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研究

2014-03-24 12:11杨建锋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4年5期
关键词:鼓励情境创设引导

杨建锋

摘要: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其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问,学生答”的模式,已经不适合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本文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提出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论证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性。没有提出问题就没有创新。

关键词:情境创设;引导;鼓励;善于

新课程教学中要求“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客体”,就是要学生学会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但是,长期以来,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常常是“教师问,学生答”的模式,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然而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具有促进作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又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基础。新课程教学中也要求学生必须学会提出问题,没有提出问题就没有创新。因此,培养学生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认知理论,物理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思维过程。解决问题首先要提出问题,因此,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微观环节,都应该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动摇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唤起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真正“卷入”学习活动之中,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能力的目的。

一、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1.新课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

新课的问题情境的设置要具有合理的程序和阶段性,即问题的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新的高度。创设“小步距”问题情境,要善于把一个复杂的、难度较大的课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子问题(或步骤),或把解决某个问题的完整的思维过程分解成几个小阶段问题情境的创设。

新课的情境创设,首先必须具有适应性和针对性,即必须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心理发展水平和学习材料的难易程度来设计问题,创设的问题情境既要反映物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如物理概念的生成过程。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以及物理问题的分析过程等,又要考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认识活动过程,如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建构等,使知识的探索过程和获取过程有机统一起来。其次,必须具有有序性和阶梯性,即针对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有序性。教师设置问题要梯度适当,排列有序,形成有层次结构的开放性系统,并不断地与外界教学环境保持信息的交换,这样才能使问题情境所包含的信息量不断增加。才能使学生产生“有阶可上、步步登高”的愉悦感,也才能兴趣盎然地接受知识训练能力。

例如:在“光的反射”课题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光的反射现象,如:黑板的发射光线,窗子玻璃的反射光线等,通过生活事例创设光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光的反射现象的兴趣,然后再提出反射光线所遵循规律的情境,通过实验进一步揭示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这“三条线”的关系。分析入射角与反射角这“两个角”的关系。指导学生围绕问题情境阅读课文和动手实验探究,让学生交流观察到生活中的“光的反射”现象,引导出光的反射定律。并研究光的反射定律时的一些思考题,交流研究光的反射定律的过程和结论,最后再深入讨论用光的反射定律解释有关镜面反射、漫反射的现象并运用光的反射定律作图等。

2.复习课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

复习课可以把整章、整节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梳理,通过问题情境创设,唤起对事物过程的回忆,向学生揭示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知识块与知识块之间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区别,让学生掌握一章一节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俗话说:“温故而知新”,就是把过去的情境梳理、整合,从局部走向整体,从简单走向综合,从知识的认知过程走向能力的灵活运用的过程。因此,复习课的问题情境创设定位要广泛关联,及时地对每章、每单元知识加以归纳和比较,将知识点组成知识链,将知识链组成知识网。帮助学生挖掘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键点”,如某个定义或公式在本单元以及整个物理知识中处于什么位置。它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是什么。它包含的每个物理量所代表的含义是什么,使用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哪些地方极容易混淆和引起错误等等。这样的问题情境创设了一种“定而未完”的教学心理境界,让学生迫不及待而又兴趣盎然地去继续学习。使课堂教学具有延伸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减少复习过程的知识断层和思维障碍,使学生能够准确地学会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初中电学这部分内容主要包含电流、电压、电阻、电功和电功率这几个基本物理量,两个重要定律:欧姆定律和焦耳定律,两种基本电路: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三个常用的电学仪表:电流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两个重要的实验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和测定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通过创设这些知识单元的问题情境,进行梳理、整合和再现,使学生弄清这些基本物理概念和定律,并能熟练应用这些知识。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每堂课宝贵而有限的时间,精心构建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提出问题。

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

1.引导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教学中,结合教材适时地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著名专家、学者的多思多问、创造发明的事例,从历史的角度说明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平时只要多思考,凡事换个角度去想想,往往应有很多问题被提出,从实际的角度说明提出问题的可能性。

2.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在自我反思、自我发现中提出问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周密性和严谨性。例如在电学解题中,一道题目往往有多种解法,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己解答,然后让同学互相讨论对照,让他们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3.利用悖论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悖论情景要产生认知冲突,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激烈的不平衡状态,从而迫使学生提出问题并解释其原因。

(1)从“理论——理论”相悖中提出问题。例如在电流教学中,课本上规定正电荷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我们发现导线中正电荷几乎不会,这样通电时导线中就没有电流?

(2)从“理论——实验”相悖中提出问题。例如,在讲解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时,让同学们去发现有电流表、没有电压表时如何测电阻;或有电压表、没有电流表,如何测未知电阻。

(3)从“经验——规律”相悖中提出问题。例如,在讲“音调、响度、音色”课时,让学生自己分析教室附近噪声的来源,让学生自己提出减轻这些噪声可采取哪些措施;讲“影响蒸发快慢因素”时,让学生自己列举生活中加快(或减慢)蒸发的实例;讲“质量”时,让几个同学向大家说说自己的质量是多少。对这些学生很感兴趣,个个争取发言,既活跃课堂气氛,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基本途径

1.教育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学生掌握物理基本概念和原理是学好物理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讲清概念的内涵、外延,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概念之间的关系,然后由学生结合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提出问题,师生互动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2.教师示范提出问题

教师能否巧妙提出问题,直接影响学生提问。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多设问、发问或者明确指出本段中可以提出许多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除了对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表扬外,还应鼓励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基础较差的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学中应捕捉时机适时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并与学生们共同讨论,做实验加以验证,创造融洽的学习氛围。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主题。学生能否提出问题?能否提出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的问题?对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在教学的全过程坚持问题情境的创设,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学物理教学概论》阎金泽 田世昆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

[2]《物理课程标准》教育部 北师大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3]《新课程 新理念》陈旭远主编 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2月第1版

猜你喜欢
鼓励情境创设引导
情境打动孩子心灵,提高阅读感悟效果
幼儿在体育游戏时情境创设的实践与思考
沙画活动中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分析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散打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
试论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四要素”
精心引导,实现学生语言积累多点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