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生态视角反思高职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2014-03-12 15:23吴筱明
关键词:中国文化失语母语外语

吴筱明

英语作为沟通的媒介,是欧盟和许多国际组织与英联邦国家的官方语言之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可以说,英语已成为世界通用语,英语教育的重要性也得到了广泛认可,不同国家都非常重视本国的英语教学。在中国,英语课程是大中小学的必修课,事实表明,中国学生从小学至大学一直接受英语教育,学英语的时间已超过十年,但在需要与外国人进行交流时出现的是听不懂话的“聋子”和说不出话的“哑巴”,就连平时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馄饨”(wonton)、“馒头”(steamedbuns)、“豆浆”(soybean milk)、“花卷”(steamed twisted roll)、“炒米粉”(fried rice noodles)、“粥”(congee/porridge)等食品也无法用英语描述,又如“上火”(excessive internalheat)、“孝顺父母”(be filialtoparents)、“梅兰竹菊”(Plum,orchid,bamboo,chrysanthemum is known as four gentlemen in Chinese classic literature)等描述中国特有词汇时欲言又止,在描述中国传统节日名称如元宵节 (Lantern Festival)、中秋节 (Mid-Autumn Day)、端午节时 (Dragon Boat Festival)更是无法完整表述,反之,部分中国学生却能熟练使用英语俚语、成语、谚语,把过西方的“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的节日作为时尚潮流。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老师反映不少学生在翻译时汉语认读及书写错误百出,中文表达夹杂英语词语,在表述思想时词不达意。我们不禁要反思英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经过多年英语教育培养出的大学生不能用汉语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不能正确书写汉字,也不能将身边事物用英语进行描述,更不用说向外国人介绍并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事实表明,英语在当今中国的重要性已经远远超出了合理的范围,对母语和母语文化的漠视必须引起教育者的关注和警觉。近年来,文化生态学的研究引起了各学界的关注,教育界也意识到保护文化生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消除文化帝国主义,保持语言与文化的多样性和多种语言文化的和谐共处。笔者认为要剖析“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存在的原因,应从宏观的层面着眼,语言教育很大程度上是文化教育 (贾玉新,1997),以下就从文化生态角度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在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文化生态理论及“中国文化失语”的概念

1.1 文化生态理论

Ecology(生态学)原为生物学领域内容,指植物、动物、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文化生态学(CulturalEcology)是由美国人类学家朱利安·斯图尔德 (JHSteward)开创的,在1995年他出版的《文化变迁的理论》(Theory of Culture Change)中,明确了文化生态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标志着文化生态学的诞生。文化生态学是将生态学的方法运用于文化学研究的新兴交叉学科,是研究文化的存在和周围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及规律的科学。文化生态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生态是指影响文化生产、演进的自然环境、科学技术、经济体制、社会组织及价值观念体系等变量构成的整个文化生态系统。狭义的文化生态主要是指精神文化与外部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以及精神文化内部各种价值体系之间的生态关系 (Steward,1955)。

1.2 中国文化失语

失语症 (Aphasia),最初是医学术语,指由受伤或疾病引起的大脑损伤而导致思想表达能力、口语及书面语理解能力的部分或全部缺失。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评论家面对西方文学思想的入侵以及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流失现象,提出了“中国文学失语症”。由南京大学的从丛教授于2000年10月19日在《光明日报》发表了题为“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的文章,首次提出中国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从丛,2000)。这一现象最主要的特征是在用英语表达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特色或传统文化内容时,常常显得力不从心,捉襟见肘,造成交际障碍。

在科技日新月异、全球一体化迅速发展的时代,高职学生作为生产一线的高素质人才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然而,在与西方人交往过程中,许多高职学生在遇到需要表达中国本土文化特色或传统文化内容时,由于部分学生对于母语文化中习俗的知识储备欠缺或母语文化知识的英语表达能力有限,部分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低下,只能用汉语描述,造成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从而中断了双方的语言交流,这种“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在高职英语专业学生中普遍存在。

2 英语教学重视文化生态的必要性

2.1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交际的过程是一个双向交流的传输过程。跨文化交际的双向性决定了本民族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兼容。Singer(1987)曾说过“一个人如果不了解自己的母语文化,就很难真正理解另一种文化”,束定芳、庄智象(1996)认为本族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中至少有两个重要作用:一是作为与外族文化进行对比的工具,更深刻地揭示外族文化的一些主要特征,从而也加深对民族文化本质特征的更深入的了解;二是通过对学生本民族文化心理的调节,培养了学生对外族文化和外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外语和外族文化的积极性,增加他们的学习机会。因此外语学习不应该只是了解西方文化,还应更好地理解本民族文化,并能够用外语对外传播本民族文化。

2.2 跨文化交际的需要

跨文化交流意味着交际双方文化的吸纳与传播,文化传输的双向性既需要完成对目的语文化的输入,也需要完成对母语文化的输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跨文化交际的平衡发展。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树立平等的文化意识和对待不同文化的应持有的态度,了解东西方文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和感受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教会学生审视西方文化价值观的角度和方法,帮助学生对比并理解中西方文化价值观、思维方式、传统习惯,掌握手势、面部表情、时间和空间等非语言因素的使用。

2.3 文化全球化的趋势

文化全球化是指不同国家的文化通过跨文化传播、沟通和相互补充进行融合,旨在打破地区界限和固有的文化模式,从而实现文化认同。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其世界影响力不断扩大,“汉语热”、“汉文化热”在全世界逐渐兴起,已有85个国家的2300多所高校开设了汉语课程,约3000万外国人正在学习中文,法国,日本,俄罗斯先后开展了中国文化年活动,并且这一数字正呈上升趋势。“让世界了解中国”的真正在于把中国的文化成果、文化资源、社会状况和旅游资源介绍出去,让世界人民共享优秀的文明成果。

2.4 大学英语教学的要求

2000 年,教育部颁布的第一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指导性文件《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基本要求》中指明“将语言基础能力与实际涉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以满足21世纪发展对高职高专人才的要求。”2004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要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外语教育界认为外语教学既是语言教学,又是文化教学,因为“在外语学习中只有通过与本民族文化作比较才能更好地理解外国文化(A foreign culture can only be perceived by means of comparison with our own culture.)(Nord,2001)。

3 从文化生态角度看“中国文化失语”的原因

“中国的文化生态教学严重倾斜,学习者在学习英语及日常生活中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过分移情。”(肖龙福,肖笛,李岚,宋伊雯,2010)从文化生态的角度看,英语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微观的文化生态系统。由于文化生态系统是人、文化与物质环境构成的有机整体,其各部分(要素)受制于整体又牵制整体发生作用。由此可见,英语学习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文化以及教学环境组成的,各要素之间是紧密联系又和谐发展的。

3.1 教和学的因素

课堂教学是我国学生学习英语的主渠道,教师是英语知识最直接的传播者,在学生的学习中有导向作用。不少教师认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就是目的语文化的导入,在教学中,过多地进行目的语文化的输入并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用目的语进行思维。在教师的长期熏陶和影响下,学生产生了一种语言优越感,使学生认为西方语言文化优越中国文化,因而不少学生向往外国生活、追求西方文化的生活方式,崇尚对西方价值观,甚至产生崇洋媚外的思想。这种现象的产生源于作为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学导向作用,外语教师长期忽视母语的正迁移作用,忽视母语及母语文化的教学而且过度强调目的语及目的语文化的输入,导致学生对本土文化知识储备不足,影响了用英语表达本土文化的能力,造成“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理论认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就迁移作用而言,在学习过程中先行学习往往影响后续学习。如果先行学习对后续学习产生积极影响,就是正迁移,反之就是负迁移。外语学习是建立在掌握一定母语的基础之上的,刘润清认为:学习外语时,完全脱离母语是不可能的。语言之间有些普遍现象,不参考母语,不与母语对比,会造成莫大损失(刘润清,1999.)因此,只有在深刻理解并掌握了母语文化的基础上,才能比较出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异同,产生积极的正迁移。外语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渗透中国古典文化知识和悠久的文化传统,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意识。

3.2 社会文化因素

英语文化的强势地位影响着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改革开放后,接受西方文化成为中国社会的时尚,社会文化环境影响了人们对文化的接受程度。西方国家的文化知识、价值取向、审美观念、道德理念、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中国人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但在“英语文化帝国主义”的影响下就有可能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皈依西方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和道德观,对于本土文化的价值漠视,甚至抛弃。中西文化交流,总是厚西薄中,这种不平等的文化心态,导致在文化交流中对西方文化的仰慕和对本土文化的贬低。随着中国在全世界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汉语热”让不少外国人为中国五千年文化沉淀下的传统精髓为之惊叹,而中国人本身却忽视中国传统文化。李少华(2006)指出,中国英语从早期的“广东行话”、“洋泾浜英语”、“中国海岸英语”、“香港英语”等非标准形式发展到中国英语作为一种独立变体,经历了漫长的渐近式发展过程。据统计,牛津字典中以汉语为来源的英语词有一千多条,英语中已使用从中文借用的词汇、短语数量种类居于英语中借词第十一位。中国英语用于表达中国独有事物以及社会价值观念,作为世界英语变体之一,中国英语已被广泛接受,但是在教学中忽视“中国英语”的存在和影响。

3.3 教学环境因素

无论是外语教学大纲的制定者,还是外语教育工作者,对母语及母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都缺乏足够的认识。教材是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一个主要工具,它决定着学生的知识体系。不难发现,多数有外语专业的大学都开设了类似《英美概况》、《英美文学赏析》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作为主要学习载体的教材都引用原汁原味的英美原版出版物,课堂上大量介绍国外的文化与习俗,学习的教材的过程成了对国外文化的消化吸收过程,而《大学语文》、《中国传统文化赏析》课程在外语专业学习中极少甚至是没有开设,如何用英语介绍中国节日风俗、儒家思想、唐诗宋词、名胜古迹、中国菜肴等负载中国传统的文化与习俗的内容微乎其微或几乎不涉及。

另外,我国人才培养和选拔制度中没有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的考察纳入各类考试内容中,如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以及硕博考试极少甚至毫无顾及此方面的知识。要切实改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将中国传统文化纳入各类考试也是一种重要的手段,通过考试这支指挥棒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中国传统教学。

4 结语

英语及其文化学习在当今中国的重要性已经远远超出了合理的范围,对母语和母语文化的漠视现象必须引起人们的重视。从文化生态的角度看,造成“中国文化失语”的原因主要是英语学习生态环境各因素发展失衡,英语学习过程受教和学的关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和教学环境因素影响。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过多地侧重目的语文化的学习,进行文化单向性传输,强调对目的语文化的适应,忽略了母语及母语文化对外语教学的影响,导致在外语教育中文化“逆差”现象的出现。

高职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语言的能力,因此英语教育者在外语教学中应提高教师文化素质,帮助学生建立平等文化交流意识,加强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学习的引导;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活动,珍视中国传统文化瑰宝,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育政策、课程设置、考评指标方面添加中国文化的比重,加强母语文化教育,以培养学生正确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1]Steward.J.H.Theory of Culture Change[M]U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55.

[2]Nord.C.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s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Singer.M.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Perceptual Approach[M].NJ:Prentice-Hall,1987.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3.

[5]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外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6]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7]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英语课程基本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8]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9]肖龙福,肖迪,李岚,宋伊雯.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10):39-46.

[10]刘润清.跨文化交际— —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蔽文化[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1]李少华.英语全球化与本土视野化的中国英语[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中国文化失语母语外语
母语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母语
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调查研究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学生英语学习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成因分析
大山教你学外语
论《远大前程》的语言特色及其母语迁移翻译
多一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