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力军
(兰州市第十九中教育集团,甘肃 兰州 730000)
提升自我专业发展意识 挖掘教育生命潜质
梁力军
(兰州市第十九中教育集团,甘肃 兰州 730000)
名师不应该止步于教育生涯的某一阶段,而应抵御各种名利的诱惑,追求再成长,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专业发展意识;教育生命潜质;名师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师队伍建设力度的加大,各省(区)、市纷纷开展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很多具有较大影响和引领作用的名师脱颖而出。他们教育理念先进,人格完美,学识渊博,教艺精湛,个性突出,其为人师表的示范性和影响力对团队有带动和引领作用。一位普通的教师要成长为名师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也是其人生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诚然,绝大多数名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然而也有一些名师面对纷至沓来的讲座、公开课和繁杂的工作疲于奔命;还有些名师进入学校管理层,忙于琐碎的事务;更有个别名师享受盛誉带来的种种实惠。看来,名师的再成长也有瓶颈期。名师不应该止步于教育生涯的某一阶段,而应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进。名师也要再成长。
名师培养是一个长期积淀、内外因共同作用的过程。名师是在漫长的教育教学生涯中被社会赋予的称号,它能促进优秀教师有方向、有目标、有路径地成长;激励广大教师提升个人愿景,有更高的理想,在追求理想的教育实践中,脚踏实地,倾心育才,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个过程启示我们,不能把出名作为教师职业的最终目标。成为名师意味着责任更大,任务更重,付出更多。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认为:“‘名师’的关键是‘师’,不能以‘名’作为高悬的追求目标。”“名”是社会的认同,学子的崇敬,教育的骄傲;“师”则是滋兰惠树,恩泽莘莘学子。一名教师如果看重名师的“名”,心理就会失衡,就会忽视肩负的重任。名师要淡“名”重“师”,追求发展。要有所发展,就要不断认识自我,使自己具有发展力,通过发展来实现自身价值,通过自身发展影响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具备发展力的名师将具备更强的职业竞争力和教育感染力。发展的动力是更加热爱教育事业,不断从中体会教育的创造力。追求发展,首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教学能力、管理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层次,使自己更能顺应时代的发展。其次,要吸收各种新鲜元素,并且使其为己所用,利用其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最后,要树立终身学习观。纵观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他们都是以终身学习为基本理念,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不断进行自我完善,从而获得持续不断的专业发展。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克指出:“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培养学生也应如此。经过培养成为名师的教师更应激发自己的创造力,使名师的作用最大化。名师教育观念的树立、教育精神的养成、教学方法的创立、教学风格的形成、教学个性的张扬、教学业绩的彰显等,都是在教育实践中,尤其是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与教师团队的协作中完成的。教师成名后,只有扎根教育实践,才能有效回顾自己的教育行为,掂量自己的德、才、识、能,清楚自己为师的优势与不足,发现自己的潜质,对自己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和调整。在反思性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名师将面对真正的自己,寻求真实的发展空间,获得真实的自我更新,不断展现、生成更大的生命力。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17岁开始在乡村小学做教师,潜心教育实践和探索。他在29岁辞掉教育局长职务,谢绝到城市学校任教的邀请,默默守望乡村教育,苦心实践24年,终于写成《给老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等力作,这些著作至今仍然被誉为“教育学的活教材”。无数事实证明,教育教学实践永远是名师生存与发展的沃土,离开或失去这片沃土,教育生命就成为无本之源,教育生命之树将会枯竭。苏霍姆林斯基被世人公认为教育家,他的教育理论被大家认同、赞扬、应用,就是由于他一直在教育教学第一线,他说的话语、举的例子饱含着教育生命的活水,因而感人,因而有效。名师在为人、为师、为学方面均有相当的潜质,如果在他们出名时就固步自封,脱离教育教学工作,这对教育事业及其个人的人生都是一大损失。所以,名师要有强于一般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要有强于一般教师的执着追求。在教学中不断寻找喷射教育智慧的源泉,使教育教学技能更加过硬,使育人质量更高。要不断地向自己的智慧、人格、能力发出挑战,寻找推动自己学习、思考、探索、创造的不竭动力,给自己的生命增添发现、成功的欢乐,这样,名师教育生命的潜质才能激发出来。
有人曾说:“名师是一面旗,名师这面大旗一竖起来,四面八方的学子就会慕名而来,聚集其麾下;名师是一盏灯,这盏灯会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走向成功的彼岸;名师是一座桥,这座桥是连接奋斗与成功的必经之途,是由名师们的奉献精神和无私胸怀凝聚而成的。”由此看来,名师的人格、学术水平、文化修养、职业身份等因素会对学生、教师、社会中的一些人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成名也有副作用,比如过多的头衔,太大的名气,过多的社会兼职等可能会影响名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突破自我的自觉意识,从而使其名不副实;又比如过分恋官,就可能多一个平庸的校长,而少一个未来的教育家。因此,名师更应严以律己,使自己身上的正能量无限释放,始终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著名教授叶澜曾说:“在当今的中国,教师完全可能成为富有时代精神和创造活力的人,教师若把“人的培育”而不是把“知识的传递”看作是教育的终极目标,那么,他的工作就不断地向他的智慧、人格、能力发出挑战,成为推动他学习、思考、探索、创造的不竭动力,自己的生命和才智也在为事业奉献的过程中不断地获得更新和发展。”名师在教育事业中,要凭着坚韧的毅力,不断追求成长,抵御各种名利的诱惑,最终成为教育理论的建设者,教育事业的探索者,教育实践的改革者,教育发展的引领者。只有这样,才是名副其实的名师,才是广大教师学习的楷模。
名师之“名”,由名师对生命的热爱、对事业的钟爱、对学生的师爱所铸就。名师只有执着追求教师这一职业的真正价值,安心于教育实践,不断增长才情,补充为“师”的能量,增长为“师”的优势,才能走上持续发展的道路。■
G451.2
A
1671-1246(2014)07-003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