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姗
摘 要 文章从黄炎培职业教育“谋个性之发展”,“使有业者乐业”的教育目的观来看当前职业教育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探讨了职业教育在实践中具体应该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职业教育 人的全面发展 个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be Based on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Human
WANG Shan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Research Center,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014)
Abstract This paper from Huang Yanpei vocational education "personality and development", "make the workers love work"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perspective view of the necessity and possibility of the current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comprehensive human development as the goal, and to explore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practice how should the concrete realization of comprehensive human development.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human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ndividual development
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的社会性功能已深入人心。人们普遍认为,职业教育在开发人力资源、发展社会经济、稳定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大家都忽视了职业教育的个体性功能,它在挖掘人的内在潜力、充实自我生活、促使个性自由全面发展等方面也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由于教育实践中存在着这种认识上的偏差,所以我们很有必要重温我国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重新解读黄炎培“谋个性之发展”,“使有业者乐业”的目的观。以此来帮助我们树立尊重主体意识、注重个性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目的,也为我们更好地兴办职业教育做好思想理论的指导工作。
1 “谋个性之发展”“使有业者乐业”的教育目的观
黄炎培关于职业教育的目的的较为完整的表述是在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建之时,他提出了:“职业教育的目的:一、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做准备;三、为个人服务于社会做准备;四、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做准备;其终极目标是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①
黄炎培分别把“谋个性之发展”“使有业者乐业”列为职业教育目的之首和尾,其中寓意深刻。“谋个性之发展”,是20世纪20年代黄炎培既提出教育为谋生做准备、为服务社会做准备、为社会国家增进生产力做准备之后又重点提出的目的观,它是一种强调个体身心和谐发展的目的观。具体是指职业教育一方面通过传授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教授具体化专门化的技能技巧使学生为适应某一工作做准备,满足其身体物质方面低层次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指通过人格魅力的熏陶,智慧情操的培育和天性爱好的引发,满足其心灵精神方面高层次的需求。
“使有业者乐业”也是一种人性化的教育目的观。它是指职业教育一方面通过培养人才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每个个体就会因此享受到社会的恩宠,而增加其幸福感,逐渐达到“乐业”的境界;另一方面还通过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使人形成良好的道德智能—— “敬业乐群”,使人对所习之职业具嗜好心,所任之事业具责任心,具优美和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之精神,逐渐从“有业”的需求达到“乐业”的享受。
黄炎培“谋个性之发展”“使有业者乐业”的教育目的观虽然从理论上揭示了职业教育的本质,从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办学中也进行了实践性的尝试。但是在当时百业待兴,民生凋敝,政治黑暗的社会条件下,这种关注人自身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是不可能实现的,它只能被无情地扼杀在民族、国家大命运的摇篮里。
2 现代职业教育以育全面发展的人为本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2.1 育全面发展的人的必要性
首先,现代社会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与职业流动的加剧,信息化知识化时代的到来,客观上要求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如今市场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也相应做出变化,职业需求的方向在随之千变万化,这个处于变化中的社会更需要能以不变应万变的有综合素质的高科技人才,而不是那些仅有一技在身的专才。这就对职业教育的育人理念提出了新的挑战。
其次,现代职业教育如要保证自身健康稳定地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其必然的选择。随着职业学校的蓬勃发展,实际教育活动中也逐渐暴露出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个突出的问题是:长久以来,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功能的认识习惯于用纯功利的价值观来分析,单纯以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贡献尺度来衡量职业教育水平,更多地强调职业教育为经济服务的社会性功能,而对其所具有的作为一种教育活动的核心功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似乎有些忽视。这导致学校成了职业养成所,学生成了商业经济的附庸,学校发展也走向了困境。
2.2 育全面发展的人的可能性
2.2.1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理论上的可能性
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观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的全面发展,从深层次上讲,应该是指一个人在志趣、道德、个性等方面的发展,即作为一个真正的“完整的”“全面性”的人的发展,而且是每个社会成员得到自由的、充分的发展。我们当前的教育方针也指出: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教育理论与之相符合,与之俱进,即职业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理应确立与大局相一致的目的观。endprint
2.2.2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现实上的保障性
首先,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改善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成果的极大丰富,教育的发展有了更强大的后盾。学校设施的现代化、师资力量的提高与教学媒体教具的科学化在一定程度上不再受限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其次,制度的日益完善为人全面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市场经济中主体的多元化为每一个人提供了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的机会;政治制度的民主化克服了过去高度集权化的政治体制,使每个人的权利都能得到保障,使每个人都拥有公平发展的机会。当然,有必要指出,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确实是一种高层次的理想。虽然我们谈及了全面发展的可能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在现实的教育中,我们就能很有效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也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历史实践进程。
3 现代职业教育应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上文深刻地论述了职业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必要性与可能性。那么,理性地回到研究的起点和本源,职业教育到底应该怎样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1 转变教育观念,适应社会的变迁
转变教育观念,确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职业教育目的观。这要求学校不仅要教授学生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性知识和技能,还要进一步强化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学生职业道德水平,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提倡学生的终身学习。现实社会中,无论何种教育层次的人,在一定教育阶段所受到的教育总是有限的,面对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绝大多数人的发展速度都会落后于现实的更新速度,这就需要我们依靠多种受教育形式来完善知识或技能结构,依靠多种生活的历练来获得心灵的成长,学会如何关注“人事”(知识技能层面)、“人心”(情感态度层面)和“人文”(信仰精神气质层面),以适应社会和生活的变化带来的考验。让人不断地追求自身的全面发展,让人无限地接近全面发展。
3.2 丰富职业教育的内容,调适个性的发展
丰富职业教育的内容,学校可以根据人的发展潜力、兴趣取向及社会客观需求来培养具有丰富个性的人才。具体可以从改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课程。例如:针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差,职业道德和诚信意识缺失等现实问题,可以开设相关课程重点解决学生诸如此类的问题。
注释
① 成思危,陈广庆.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文萃[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