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杉杉
摘 要: 要想让学生把文本中学到的语言材料、表达方式乃至修辞运用于新的语言环境中,并仿中有创,就需要教师智慧地抓住阅读教学与说话写话的点。
关键词: 挖掘教材 创设情境 语文教学 读写结合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与说话写话有千万个接触点,教学时要慧眼识才,抓住结合点,促使学生把在语文中学到的语言材料、表达方式乃至修辞运用于新的语言环境中,并逐步仿中有创,培养运用创新的能力。”“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这一要求真正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但在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在教中和许多学生在学中,却常把“读”与“写”分隔开来,以致学生学了若干文章,结果还不会写文章。如果读与写的结合真能落到实处,就能彻底改变目前许多班级考试之前背作文,考试时候默作文,大量作文雷同的尴尬局面,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一、从摘抄积累入手,利用教材,落实读写结合
“厚积言有物,百练笔生花”,只有吸收才能倾吐。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和学生一起找出文中的好词、好句、好段抄写在积累本上,要求学生背诵。但我发现孩子们虽会写能默,可是在表达上恰当地运用却很难。为使学生学以致用,我通常的做法是分两步走。一是造句,每次学习新词我都设计一个说话训练环节。比如《花钟》一课,我们学了“鲜花朵朵”、“争奇斗艳”等词语,我鼓励孩子如果能用上一个词说一句话口头表扬,如果能用上两个或两个以上词语(包括以前学过的词语)可以得到“笑脸”奖励。一个孩子说:“春天,公园里鲜花朵朵。”另一个孩子受了启发,立即站起来说:“春天公园里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我和妈妈都想去公园玩。”在他们的带动下,许多孩子纷纷举手,虽然他们明显在模仿,但是他们却逐步尝试把知识内化迁移,为己所用。二是拓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应用我们平时的积累,我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要求学生在课前充分准备,把看到的故事,听来的故事,家中校园的事情,以及广播电视里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如果用上词语、名人名言、比喻句和拟人句等加倍得分,以上做法一方面是让学生真正弄懂它们的意思,学会把它们自然地运用到语言环境中。另一方面其他同学在别人的信息中获得借鉴和提示,促进学生对好词佳句的理解和运用,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深入挖掘教材,寻找读写结合的生成点
(一)“作文由不会写到会写,由写不好到能够写好,都要经过由仿写到创作的过程”。从仿写入手,利用教材,落实读写结合,是学生学会作文的捷径。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很好范文。这就要求教师认真研读每个单元的训练目标和园地中的习作要求,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比如刚刚学过的《放风筝》一课,第三段是这样的: “我们去放风筝,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托”、“牵”、“奔跑”、“翩翩飞舞”这一连串描写放风筝的词语及那声“放”把学生带入了画面。我引导学生分析:“我们之所以看到了栩栩如生的人物,仿佛看到和参加了真实的活动,就是因为有了这些动作和语言上的细节描写,老师希望你们把在书中学到的方法用到你的习作中。”文章的结尾“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我让学生续写接下来的故事。一部分同学写成流水账,他们还没真正明白细节,无法在习作中应用。但三分之一的学生让我看到了丝丝希望。一个孩子写道:“他们找到了风筝,他们由垂头丧气一下子变成了笑容满面。”他终于把文中学到的词用到自己的习作中了。一个孩子写道:“他们去那个房子找风筝,找啊找啊,终于找到他们的风筝了,大家高兴得都跳起来了,可是风筝已经被水冲坏了,可他们没有放弃,大家把风筝用火烘干了,一个孩子用手托着,另一个用劲牵着线,放声‘放,风筝又一次凌空飞起了!”虽然没有多少创新,但能把自己的思考与文本精彩部分自然融合在一起。
三、从生活入手,利用教材,落实读写结合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叶老的话揭示了生活与作文的关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所以我们在学习《秋天的雨》这一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句子给人的感觉这么美?孩子们说作者用了比喻句,我接着引导大家学习作者的方法,说说我们家乡美丽的秋天,如果你认为同学说得不完整可以补充。因为大家都在农村长大,对秋天的景物特别熟悉,大家有话可说,兴趣高涨,一个学生说:“大白菜又白又胖。”另一个孩子补充道:“菜叶像一把把绿色的小扇子。”话题打开了,大家畅所欲言,另一个说:“萝卜穿着红色的外衣,梳着绿色的小辫子,要是吹来一阵风,小辫就翩翩起舞。”一个孩子笑嘻嘻地说:“如果把萝卜的小辫子拔下来,就像个小手榴弹,吃在嘴里,咔嚓一声,又脆又甜。”我和孩子们一起笑,心里很甜蜜。
四、创设情境,利用教材,落实读写结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努力创设一种欢乐的情境,让学生对习作产生兴趣,这样才能事半功倍”。《蜜蜂》一课有这样一段话:“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了……”“冲”、“脸红红的”、“高声喊”……让我们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小女孩,我即兴进行了一个表演,让学生学习作者关于动作、语言、神态细节细写的方法,认真观察我,先说后写,几十字即可。我假装肚子疼,蹲在地上,孩子们特别有兴趣,一个孩子说:“老师很痛苦。另一个说:“老师肚子疼,还皱着眉,我想是老师肚子里有虫子了吧?”我引导学生一定要说出老师的神态、动作、语言及想法,最好用上我们学过的词语。一个孩子写道:“老师突然间皱起了眉头,脸红红的,咧着嘴,龇着牙,双手捂着肚子,慢慢地蹲下了,我想教师是不是吃了过期的产品,坏肚子了呢?”
语文学科最根本的特点之一就是“工具性”。只要老师在教材上多下工夫,充分利用好这一“工具”,孩子们的综合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韩树培.听、说、读、写教学研究.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0.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