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化改革精神的新特点

2014-02-26 06:09蒋光贵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4年1期
关键词:新特点

蒋光贵

[摘 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化改革精神表现出一些新特点:将改革紧密地与实现中国梦联系起来;改革从指导思想到各项措施具有鲜明的辩证性;改革表现出全面性、坚定性和充分的自信心。研究这些新特点,对于理解和贯彻全会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精神;新特点

[中图分类号] D2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4)01-0007-04

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就会看到,其改革精神具有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改革紧密地与实现中国梦联系起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阐述的奋斗目标体现的全面深化改革精神具有以下特点:

(一)将改革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远大目标有机统一起来。《决定》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1]中国梦的改革精神不同于以前的改革:

一是它不仅仅局限于追求富强,而是“强调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2]。这三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包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也包含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还包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期不远。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使得我们追求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也日益接近,充满希望。

二是它不仅仅局限于当前的发展,中国梦思考实际上贯穿了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时空。近代以来,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受到西方列强的欺凌,领土主权不完整、经济上被掠夺、社会畸形发展、人民痛苦,一度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每个中国人想起那段历史,都会感到心痛”[3]。中国梦的提出,将中国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统一起来,昭示了党和国家的宏伟图景,不但反映了中华民族每个人的心愿,也展示了中国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良好愿望。明确提出实现中国梦,体现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继往开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自信和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的责任担当。

(二)将改革与实现中国梦的原则有机统一起来,为全面深化改革并取得胜利明确了政治前提、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撑,找到了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三个必须”,第一次把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这三大要素统一起来,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全面深入改革开放、实现中国梦的基本原则。

一是中国的改革必须走中国道路。这是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改革开放,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我国经济总量已达到世界第二位,民主法制、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了道路自信,并在《决定》中对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必须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做了具体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4]

二是中国的改革必须要有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侧重于中国梦的国家理想和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侧重于中国梦的社会理想和目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侧重于中国梦的个人理想奋斗目标。这三个目标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内在的,相互促进的,是分不开的。同时,这些理想和目标的实现,又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因为民族精神是团结的纽带;改革创新思维时代精神是动力。中国精神包含了理想、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领导和动力。正如《决定》所说: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三是中国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实现中国梦的目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实现中国梦。《决定》贯穿了人民性的特征,如“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5]、“维护人民权益,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6]、“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7]。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内在、相互促进的。有了正确的道路、有了一往无前的精神、有了力量源泉,改革的成功就有了保障。

二、全面深化改革精神具有鲜明的辩证性

全面深化改革深刻地贯彻了唯物辩证法思想,体现在:

(一)三个“解放”使改革更加体现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决定》强调:“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8]这里,不但第一次提出了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将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与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紧密联系起来,突出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也就是说,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些年来我们都很重视,我们过去的改革,主要侧重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经济制度、文化体制以及政治体制的改革,这些改革是必要的、重要的,虽然也对社会管理有所改革,但改革的时间不长,也不够深入。如果要将改革全面深入推进,如果缺乏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如果没有全社会的积极性,改革就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如果是这样,改革就不全面,不深入。对此,《决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里的“治理体系”,指国家与社会共同治理。国家与社会的改革互动起来,包含着国家与社会协商、协调、协作、协同等多层意义。《决定》专门用了一部分讲“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体现出三点新精神:第一,体现出系统治理的思想。《决定》提出“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9]这里明确了“领导”、“主导作用”、“参与”各自的角色以及党和政府对社会参与的“鼓励”、“支持”态度以及“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目标。第二,提出了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的改革方向。《决定》提出“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10]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将有力促进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和进一步完善。

(二)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的改革方法,这是改革实践方法论的科学总结。

一是它将感性与理性、特殊与普遍、实践与理论、微观与宏观、遵循客观规律与发挥自觉能动性辩证地统一起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摸石头,就是要通过实践,找到不同事物发展的各种特殊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实际解决问题。顶层设计,实际上,就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找到普遍规律,在道路、方向、精神、力量等问题上提供指导;摸着石头过河体现了经验的形成过程,而顶层设计主要体现的是经验的升华并指导实践的过程;摸着石头过河侧重于遵循客观规律,里面蕴涵着能动性,顶层设计侧重于能动性,里面蕴涵着尊重客观规律;摸着石头过河有基本原理、道路、方向的指导,顶层设计通过摸着石头过河得到丰富、完善和升华。如,我们党在形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就在摸着石头过河,先是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后来,逐步增加了政治文明、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摸着石头过河并不是没有顶层设计的,在改革伊始,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结合中国实际的过程中,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我们看到,后者又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逐步得到了丰富完善和发展并指导着摸着石头过河。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是相互内在的,不可能将二者截然分开,割裂开来就是错误的。作为一个生产力落后、人口众多、国情独特的东方大国搞社会主义改革,是一项前无古人、在这个复杂时代充满挑战的全新事业,对重大改革措施加强可行性研究,坚持试点先行,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开,这是十分必要的。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

二是它高度概括了35年改革开放的实践。我国的改革开放就是这样先试验、后总结、再推广的不断积累过程,就是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从局部到整体的不断深化的过程,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摸着石头,着重讲的是局部、微观、战术;顶层设计,着重讲的是全局、宏观、战略。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坚持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的统一,就是坚持辩证法。

三是它的运用有坚实的基础。实际上,党的十八大阐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成功的顶层设计。其中的一些具体的制度实际上是摸着石头过河取得的成功经验,比如,十八大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在这方面就有具体的制度要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第四,《决定》从各个方面贯彻了这个方法。《决定》的十六部分就是一种顶层设计;每一部分的原则也是一种顶层设计,而每一部分的具体要求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提出和摸着石头过河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决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就是一种顶层设计,而“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又是摸着石头过河提出和摸着石头过河要解决的问题。再比如,其中的第九部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中规定:“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在这个顶层设计的指导下,“理顺城管执法体制”,提高执法和服务水平,这既是摸着石头过河提出的问题,又是需要摸着石头过河解决的问题。《决定》的其它部分都是这样。

(三)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决定》从指导思想到各方面改革,共十六个部分。改革表现了整体推进的特征:《决定》的二、三、四、五、六、七部分阐述的是经济改革;八、九、十部分阐述了政治建设;十一阐述的是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十二、十三部分阐述的是社会建设;十四阐述的是生态文明建设;十五部分讲国防和军队改革;十六部分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每一方面的内容也很全面。因为上述部分是紧密联系的,只有整体推进,才能更好地局部推进,这是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观的体现。

一是全面深化改革有重点、重点突破。就“五位一体”来看,经济是重点,它在《决定》中与其它部分比较也占了最大篇幅,在《决定》的十六个部分中,经济占了六个部分。《决定》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11]重点是经济,重点中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突破点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因此,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就有了方向:如“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支配,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12]《决定》提出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13]等等。

二是《决定》在具体改革内容方面有重点,有鲜明的针对性。如在第二部分里提出“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进一步打破各种形式的行政垄断”、“国有资本继续控股经营的自然垄断行业,实行以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特许经营、政府监管为主要内容的改革”。[14]又如,第五部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中“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审核预算的重点由平衡状态、赤字规模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15]再如,第十三部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中,在支持和发展这类组织上,“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16]等等。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既积极,又稳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将极大地推进改革全面深入。

三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逻辑清晰。《决定》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17]以发展经济为牵引力,这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也是对发达国家发展道路的总结,又是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实际经验的总结;既有理论支撑,又有实践证明;既有清晰的逻辑,又有切实有效的部署。

三、改革精神表现出全面性、坚定性和自信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有以下特点:

一是它突出了全面改革的精神。全会《决定》十六个方面,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事业、社会治理、生态文明、军事、党的建设等诸多方面。这表现了中央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求真务实、实干兴邦的精神。

二是它表现了改革的坚定决心。改革“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当前,需要改革的深层问题还不少: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我国科学技术创新的能力不强,产业结构还是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较多的体制机制障碍制约着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依然很艰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依然突出,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居民收入分配较大的差距还没有真正解决;社会矛盾有增多的趋势,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有一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有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的现象;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还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有少数党员干部缺乏理想信念、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奢侈浪费问题的解决还须要下大力气,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面对攻坚期和深水区,三中全会明确强调:“必须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18]全党充分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19],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20]首先,我们看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充分看到了改革开放是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泉。其次,因为实践的发展和思想的不断解放,所以,改革开放是不会停止的。这里就明确了改革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建设过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再次,紧密地将实践、解放思想、改革统一起来,又进一步发展了党的十八大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党中央的这种决心和勇气是中国古代、近代一切改革运动所没有的。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他们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这种决心和勇气,他们的改革不能攻坚克难,往往因阻力半途而废。党中央有这种决心和勇气,因为,第一,党深刻地认识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重要性。三十五年的实践雄辩证明,改革开放是中国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康庄大道。习近平总书记说,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这种决心和信心来源于几十年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来源于深厚的实践基础和巨大的成就,绝不是空中楼阁。第二,党中央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担当。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宣示:“全党同志的重托,全国各族人民的期望,是对我们做好工作的巨大鼓舞,也是我们肩上的重大责任。这个重大责任,就是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重道远。我们一定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21]在一次政治局会议上,他强调:“中央政治局的同志必须有天下为公的宽阔胸襟,摒弃任何私心杂念,把为全中国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唯一的追求,为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鞠躬尽瘁。”[22]这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担当。

三是它对改革具有充分的信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23]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之前没有多少实践基础,而十八届三中全会有了35年丰富的实践基础。

四是它注意改革精神的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这就为落实改革措施提供了组织保证。

参考文献:

[1][5][6][7][8][9][10][11][12][13][14][15][16][17][18][20][2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6.32.39.3.49.50.5.6.11.10.19.50.5.7.2.2.

[2][3][4][19][21][22]何毅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14.22.3.8-9.9.

作者单位: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责任编辑:袁志平

猜你喜欢
新特点
大学生心理发展新的特点与教育对策
当前反腐败斗争的新形势新特点研究
关于国际经济合作的新特点及中国的对策
新媒体环境下的主持传播格局演变
电视新闻播音语言的新样式和新特点
基于田径发展新特点的中学业余田径训练研究
中美俄战略关系新态势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外党际交流的新特点
现代女装设计中图案应用的新特点
2014年度陕西网络传播十大案例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