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努力培养审美能力

2016-12-05 08:07范亚超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29期
关键词:挖掘教材鉴赏力审美能力

范亚超

摘 要:“美是生活,美亦是精神的显现”。的确如实,美在我们的生活中俯拾即是。而真正体验美,就必须对周围的人、事、物有一定感受力鉴赏力。

关键词:挖掘教材 审美能力 鉴赏力

我们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教学大纲也就明确指出这一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语文是一种语言艺术,它不像其他艺术品那样直接诉诸人的感官,而是用感觉、知觉富有联系的、理解性与情绪相统一的语言词语,以唤起人们的联想,造成鲜明的艺术形象。现行的语文教材汇集了更多的艺术形象,撷取了多姿多彩的内容,在学生面前展示了一个无比广阔的美的天地。语文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充分运用语言艺术的瑰宝,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内容十分丰富。美学家席勒言:“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就是审美教育的任务。”那如何授学生一把金钥是呢,我仅就自己的新学实践谈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利用课文中的图片、文字、从客观方面引导学生认识美

新教材不同于旧教材的特点之一就是图文并茂。“美”的特征显而易见,从整本书的印刷、设计、装帧来看,都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学生一接触到如此精美的书本,就会感受到非常强烈的美感。基本上每篇课文都有插图配置。仅从第四册统计,图片达到三十五幅。

所谓的美,从某一角度而言,是客观方面某些事物、 性质和形状适合主观方面的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特质。我们可以从感观上利用这种美的特质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在《岳阳楼记》教学中,我让学生从观察描绘洞庭湖的晴天景色的图片入手,发挥充分的想象力,再来体会文言文对句,这样课文优美的含蓄、错落有致的词句理解得非常深刻,课文背诵这一教学目标也就轻而易举地落实了。比如在讲解《苏州园林》的时候,先给学生们播放一下苏州园林的视频,再用挂图,最后把苏州园林不同季节的国画的大型图片挂起来让学生们欣赏,把学生们带进一个不同艺术风格的境界。结果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课堂趣味大增,为课堂愉快教学作了一个引子。

二、创造课堂教学的意境美,从情感方面培养美学情趣

意境是客观与主观相熔铸的产物。意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交融。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是物借心的形象表现情趣。换句话,美就是主容观的统一,美不但形于表,往往还寓情于内的特点。只有经过心灵的创造才能真正找到美。而初中生鉴赏能力尚未形成,对情的体会不够深切,往往朗读也流于和尚念经式,极其需要语文教师创造意境美,带他们走入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我在《小桔灯》教学中尝试两种办法,深切体会到了创造意境教学的好收效。我一是采用提问式导入新课,另一方法则是挖掘教材的精髓,课堂一开始就创造意境(有感情地朗读“我提着这灵巧的小桔灯……”一段,以克莱德曼钢琴曲为基调,用幻灯机展示“我”提小桔灯回家走在黑暗山路上的画面) ,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小桔灯朦胧桔红的光给“我”带来的光明,小姑娘精神给“我”的鼓舞,结果后者收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这意境引起了人的美感,唤起了学生的情感特征,情中有景,景中有情,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

我认为有声朗读是创造意境的最佳途径,可采取听录音、范读、 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有声朗读凭借朗读的语调、节奏、情感等要素来创造意境,领会语言的意蕴,或高昂,或深沉,或奔放……作家的情感体现得淋漓尽致,深深感染读者。还可通过讲述、描绘、论证、板书等创造意境,现在的电化设备更是如虎添翼。

三、启迪学生鉴赏课文中的人物美,陶冶学生美的情操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触动人物的感情深处,充分挖掘人物的性格美、心灵美、来震撼学生内心深处,从审美角度实现德育目标。记叙文中的人物形象寄托了作者的用心,人物形象美是社会美的集中表现,心灵美又是人物形象美的灵魂。我们从细节描写上引导学生分析人物,鉴赏人物性格,懂得其善美,假丑恶的道理,心灵受到净化。学生有了审美能力就会“如入芝兰室,久而自芳也”,对他的自身素质的塑造就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正如教育界前辈们所说的“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

总而言之,充分利用教材,从内容上挖掘其深度,感受语言的美和意蕴,领会作品形象,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好的审美教育能以美感人,以情动人,使受教育者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感情上产生共鸣,性情上得到陶冶,久而久之形成良好的品德和个性。

猜你喜欢
挖掘教材鉴赏力审美能力
新时期地方高校与乡镇小学美育课程协同发展的研究
智识上的鉴别力
智识上的鉴别力
智识上的鉴别力
怎样进行汉语拼音的教学
纵观全局 把握细节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艺术体操教学中提高审美能力的途径探索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