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光安
[摘 要]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发扬战争年代形成的优良传统,以建设一支具有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党组织为目标,未雨绸缪,超前谋划,防患于未然,坚持内外兼修,注重从制度上加强党的建设,以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党的领导人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执行党的纪律,确保各项党建措施不走样。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建设;执政考验;历史经验
[中图分类号] D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4)01-0027-03
加强党自身建设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法宝之一,也是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必须坚持的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应对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党全方位的加强了自身的建设。
一、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28年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国共产党人用自己的行动向人民群众展示了其代表社会进步的先进性和为人民谋福利的政党性质,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与爱戴,可以说,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成绩和功劳固然可贵,但它又往往容易使人产生满足感而丧失继续前行的动力。在革命即将成功之际,由于环境和地位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内存在着“革命到头”了,骄傲自满、贪图享乐的思想情绪, 甚至在思想上发生了堕落性质的变化。在历史发展的转折关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而是以强烈的忧患意识,认识到了革命胜利后党的肌体会遇到被腐蚀而颓废的可能性,因而在新中国诞生前夕,党的许多高级领导人就在不同场合下提出革命胜利后加强党的建设的思想。刘少奇在1948年12月对马列学院第一期学员的讲话中指出:胜利后一定会有人腐化和官僚化,如果我们党注意到这一方面,加强思想教育,提高纪律性就会好一些。[1]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曾做过经典的论述:“在拿枪的敌人被消灭以后,不拿枪的敌人依然存在,他们必然地要和我们作拚死的斗争,我们决不可以轻视这些敌人。如果我们现在不是这样地提出问题和认识问题,我们就要犯极大的错误”,“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为了避免可能被“糖衣炮弹”击垮的危险,毛泽东还适时提出了要求共产党员加强作风建设的“两个务必”思想[2]。
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预言在后来得到了验证。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全国许多基层党组织和部分党员干部中,不同程度地出现过贪污腐败、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等现象,中国共产党采取果断措施,及时阻止了腐化堕落思想的蔓延,确保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及社会主义革命的顺利完成,并保持了较长时期的清正、清廉和清明的政治局面。
二、内外兼修,注重从制度上加强党的建设
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必须采取坚决措施,防止自己的工作人员去追求升官发财,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的主人。[3]防止党员干部由公仆变为主人的途径很多,既可以从思想上加强党员和宗旨意识教育,增强党员领导干部的自律能力,也可以加强党的各项组织和制度建设,从外部筑牢党员干部蜕化变质的防线,提升外部制约作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防止部分党员居功自傲,利用手中权力为非作歹,贪图享受,党加强了从内部进行制度建党工作,先后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廉政监督制度。1949年11月,在毛泽东的提议下,党中央作出了《关于成立中央及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决定》,组建由朱德任书记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紧接着,中央和地方各级党政军机关及群众团体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也相继成立,由此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刚满月余,党的内部监督机制建设工作就拉开了序幕。1952年初“三反”运动进入高潮,2月9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加强纪律检查工作的指示》,要求各级党委积极支持和帮助做好纪律检查工作,选调和提拔一批忠实可靠,作风正派,具有一定政治文化水平的党员干部到纪检部门工作。1955年3月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一致通过了《关于成立党的中央和地方监察委员会的决议》,选出了以董必武为书记的中央监察委员会,代替中央的和地方各级的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借以加强党的纪律,党的八大党章从产生方式、领导体制和任务职权三方面对“党的检察机关”作出规定,进一步规范了党内监督检查制度组成,促进了内部监督制度建设成效。八大新党章还充分尊重党员权利的行使,中央颁布了一系列党员须知,赋予党员有根据地批评党的任何组织和党员,向党负责地揭发、检举党的任何组织和党员的违法乱纪行为的权利。
在外部监督机制建设方面,党主要以群众监督和民主党派监督为两大着力点。首先,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发动群众揭露党政部门和工作人员的缺点和错误。1950年4月19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决定“在一切公开的场合,在人民群众中,特别在报纸刊物上展开对于我们工作中一切错误和缺点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要求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批评并就这些缺点错误在报刊上作公开自我批评。1952年2月9日,中共中央在《关于加强纪律检查工作的指示》中明确要求,各级党委的纪律检查委员会与各级人民监察委员会可酌情实行合署办公,分工合作,互相辅助,加强联系,做好工作。其次,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对党执政和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工作的监督作用。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中国特色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和优点。毛泽东领导创立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制订了“长期共存、相互监督”的方针,有利于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作用的发挥。每逢重大事件,中共中央总是虚心向有丰富政治经验的党外人士请教,并积极采纳其合理性建议。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中央通过颁布决议、命令等形式,从体制内和体制外两个方面,建立了一系列严格而周密的监督检查体制机制,这些措施保证了党拒腐防变工作顺利进行,改进了党的工作作风,提高了工作效率,体现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思想,对在执政条件下继续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起到了刚性的保障作用。
三、惩防并重,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结合一个时期党的中心工作,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以解决党内存在的问题,这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个创举。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对党的建设有如下特点和优势,一是活动的时间上具有阶段性。即集中一段时间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后即告结束,不打持久战,如此不致于使党员因活动时间过长而感到疲惫,从而影响到活动的成效。二是活动的主题具有时代性和针对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中心工作是不同的,而不同时期党内出现的问题也会有所差别。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许多党员当了官,手中掌了权,加上革命功臣情结的影响,就很容易使一部分人出现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作风,从而使反对和整顿官僚主义就成为执政后党的建设中的一个主要课题。三是活动的形式具有灵活性。如开大会集体学习,个人自学,互相学习,批评和自我批评,撰写学习心得等,灵活多变的活动形式可以丰富学习的路径,可以迅速达到活动的目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就针对当时党内教条主义盛行的情况,开展了为期三年的延安整风运动,不但开辟了党进行大规模主题教育活动的成功案例,同时也为后来类似的党建活动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各级人民政权机关相继建立起来,许多对新中国的建立作过贡献,功勋卓著的党员被任命为各级政府机关的领导干部,中国共产党人正式执掌起建设国家的历史任务。然而,环境变了,地位不同了,使得党内一些同志很容易在思想上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在实际工作中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如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贪污腐败的现象就难免会发生。另外,党的组织规模迅速壮大,仅1949年一年内新增党员数就达140万人之多,截至1950年上半年,“已增加新党员约200万人,其中很多人的思想作风不纯;老党员与老干部中也有一些人骄傲自满,发展到严重的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的恶劣作风,引起人民的不满”。[4]特别是一些新发展的党员之中,有些人的思想极为不纯,正如刘少奇所指出的,“现在加入共产党的人,不独不担负什么危险,而且可以获得个人的许多保障以及荣誉、地位等等。这时,落后分子、投机分子、反动分子就会希望加入我们党的,而且有不少的坏分子积极地要钻入我们党内来。”[5]因此,党的队伍存在着严重的组织不纯、思想不纯和作风不纯的问题。针对以上情况,中共中央自1950年下半年开始,先后进行了在全党全军中开展整风运动(1951年夏秋冬三季)、“整党”运动(1951年下半年至1954年春)和 “三反”运动(1951年11月开始)。经过几次大规模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党的工作作风问题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党员的思想更加纯洁,党的基层组织得到了普遍的整顿,“在完成整顿的基层组织中,平均约有90%的党员是符合或基本符合共产党员标准的,约有10%不符合党员标准。经过整党,共有32.8万人离开了党的组织。其中,属于混入党内的各种坏分子和蜕化分子的23.8万人被清除出党,9万余人不够党员条件自愿或被劝告退党。”[6]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在加强自身建设过程中开展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是十分成功的,为接下来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四、率先垂范,执行党的纪律不走样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虽然认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但并不否认杰出人物对于推动历史进步的重大作用。从本质上说,领袖(英雄、杰出人物)亦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员,只不过他又不同于一般的群众,而是在人格、能力等方面都高于普通群众的人,对普通群众往往具有超乎平常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因而,杰出历史人物应是带领人民群众奋勇向前的核心,是群众团体的主心骨,是普通群众的榜样,他(她)们的一言一行,最能使人民群众信服,成为普通群众争相效仿的楷模,从而对历史产生不同一般民众的重大影响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领袖和主要领导人是一个政党的核心和灵魂,是普通党员尊重和信任的榜样,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对于一个政党的存在和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他们用生命和智慧创立和发展了党,为取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建设新中国付出了毕生的精力,是当之无愧的人民功臣和历史伟人,但是他们并没有因为巨大的历史贡献而居功自傲,而是始终恪守一名共产党员的基本遵循和品格要求,为千千万万普通的党员和群众树立了榜样。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及其战友们总是以人民公仆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他们如同战争年代那样谦虚谨慎,不谋私利,不搞特殊,从而使党风和社会风气始终保持着良好的状态。毛泽东曾亲自写信给当时的沈阳市政府和湘潭县委负责人,要两地政府立即停止为他修建塑像和进行故居修缮,以免在人民群众中引起不良影响;毛泽东在多个场合反复重申七届二中全会的不祝寿,不送礼,少敬酒等六条规定;毛泽东还婉拒了杨开慧烈士的哥哥杨开智以及少年时期的多位同窗要求给予工作照顾的来信。周恩来为了杜绝亲属利用他的身份谋取不当关照,特别制定了十条不成文的家规。中国共产党正是有毛泽东和周恩来这样一批身居高位但清正廉洁,不谋私利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他们的以身作则和身为楷模,使得建国初期党的建设取得了重大胜利。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面对来自各方面、各领域的挑战与考验,科学分析形势,结合党的建设的实际,落实了应对措施,有效的化解了各项考验和挑战,顺利渡过了开国难关。通过狠抓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使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政权建设、军事外交、社会建设等各项工作也有序展开。其实践与探索,为今天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应对新时期“四大考验”和“四个危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
参考文献:
[1]王宁.关于建国初期我党反腐败斗争的历史思考[J].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2.
[2]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8.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31.
[4][6]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上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168.172.
[5]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68.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嘉定区委党校教师,复旦大学社科部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周奕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