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万军
(江苏理工学院 江苏常州 213001)
大学生成长评价模式构建与实践体系研究
——以培养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为视角
张万军
(江苏理工学院 江苏常州 213001)
大学生成长评价是高等教育导向性的指标体系,应当以培养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为视角,对大学生成长评价模式构建与实践体系进行研究,通过对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五个方面:道德竞争力、学习竞争力、主观能动性竞争力、团队协作竞争力和综合素质竞争力的评价进行分析与探讨,进而探讨大学生成长评价模式与体系的构建,并对相关实践探索情况进行分析。
大学生; 成长评价模式; 核心竞争力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建设的重要力量,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国家、民族未来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代表。1983年邓小平就明确提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的培养目标,充分体现出对青少年竞争力培养的科学性与前瞻性。大学生成长评价模式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什么样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当前世界政治、科技、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应当以培养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为视角,对大学生成长评价模式构建与实践体系进行研究。
大学生成长评价是高等教育的导向性指标体系,对于大学生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应当突出以综合素质考量为基础、核心能力建设为重点的“核心竞争力”培养论。“核心竞争力”原是当代经济学和管理学相互交融的一个新的概念,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能力;或是能使一项业务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具有明显优势的能力。当下,很多人在对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理解上往往把它与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划上等号,提出大学生就业除专业能力外,还需要培养和锻炼“自理力、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执行力、适应力、沟通力、组织力、决策力、创新力”[2]这十种能力,这是由当前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教育目标所决定的。但其实这种将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划上等号是不准确的,只有使大学生都真正成为素质过硬、特长突出、客观务实、有所追求的人才,这样才真的有利于大学生就业和长期发展,也才是真正实现高等教育最终诉求的治本之策。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概括来说,就是能够使他们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主要包括:道德竞争力、学习竞争力、主观能动性竞争力、团队协作竞争力和综合素质竞争力等。下面就从培养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视角,对大学生成长评价模式构建与实践体系进行研究与探索。
1) 关于道德竞争力培养的评价。道德竞争力培养,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为核心,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为主体,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传承,通过树立和宣传典型人物,辅以社会实践活动,使之顺利实施和实现。对道德竞争力建设的评价,应以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准,建立“道德与诚信银行”,把平时诸如获取荣誉、拾金不昧、捐款助困、公益活动等作为加分项;将迟到旷课、打架斗殴、考试作弊、损坏公物、宿舍扣分等作为减分项,设立评价体系;同时再以个人的信用账户为衡量标准,结合到大学生综合测评当中,奖励品行优良的学生,对其在评优、评奖中加强权重,使其脱颖而出,并以榜样示范作用来引导和影响广大学生。这样评价结果应该使评价体系更有其影响力。
2) 关于学习竞争力培养的评价。对于学习竞争力建设,各高校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多是以本专业的知识为主、辅以公共课程、相关交叉学科课程和选修课程,开展实践环节教学,辅修第二学历教育等。对学习竞争力建设的评价,应设立学分银行制度。学分银行制度是一种对于学分评价的科学创新,按照“以人为本、注重能力、分型培养”的人才培养原则,设计出拓展学分、学分替代、学分抵顶、学分借贷、综合绩点等制度[3]。学分高,成绩优,自然学分绩点高;但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和有特长的学生也可以取得比较理想的学分绩点;同时再辅之以三导制度(即导师制度、导生制度和导员制度)、学业预警等保障措施。这样,学生有主动性、自主性、积极性,评比有“量”和“质”两个方面的考量,使学分银行制度成为一种较为理想的学习竞争力建设的评价机制。
3) 关于主观能动性竞争力培养的评价。在主观能动性竞争力建设方面,要引导学生做好人生规划,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和学业规划,设立成功学、人际关系学、心理学等课程,并成立相应学生团体,树立大学生成才的意愿和信心。要使大学生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从“茫茫然”、“随大流”转变成目标明确、稳步前进。在具体实施中,学院教师尤其是学工教师和班主任应加强指导,树立典型成功学生的案例,分阶段督导学生完成既定计划,促使其逐步培养主观能动性,实现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自我提高,顺利成才。对主观能动性竞争力建设的评价,应设立自我管理与评价制度,将他律与自律、他查与自查有机结合。评价体系上应突出综合性能力建设,打破唯学分论,引进人才使用单位的人才评价标准作为参考。由于主观能动性竞争力建设很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使大学生顺利就业并为职场发展提供支撑,所以可以将职业适应力和发展力作为主导评价体系,引进专业人才评价体系为参照,进行对照、反思、改进。另外,评价体系设置上应突出各专业的特色,有针对性地设定。
4) 关于团队协作竞争力培养的评价。在团队协作竞争力建设方面,除班级外成立各种类型的团体,吸引学生加入到团体中来,设定各种任务,通过团体协作达成目标;还可以尝试开展生存拓展训练、团体创业竞赛和其他各种相关比赛等,来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配合能力。对于团队协作竞争力建设的评价,应当由团队指导者、领导者、成员、以及工作对象等,结合实际工作成绩和个人表现列出考察项,进行综合评价。具体设计上应该突出专业特点,评价应该力求客观公正,以帮助改进为主,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5) 关于综合竞争力培养的评价。除上述几个方面之外,还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情商、心商、健商、财商,并传授关于生活、医疗、法律、礼仪等基本的常用知识技能。情商方面可以教育大学生正确对待和处理亲人、朋友、同学、同事之间的关系;心商是为了让大学生能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健商是学会基本的健康常识,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财商是学会理财投资的有关知识;生活、医疗、法律、礼仪等基本知识技能的学习,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综合发展。对于综合竞争力建设方面的考察评价不必有一定具体的限制,而应以引导为主,吸引参与,注重能力、提升素质为主要诉求。作为素质拓展选项,可因人而异,不做强制要求。
以上五个方面的评价组合成一个体系,兼具了科学性、全面性、人本性。各高校应以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为着眼点,成立大学生成长评价指导与考核工作委员会或小组,由学校领导担任负责人,各相关职能部、处、室负责人任成员,共同研究本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工作,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各学院可整合相应资源,成立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分组,具体贯彻落实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还可以编写学生一本通的个人核心竞争力发展规划方案,包括学生应知、应会、当知、当会和可知、可会的综合信息,通过样板、模板等,使大学生做到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自我学习和全面发展。
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定位是培养方案的高层设计。从社会生产活动需求的角度,教育理论对人才培养的角度,以及“以人(学生及家庭)为本”的角度,都会得到不同的涉及、考量标准。由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动态化变化和个人兴趣、意愿的无序化之间存在矛盾,因此,在设计大学生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定位和成长评价模式时,要注重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在这方面,很多高校都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笔者参加了江苏理工学院商学院2012级分型培养和化工学院2013级学业/职业生涯规划制定,对此简要介绍如下:
江苏理工学院商学院在2012级新生入学伊始,就提出四种人才培养套餐:学术型、高层次专业人才型(ACCA)、应用型、创业型。学术型主要以考研和学术研究为主要培养方向,经过自愿报名、选拔考试组建班级,相应的培养方案有所侧重调整。对高层次专业人才(ACCA)的培养,引进了国际ACCA专业人才培养机构,与学生学业有机结合,目标直指高端专业人才培养。应用型以原班级为依托,突出技术性、实用性,加强实战性。创业型是把有志于毕业后选择创业的同学组织到一起开展创业能力的培养,学习创业相关法律法规、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等,同时深入相关企业了解学习,甚至组建创业公司实战等,将理论学习与创业实践无缝对接,打造未来的创业精英。各种培养类型之间设有转换机制,可以根据需要改变发展方向。目前此项工作正在积极实践推进之中,学生反响较好。除此之外,江苏理工学院化工学院2013级培养模式更加突出基础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阶段性目标引导与设置、以及自我调控的科学机制的建立。从入学之初的专业教育开始,就直接邀请相关行业协会领导、企业负责人、专家学者到校给新生进行本学科最新鲜、最前沿的专业教育;同时发放新生学业规划书,并有阶段性目标的设置与实践的量化标准等。
目前虽然有不少学校已经开始了大学生成长评价模式构建的有益尝试,但力度不大且步伐太慢,仍处在实践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模式和成功的可视化数据,以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为诉求的成长评价体系也只是处于设计阶段,未能达到成熟的状态。因此,应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加快改革实践的进度,进一步健全体制,扩大成果推广的规模,探索出一整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标准,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全面发展。
[1]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35.
[2] 徐子良. 当代大学生创业就业理论与实践[M]. 苏州: 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8: 126-130.
[3] 董存田. “学分银行”制度的发展历程与趋势[J]. 当代教育论坛, 2012(2): 41-46.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Development Evaluation Mode and its Practice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ivating University Students’ Core Competitiveness
ZHANG Wan-jun
(Jiang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001, China)
University students’ development evaluation is the index system of orient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a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development evaluation mode and its practice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n order to improve students’ core competitiveness, several aspects should be focused, including moral competitiveness, learning competitiveness, subjective initiative competitiveness, team competitiveness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competitiveness. An analysis of these aspects and the exploration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may have a positive influence on constructing university students’ development evaluation mode and its system.
university students; development evaluation mode; core competitiveness
2013-11-05
张万军(1980-),男,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G 645.5
: A
: 1672-2434(2014)01-007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