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积洋
[摘 要] 提问是一门语言艺术,更是一种教学技巧.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笔者尝试以有效提问切入教学,以巧妙设问激发兴趣,以设置悬念启发思考,以科学留白鼓励探究,从而促进学生逻辑推理能力与数学思维模式的发展与形成.
[关键词] 初中数学;提问;兴趣与思考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与系统性兼具、实践性与探究性并重、科学性与社会性交错的基础性课程,对于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必经之道,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教学影响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预设没有基于教材内容的实际要求,问题情境没有立足学生情感与生活的实际需求,提问方式缺乏创新与创造性空间等,导致提问非但没有成为推进数学课堂教学的引擎,反而使师生互动、课堂教学陷入停滞不前、华而不实的教学瓶颈. 由此,笔者以为,摸索数学课堂提问技巧,强化教学提问效率,使学生受益于提问、激趣于问题、启思于探究,是我们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前提保障. 为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从趣味、差异、针对、发散提问四个角度层层展开,提出了几点教学浅见.
趣味提问,妙语连珠激学趣
趣味性是学生主动要求知识学习,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进行思维加工、灵感创造的内在驱动力. 初中数学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主要表现在其理论深度加大、数量关系复杂、空间结构抽象,从而导致部分学生,尤其是女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因此,在教学提问过程中,笔者有意识地提高问题的趣味性,以学生熟悉的网络语言、喜爱的猜谜方式和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互动活动中,让严肃的数学教学变得趣味无穷.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代数式的值(二)”时,教师将所要设问的问题放在了“传数游戏”中,让学生先行体验游戏所带来的快乐,并在传数游戏中思考其中蕴藏的基本数学问题,具体如下.
问题情境 教师事先将全班学生分为四人一组,由第一个学生随意向第二个学生传递一个数,第二个学生将这个数加上4后传给第三个学生,而第三个学生将这个数平方后传给第四个学生,最后,第四个学生将听到的数减去2后得到最终答案.
问题?摇 (1)四个学生轮流传数,并记录下每一轮的四个数,传递完后,小组交流讨论,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2)假如第一个数为10,看看哪个小组最先算出最终答案.
反思?摇 这个问题不仅渗透了代数表达式的运用,而且引导学生利用代数式快速求出问题答案,整个问题都围绕游戏展开,为问题的解决增加了活力,而且问题本身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还为学生增加了一份激情.
差异提问,因材施教促积极
随着数学教学难度的不断加深,差异性存在于每一个学生群体之间,是客观且普遍存在的教学现象. 新课程改革关于学生观的定义明确指出,学生是独立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个体,因此,笔者认为,在初中数学这种难度较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教学中,要关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尤其是在设计问题与随机提问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与接受能力有所区分,以因材施教的提问方式实现激发各个层次水平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目的.
例如,教学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一)”时,教师通过互动方法层层深入,逐步引导学生认知有理数混合运算的基本顺序,而师生互动正是基于梯度明显的多个问题而进行的,具体如下.
问题1?摇 回想你所学过的知识,说说你所知道的有理数的运算有哪些?
问题2?摇 你能分别说出有理数各种运算的基本法则吗?
问题3?摇 观察下面的式子,说说它有哪几种运算?
1-3÷[8×(-1)+8]+0.5÷0.2×10
问题4?摇 请你结合小学所学过的混合运算顺序,思考上面这道试题的运算顺序.
反思?摇 这四道题从最简单的运算类型提问开始,层层深入,让学生充分体验“有理数混合运算顺序”这个基本知识生成的一般过程,保证了所有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节奏. 而且,这些问题的互动又是针对不同群体的学生,如第一个问题可以提问数学“学困生”,不仅可以让其先行进入学习状态,而且简单易答,能增强其学习信心,又如,问题2和问题3可以针对“学困生”或中等生进行提问,而问题4则可以提问班级中的优等生或中等生,以此满足所有学生群体的学习需求.
针对提问,提纲挈领益理解
数学是一门科学性学科,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它的教学条理更加清晰,教学模式更加严谨,这得益于数学强有力的理论基础、清晰严密的解题思路、紧凑连贯的教学步伐. 因此,笔者认为,在课堂提问时要紧扣本单元、本次课甚至本题的教学难点与解题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引导学生们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有针对性地进行思考,寻找解题的正确方法.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尝试列出提纲,由点及面地展开探究活动.
例如,学习苏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勾股定理与平方根”中的“神秘的数组”时,教师为了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更加深刻地理解“勾股定理”与“勾股数”的一般规律,设置了这样一个探究性的问题:
(1)3,4,5;
(2)6,8,10;
(3)9,12,15.
问题 ?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首先感受到的是第一题的勾股数,这是前面教学经常碰到的例子,这就给学生灵感,下面的数可能也是勾股数,因此,学生发现的第一个规律便是这三组数都是勾股数,也合乎教师的第一期望. 为了让大部分学生都能探索出这些勾股数之间存在的规律,教师继续提出了一个探究问题.
师:你能继续写出更多的勾股数吗?
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学生都陆续进行了探索,通过探索、观察,有的发现每一组数中的第一个数加上3等于后一组的第一个数,第二个数加上4等于后一组的第二个数,第三个数加上5等于后一组中的第三个数,而有的发现前面一组数与后面一组数之间存在倍数关系等,总之,这个提问达到了教师预期的结果,学生都能明白其中的规律,针对性强.
发散提问,留白思考利探究
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提高学生利用数学原理与知识开展实践探究活动的动手能力是初中数学教育教学改革对广大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提问是启发思考的前提,是促使实践的基础,因此,笔者以为,在数学问答中,教师不能面面俱到,应留有悬念,适当留白,给学生们留下想象、思考与探究的空间与平台,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开展数学探究性实践活动,尝试以发现问题为起点,从收集信息、分析数据、推理讨论逐步展开,一同寻找问题的答案.
例如,教学苏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平方根”时,教师在导入环节立即将问题渗透在一个生活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帮助学生在上一课时以及预习成果的基础上,大胆思考、实践,生成对平方根先入为主的认知,方便后续的教学. 具体如下.
问题 冰洁家新买了一套房子,她爸爸准备在面积为36平方米的正方形大厅里铺上81块地砖,为了不浪费材料,你能帮助冰洁算出每一块地砖的边长吗?
反思?摇 这道实际问题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非常多见,而且如果学生掌握了要领,其本身是一道简单的题目. 所以,本题的解题要点在于对“不浪费材料”的理解,这就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连结已经学过的知识,懂得“不浪费材料”的意思就是“81块地砖铺上刚刚合适”,再结合学习过的方程知识,设边长为未知数,即可得到式子81x2=36. 如果学生能够算到这一步,就达到了本题设计的基本要求. 教师可再要求学生解出本题答案,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其不仅会求平方根,而且会根据实际情况验根.
总之,提问是摆在广大教学工作者面前一个永不止步的课题,它随着教育教学改革步伐的推进而推进,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而丰富,随着教师教育机制的发展而创新. 笔者以为,我们应立足初中数学的学科特征,根植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与发展需求,以灵活的问题、多变的方式、巧妙的留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个性化发展,充实他们的数学学习,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