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三味”课堂 优化课堂生态

2014-03-17 05:06钱兴明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生活味三味数学味

钱兴明

[摘 要] “生态”课堂追求的是让每一名学生都成为课堂主人. 教师要善于攫取生活素材,赋予教材活力,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大胆放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并注重拓展思维空间. 数学课堂应姓“数”,要凸显浓浓的“数学味”.

[关键词] 生态;生活味;儿童味;数学味

我们的课堂是一种特殊的生态,它是由教师、学生、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使课堂真正成为有机的生态整体. “生态化”的数学课堂教学追求的是让每一名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民主自由、和谐共生的课堂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培养思维、张扬个性. 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在课堂上会出现压抑个性、失去灵性、远离生活等现象,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探讨. 基于以上出现的现象,笔者认为课堂生态需要精心打造,应从“生活味”“儿童味”和“数学味”这三个方面来研究课堂生态. 下面,笔者结合自身一些教学实践中的案例,谈谈想法.

“生活味”——让数学活动彰显

灵性

生活是一个大课堂,蕴涵着丰富而鲜活的课程资源,关键是教师能否善于利用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资源,攫取生活中的教学实例,重组教材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创新教育的因素,赋予教材活力,使学生在交流探讨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感悟数学思想方法,从而体会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例如,笔者在执教“用字母表示数”这一部分内容时,可先让学生猜老师的年龄:大家可知道老师今年多大了?想不想知道呢?猜猜看!老师却知道你们大家都是12岁,对吗?现在,老师就以你们大家的12岁为标准,如果老师比你们大18岁,现在你们能不能了解到老师今年多少岁呢?(学生列式解答). 现在,请大家推算当你们几岁时,那年老师是多少岁. 自己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部交流,最后全班汇报. 教师板书:

启发思考:老师好想把你们大家的想法都记下来,你们帮我想个办法,可否用一个式子概括呢?试试看.

学生用不同的式子来表示老师的年龄后,让学生讨论哪一个式子更合理与简洁,从而知晓:同学们的年龄在不断地变化,那么我们就用字母a表示同学们的年龄,但老师比大家大18岁是不变的,所以可以不需要其他字母表示老师的岁数,直接用“a+18”就可以了.

追问:a+18表示的是你们大家多大的时候老师的年龄呢?(生:任意年龄)当a=15时,老师是多大年龄呢?a=30呢?这儿的字母a可以用任何一个数来表示吗?表示400行不行?若用字母a表示老师的年龄,同学们的年龄又可以怎样表示呢?(板书:a-18). 如果这儿的字母a表示大家的年龄,你能否用含有字母a的式子来表示你家人的年龄呢?

笔者在构思教学设计时,没有采用教材中的例题,而是从学生的生活中攫取素材,设计活动问题,创设活动情境. 实践证明,通过“畅想年龄”的活动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需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同时得到了彰显.

“儿童味”——让数学舞台彰显

趣味性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师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理应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活动,发现规律,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给足学生充分实践、体验的时间和空间,把活动的舞台还给学生. 如以笔者教学“三角形的面积”一课的几个片断为例.

片断1 操作实验→自主研究

课件出示:(1)借助实验结果,你能发现三角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有何关系吗?

(2)小组内是如何进行实验操作的?

小组实验:(1)学生分八组操作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其中两组的实验材料: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两个,并且是完全相同的两个. 其中两组的实验材料:面积相等但形状不相同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各两个. 其中两组的实验材料:形状相同但面积不相等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各两个. 最后两组的实验材料:完全不相同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两个) (2)小组内的学生完成实验后进行交流,并且把实验所得的结果写在小黑板上.

如今的课堂,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教师给每个学习小组提供的学具却要能真正体现新课程理念. 倘若这八个小组被提供的学具全是完全相同的几种三角形,那么结论的得出会容易一些,但这样的课堂没有任何波澜,不会跌宕起伏,这种课堂培养的学生会如出笼的馒头、生产流水线上的成品一样,是课堂生态的大忌.

片断2?摇 信息收集→交流研讨

在学生汇报时出现了下面几种情况:(1)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并且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后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2)面积相等但形状不同的两个三角形不能拼成平行四边形. (3)形状相同但面积不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也不能拼成平行四边形. (4)完全不相同的三角形不能拼成平行四边形.

正因为有了上面的精心预设,学生的生成才会这样丰富、这样精彩. 试问,学生亲身体验、自我发现了“确定三角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关系的前提条件是完全一样的两个三角形”这一关键点,他们能轻易遗忘吗?这样的话,数学中严肃而“冰冷”的美丽会被“火热”的发现溶化,数学的枯燥、单调、乏味会被有趣、鲜活、丰富所替代.

“数学味”——让数学过程彰显

科学性

自从《课程标准修订版》颁布以来,我们教师或多或少地认识到数学课堂教学追求的是数学“四基”方面目标的整体实现. “用计算器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是数学规律性的教学,笔者认为,其教学思路不应仅仅拘囿于通过事例“蜻蜓点水”式归纳出规律,然后通过各种练习来巩固和应用规律,而应多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处于一种动态的探索新知过程中,从而有效地感知、体验和建构.

基于这些理解,笔者重新设计了“建立猜想——验证猜想——确认猜想”的教学思路,期望在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时凸显数学教学的“数学味”. 以下是笔者教学实践的简要描述和相关思考.

1. 建立猜想

启思:观察下表,根据24×30=720,一个因数没有变化,另外一个因数乘一个数,所得到的积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猜想,全班汇报.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各算式与第一个算式之间因数的联系,以及积的变化规律,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从而提出猜想:一个因数没有变化,另外一个因数乘几,所得的结果就等于原来的结果乘几.

2. 验证猜想

(1)一个因数没有变化,另外一个因数乘3,根据猜想,它的积会怎样变化呢?

(2)小结:一个因数没有变化,另外一个因数乘3,得到的积是2160,通过计算与比较我们发现,得到的结果就等于原来的结果乘3. 这符合我们的猜想吗?

(3)小组合作完成其余小题的验证.

(4)全班交流和汇报验证的过程.

(5)明确:仅仅验证上述几个例子是没有说服力的,倘若任意列举的例子都符合这一规律,那我们就能确认猜想是正确的.

丰富验证:学生任意找一个乘法算式,填写在表格里.

填好表格后,在小组中将所举的例子放在一起进行观察,每个同学分别介绍自己举例验证的情况,教师留意观察有没有反例.

3. 确定猜想

质疑:我们列举的相关事例,到现在为止,能不能确定我们的猜想成立呢?

揭示:我们发现的规律叫做积的变化规律,结合刚才的事例,认真感悟什么是积的变化规律.

反思:我们是怎样探索出积的变化规律的?

学生由原先的算式推想到一般算式,由简单数据列举到复杂数据,经历了不断列举、不断验证直到发现规律的过程. 为了列举事例并验证,笔者给足了学生探索和实践的时间与思维空间,充分地相信学生,鼓励学生自己去尝试研究和探索. 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注重激发学生从正、反两个角度思考验证的结果,最终得出相关结论,这样不仅体现了探究活动过程的科学性,而且能使学生对“猜想——验证”的数学学习方法有全面和深刻的认识,从而使本课散发出浓浓的“数学味”.

总之,为了让教学课堂回归“常态”,还数学教学以“自然本色”,我们应努力结合新课程理念,深刻反思课堂,使课堂少点做作、少点约束、少点干扰,呈现原生态、充满绿意的课堂.

猜你喜欢
生活味三味数学味
让数学回归“本位”
呼唤“数学味”重返课堂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呼唤“数学味”探讨
创设富有“生活味”的初中英语课堂
抓数学教学本质还数学课的“数学味”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体现“三味”
让作文具有“生活味”
酝酿语文“三味” 打造特色课堂
鲁迅的“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