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佩华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新的精神探索“微课”教育新模式,不断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成效[1]。
目前,微课堂作为国内外一种知名课外辅导教育品牌,正在高职教育领域发挥着应有的作用。“微课”就是以阐释某一方面知识点或应用为目标、以短小的在线视频为主要表现形式、以学生学习或教师教学应用为目的的一种在线教学视频,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的方式自主学习。微课堂遵循“重视引导、微处入手、快乐学习”的教育理念与学生学习规律,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学习潜能为目的,尤其专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在认真研究分析学生的各种行为习惯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高职院校应重视微课堂这种教育方式,以优良师资作为“微课”质量的保证,以睿智创
1)“微课”概念涵释。“微课”,顾名思义,就是比正常课程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少的课堂教学形式。“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一种在线教学视频。也可以说,“微课”就是以视频为主要形式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重点、难点的教育教学过程,或是围绕某个教学环节展开的最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的展示。“微课”按其功能可划分为讲授型、解题型、答疑型、实验型等形式。“微课”的核心组成是一个20分钟以内的教学视频,同时还包含围绕这一教学目标相关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素材(含演示视频)、教学小结、教学反思及练习测试等辅助教学资源。由此可见,“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小结等教学资源,但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值得注意的是,一个“微课”作品一般只对应于某一种“微课”类型,但也可以同时属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微课”类型组合,其分类不是唯一的,应保留一定的开放性。由于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不断创新,“微课”类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2]。
2)“微课”主要特点。“微课”的主要特点是短小精悍。其主要表现:一是教学时间较短。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为10~15分钟,最长不宜超过20分钟。因此,相对于传统的40~45分钟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微课”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二是教学内容集中。“微课”问题聚集,主题突出,一般为某一个知识点或一节课内容的某一个方面。“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重点、难点、疑点的教学内容,或是为了形象直观地反映教学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它与传统意义上一节课要完成众多的教学内容不同。因此,“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又可以称为微课堂。三是资源容量较小。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容量一般都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必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这样师生均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电子教案、教学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自己的终端设备上(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实现移动式学习[3]。这种方式也适合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四是资源组成/结构/构成“情景化”,资源使用方便。“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它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全过程,包括教案设计及教学素材准备、练习测试等,构成一个主题鲜明、目标明确、类型多样、学习灵活、结构紧凑的微课堂教学模式,营造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
1)“微课”与讲课的区别。“微课”与讲课和说课是截然不同的三种形式。“微课”的本质还是一堂课,它具有课的基本属性。“微课”与常态讲课不同的是:一是它时间短(一般不超过20分钟),虽然不是学生参与的真正意义上的双边活动,但教师和学生仍会在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中传授知识、学会思考、学到方法,实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并实现教学观念、迁移和提升。这样既可以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又能丰富课堂内外的学习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业水平。二是微课讲的内容较少,它只是围绕某个主题讲授某一部分内容,而不像正常的一堂课要讲授许多内容。三是微课在选题上力求精悍,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做“微课”的,必须要找准选题。一个好的选题是微课成功的一半。因此,微课应在选题和设计上多下功夫。
2)“微课”与说课的区别。“说课”重点在于“说”,并且是面对专家和同行而“说”。“说课”是针对整门课程来说的,主要围绕为什么要开这门课、这门课讲什么以及如何上好这门课等三个问题,包括说课程定位,说课程目标(含知识、能力、素质),说教学内容整体设计和单元内容设计,说课堂教法,说课程考核等。因此,它不是在上课,而主要是在告诉同行这堂课准备怎么上、为什么这么上等问题,实际上是在“纸上谈兵”,是一种务虚形式。可见说课与“微课”是不同的。
3)制作“微课”需注意的问题。一是要处理好“有”与“无”的关系。“微课”的具体教学过程和常规教学是一样的。虽然“微课”的讲课过程是在录制室进行的,现场没有学生参与,但教师心中要想着学生。要按照正常上课方式一样,该提问就提问,该布置就布置,该指导就指导,只是缺少学生的现场响应罢了。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研究授课对象,恰当估计学生是否能够接受和掌握,做到现场虽无学生,却心中装着学生;二是要处理好“多”与“少”的关系。由于“微课”时间有限,教学内容也就有限,如内容过多,什么都讲,就会什么都讲不清,重点不突出,主题不鲜明,反而起不到“微课”的作用。而内容过少,又难免在讲课时显得过于空洞,这样也起不到“微课”的作用。三是要处理好“快”与“慢”的关系。教师要控制好教学的节奏,讲课快慢适当。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部分,要讲得慢些,要留有学生思考的时间;而对于非重点的部分,则可以一带而过或干脆不讲。
1)做好主题设计。在进行“微课”内容设计时,要兼顾教育性、目的性、教学性、趣味性和应用性的原则,要围绕所选择的主题认真分析,明确本次“微课”的目的。首先要弄清楚讲什么,讲给谁听,听课者的基础如何等,然后进行讲课内容整体设计(包括讲课活动与练习设计),并准备好所需要的素材,确定开发“微课”用的软件、课件的字体、字号、颜色等。
2)力求开门见山。由于“微课”要求时间短,因此在导入环节不应“绕圈子”,必须迅速切入主题。切入主题时,可以设置一个疑问或悬念引入本次课的主题,也可以从以前的基本内容引入本次课的主题,还可从人们身边的生活现象、实际问题等引入本次课的主题,更可以开门见山直接进入本次课的主题。其实切入主题的方法是灵活多变的,切入主题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与途径,都要求在切入主题时做到引人注目,力求新颖,更要求与主题的关联紧凑。因为引入只是前奏,而“微课”的真正目的是要讲授内容、传授知识。
3)讲授条理清晰。在“微课”讲授中,教师应围绕本次课的目的确立一条主线,在这条主线下展开各部分内容的讲授。在讲授过程中,对关键知识点要进行重点讲解与剖析,要突出重点内容,通过举例说明、模拟演示或引导启发来加深学习者对所讲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这样既能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本次课主题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又能使学习者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到知识、掌握本领。
4)教师语言生动。一堂好的“微课”,既要有好的主题和设计,更需要通过教师的语言去传授课的内容。因此,如何表达讲课内容对教师来说尤其重要[4]。在“微课”中,教师的语言表达要做到生动、风趣,在对学习者富有感染力、吸引力的同时,更应做到讲解内容的准确。要考虑讲的每一句话是否合适,表达是否简单明了等。只有这样,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习者学到更多的知识。
5)课堂板书简约。在“微课”中,教师板书不宜太多,不要把大量时间浪费在板书上,板书要真正起到对讲课内容要点的提示作用。板书太多,既费时又显累赘;而板书太少,虽然可以节约时间,但会造成教师讲解表达不清,这样也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做精做优多媒体课件,部分板书可以利用PPT提前准备好;同时也可通过模拟演示或挂图的形式在授课过程中展示在恰当的位置,这样既使讲课内容更加形象直观,又可以节约微课板书的时间,实现在较短时间内讲授更多的内容。
6)做好“微课”小结。在“微课”的最后要进行本次课的小结,时间不必过长。小结是本次课内容要点的归纳和强调,目的是让学生对讲授内容进一步加深印象,并能够真正掌握。好的“微课”小结往往会给一节“微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人有一种回味无穷意味深长的感觉[5]。
对于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地满足各层次学习者对不同学科知识的学习需求,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和终生学习的愿望,是对传统课堂学习方式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教学资源的有效拓展。而对于教师来说,“微课”是一种新生事物,它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讲课模式,使教师的教学设计、电子教案、课堂教学过程等资源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并能成为教师提升教学能力与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特别是随着人们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4A 学习方式(anyone、anywhere、anyway、anytime)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并发挥更大的作用[6]。
[1] 张志宏.微课:一种新型的学习资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0):50-51.
[2] 陈国安.微课程研究策略的思考[N].中国教师报,2012-11-7:15.
[3] 王琼.微视频资源开发——基层电大教师参与视频资源建设的重要途径[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8):18.
[4] 龚方红,等.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的思考[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88-90.
[5] 桂耀荣.微课及微课的制作和意义[J].化学教与学,2013(5):41-42.
[6] 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