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韦朴
摘 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通过加强朗读训练,切实有效地优化语文教学,是一个需要在理论上与实践上着力进行研究、探索的部分。作者基于以上观点对朗读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研究,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以期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发挥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课文朗读 朗读教学法 有效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通过加强朗读训练,切实有效地优化语文教学,是教师研究探索的重要内容。基于以上视点,笔者结合一线教学中的做法和想法谈谈看法。
一、全方位掌握朗读的技巧
1.读准字音技巧
在朗读过程中将字音读准是提高其正确性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把字音读正确更是最基本的要求。字的读音包括平翘舌音、前后鼻音、轻声、儿化音等。我们在教学像“的、地、得”“着、了”这样的虚词时,往往会忽略对这些虚词的轻声处理。
2.读正语调技巧
朗读时语调的正确与否直接反映了学生对语言文字、标点符号等语句因素的正确把握能力的强弱。句式不同,其语调的处理也不尽相同。例如,陈述句在朗读语调上就表现得较为平缓。而疑问句的语调则在句末得以体现,感叹句特点则是句末处的语调下降。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语调的反复训练,使小学生能掌握一般语调的处理技巧。
3.把握节奏技巧
有感情的朗读应以读正确为前提。节奏的把握,是正确朗读的一项重要内容。节奏的把握是指对句子的标点停顿、逻辑停顿的正确把握。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教材《听听,秋的声音》一课时,让一个学生读题目,结果学生就读成了“听听秋的声音”,学生把逗号省略了,于是我就抛出一个问题:“课文的题目和我们平时接触的有什么不一样?”学生马上意识到在这个题目中有一个逗号,于是我告诉学生这个逗号在朗读时是不能省略的,否则,题中的情感就变了味。
二、在理解文意中进行朗读
1.比较关键词句
实践证明,教师在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时,可采用感情朗读法,也就是教师要注重使学生感悟文本背后所蕴含的情感,使学生通过朗读而触摸到文章中字词间所彰显出的冷暖,能够感悟出自己的感动。其具体的实现途径或方法,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比较关键词句加以实现。例如,人教版三年级教材《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写道:“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句子的比较“春天,树木长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抓住关键词“抽出”和“长出”让学生反复体味,从中感受到这句话中的“抽出”很好地表达了树木那种朝气蓬勃、富有生命力的美好画面。经过比较之后学生再次朗读文中句子就会有意识地把树木朝气蓬勃、富有顽强生命力的美好画面读到位。通过对关键词句的解读,能让言语的学习无痕地融入文中,能扎实地发展学生的朗读技能。
2.享受画面美感
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时,可以通过阅读内容上的美丽画面催生感情。小学语文课本非常注重画面的设计,读者在朗读时如同在欣赏一幅幅奇妙的美丽画卷。有的是伟大祖国的壮丽河山,有的是自然界的花鸟虫鱼,这些都能使小学生如临其境、赏心悦目。其间有很多经典之作,如《九寨沟》、《葡萄沟》、《富饶的西沙群岛》、《黄山奇石》等。有了这些美丽的画面,教师在激发学生情感朗读上就有了用武之地,也就成了有米之炊。关键性的问题就是教师如何用,如何加以引导,因为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尚不成熟,所以老师的及时引导非常关键。
3.插上想象之羽
美文佳作往往会使人产生无限想象,而这种想象时常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也就是我们时常所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却能将语言文字所创设的意境之美展现出来。因此,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将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化的审美感受,让学生的感官通过审美实践的累积实现品味语言音律之美。
三、感情化朗读,让学生升华情感
1.抓好晨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驱使学生学习的强大内部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会使学生感到学习有极大的吸引力,能带动学生主动愉快地努力求知,乐而不倦地勤奋钻研。早晨是读书的黄金时段。早读是培养朗读情趣的最好时机。可组织赛读,如同桌互读互评,男女竞赛,小组竞赛,代表竞赛,看谁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举办“课文诵读比赛”、“诗歌吟诵大赛”……让学生在竞争激烈的朗读对抗中,不知不觉地积极主动地提高朗读能力。
2.挖掘课堂
首先,精设课前导入。“多媒体集图片、文字、声音、动画于一体,在渲染气氛、创造环境、再现情景等方面具有传统媒体不可替代的优势。它的内容都源于学生的亲身经历和平时的耳闻目睹,或展现优美的画面,或展现感人的瞬间,或展现活动的过程,这样极易唤醒学生的情感,打开记忆的阀门,产生不吐不快的表达需要”。导入时,教师通过多媒体把语言文字等抽象符号转换为直觉艺术,使学生对文本产生最直观的认知,具备初步的情感体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加强范读引领。倾听高水平的朗读,是理解课文的有效途径,再对照朗读,提高朗读水平。教师应通过有感情范读,或多媒体影视朗诵,使学生在“听书”中仿佛身临其境,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通过教师搭起的桥梁参悟文本,进而整体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
总之,读是培养语感的需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需要。反复、动情、用心地朗读,能把文本读深刻,读细致,能走进文本的内心,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只要我们坚持以读为本,以生为准,优化朗读教学的方法策略,真正实现朗读训练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完整性,就一定能使朗读教学真正走进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刘蕴智.朗读教学不容忽视[J].小学语文教学,2006(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