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
摘 要: “中国文化失语”是现在大学生在英语学习和交际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本文结合教学实际,从多元文化意识缺乏、知识获得途径缺乏和求知、表达欲望缺乏三个方面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做出分析。
关键词: 中国文化失语 多元文化意识 交际
引言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使得英语成为国际通用语言,英语学习早已成为中国大学生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和任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近些年来的大学英语教学突出强调文化教学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作用。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综合文化素养不仅包括英语语言所代表的英语民族文化,还包括中国文化。但是,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多以英语国家文化为背景教授英语语言,以增进我国英语学习者对英语国家文化习俗的了解,更好地使用语言,了解和吸收西方有益的文化知识,却很少注重英语作为语言传达中国文化的作用。南京大学的从丛在2000年就提出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存在,他明确指出“我国外语界忽视了作为交际主体的另一方的文化背景即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应当将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贯穿到各层次英语教学中”(从丛,2000)。目前“中国文化失语”已成为大学生英语学习和交际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只有了解他们在英语学习和交流中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才能有效地帮助他们真正提高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笔者结合教学实际,通过学生调研和座谈等方式对学生造成“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一、多元文化意识的缺乏
文化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目的都是交际,而交际是以文化为依托的。对中国的大学生而言,在他们进行英语学习之前,都具备相当的中国文化基础,这在一定程度上有益于他们用英语表达和传播中国文化。但在当前的英语教学中,无论是教师和学生都理所当然地认为英语课上学习的文化指的是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文化,而非本族语文化。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师会涉及中西方文化对比,但多注重西方文化的介绍和讲解,以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中国特色文化的介绍只是一带而过。在课外读物的推荐上,教师也多推荐英文原版名著、小说或是汉语版的外国历史、作家介绍等书籍,基本不推荐任何汉语读本。这体现了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缺乏多元文化的意识,将文化单一地定义为西方文化,无论是从教学过程和学习内容上都会出现一边倒的倾向。因此,培养师生多元文化意识,使他们认识到母语文化也是交流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交流沟通的立足点、出发点和桥梁。“文化学习者只有有了深厚的母语文化底蕴,才会有清晰的母语文化的身份认同感,才能对异文化的文化差异有强烈的敏感性和宽容性,也才能理解并批判地吸纳异文化,将其整合进学习者已有的文化图式,以达到内在文化人格的完整和完善”(袁芳,2006)。英语教学中加入中国文化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的能力,促进他们进行跨文化交际,还可以提高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力,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思想根源问题。
二、知识获得途径的缺乏
要正确地用英文表达中国文化,首先要学习与中国文化有关的英文知识。毫无疑问,教材是学习这些知识的最佳途径,但现在的教材从大纲设计到教材编写都未体现出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学生在上大学以前主要学习英语语法、句型等基础知识,而大学则是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特别是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因此当前大学中的英语教学无论是专业或是非专业都是以介绍西方历史、文化、社会和思想为主,力求通过带给学生真实的语用环境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这样的主导思想使得现行教材选用的都是含有西方本土文化和语言的文章,很少出现与中国文化有关的内容,更不用说提供帮助学生进行中国文化表达的知识。在教学上,英语课堂上教师多以英语国家文化为背景教授英语语言,以增进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习俗的了解,更好地使用语言,极少准确完整地向学生传递中国文化知识。而现行开设的中国文化课程,如大学语文,都是由中文专业的教师用汉语授课,这种方式只能提高学生的中国文化素养,因为英语输入的缺失必然会对交际时语言表达的流利性和准确性产生影响,所以具备中国文化知识的专业英文教师缺乏,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学生中国文化英文表达能力的提高。
三、求知和表达欲望的缺乏
语言学习的目的是交际,交际本身是双向的,也就是说,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出现要求交际者用英文进行中国文化传播的需求。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出现这种需求的时候会有多少?且不说现在很多学生依旧在进行着“哑巴英语”的学习,就是作为一个非一线城市的英语教师,又有多大的需求?交际中对中国文化英文表达的低需求导致师生对这方面知识的求知和表达欲望缺乏。就像如果不是与毕业证挂钩,有多少学生会主动考四级;如果不是出国必须,又有多少人会考雅思一样,没有需求就没有动力。另外,现行的教学评估模式也主要集中在英语的语言层面,即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的提高,而对其文化承载和表现的文化却很轻视,因此它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功能就很难发挥。还有一点容易被忽视的就是文化身份的认同。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不免会受到目的语文化的影响,如果学习者不是有着深厚的母语文化底蕴,对母语文化有清晰且理性的认识,就会对目的语文化不加甄别地全盘接受,无视自身文化的独特性和优越性,从而导致在实际交流中产生母语文化认同危机,形成羞于对中国文化进行英文表达的心理障碍。
结语
大学生文化知识(包括中西文化知识)的贫乏,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及其英语表达能力的缺失现象不容忽视。除了增强对中国文化的正确认识,改革教材编撰和评价体制等以外,教师还要重视学生由于自身听、说、读、写、译语言能力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形成的障碍和带来的困难。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日益增强,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瑰宝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显得越来越重要。“语言文化间的双向流动要求我们的外语教育绝对不能单脚前进”(刘略昌,2007)。在大学英语教育中同等重视母语文化与英语文化的教学,培养学生对母语文化的归属感,对英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双向互动认知,才能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全面认识中西文化差异和正确理解异文化世界观、道德观和价值观,才能真正实现人文素养教育的功能。
参考文献:
[1]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2]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6.
[3]李文中.英语全球化及其在中国本土化的人文影响[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5.
[4]刘略昌,黄斐.被忽视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功能[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12.
[5]袁芳.试析外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地位和作用[J].外语教学,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