找工作的大学生,大四第一学期学业已基本完成,此时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其大学期间的学习内容选择已没有影响,这就大大弱化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效果。调整后的新学制,可以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时间总量做硬性要求,如不少于三个学期,但具体学期选择要有弹性。

第二,增加选修课、减少必修课的内容。以高等数学和大学英语为例,这两门课程占用大学生太多的时间。但我们要承认,在校大学生对高等数学和英语的学习要求是有差异的,有的大学生不准备考研,也不准备出国深造,但我们的数学和英语教学似乎并未顾及这部分大学生的学习要求。有的大学生要考研,但必须要参加各种考研辅导班,这说明分类教学势在必行。面对差异化的细分市场,我们必须根据市场和学生的不同需求因材施教。

(二)大学生自身观念与实践的转变

作为在校大学生,遵循以细分市场为导向的职业规划,需要做好如下工作:

首先,对自己进行合理定位。你是一个待加工的产品,产品是否合格有双重标准,即学校教育标准和市场标准。必须承认这两个标准是不同的,有时是有冲突的。要实现自己的职业规划目标,大学生必须自觉遵守和协调这些标准。而奉行“应聘”导向,大学生的培养标准只有一个,即学校教育标准,要使自己成为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首先要了解市场,寻求进入市场的切入点——这就是某一细分市场。市场需求是泛泛的需求,而细分市场的需求才是具体的需求,具体的需求就是产品的设计标准。

其次,认真对待社会实践活动。大一学生是满怀好奇心进入大学的,其首要任务是了解和融入校园文化。从大二开始,逐步接触专业,为未来的职业做准备。大二、大三是大学生学习生涯最关键的两年,也应该是最精彩的两年。这两年应积极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丰富信息来源,这两年是你未来职业规划决策的基础,未来的方向是什么,目标市场在哪,都要在这期间做出决择,大三、大四学什么、补充什么,都依赖于这期间你对社会的了解和你的目标市场决策,所以,参与社会实践的态度极为重要。

第三,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大学有师长、学长,他们的经验是很方便获取的间接信息源;大学的专业设置分门别类,大学的课堂是开放的,这是你拓展视野最好的、免费的资源。

第四,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一个人的职业起点和发展,起决定作用的不是你的专业,而是你的习惯。要尽早有意识地自觉培养你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如作息时间安排、人际沟通、做事风格等,好的理念要靠好的习惯来贯彻执行,如此,才能走向理想的彼岸。

新的环境需要新的导向指导我们的行动。愿更多的大学生能认清所处的市场环境,树立正确的职业规划导向,明确未来的目标,享受一个充实愉快的大学生活。

(责任编辑:孙宽宁)

王健/山东理工大学理学院统计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统计学、大学生职业规划

猜你喜欢
细分职业规划导向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偏向”不是好导向
深耕环保细分领域,维尔利为环保注入新动力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问题研究
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策略研究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犬只导向炮
1~7月,我国货车各细分市场均有增长
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