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丽丽
摘 要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今天,英语渐渐成为最重要的语言。可是对于大多数在校大学生而言,他们本都应该掌握了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可其中不少仍然不能够有效地使用这门语言。这是由于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交互作用,也忽视了英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的本质。本文从二语习得的理论出发试图探讨大学英语课堂互动教学模式,以求达到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最优化,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关键词 大学英语 课堂互动 英语教学 二语习得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On College English Classroom Interaction Teaching Model
JIAN Lili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College, Wuhan, Hubei 430079)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deepening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enormous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the past of three decades. As a result of frequent foreign econo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s, English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common language. Most college students who should have grasped good communication skills, nevertheless, still can not effectively use the language. This is due to the traditional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mode which not only largely ignored the multilateral and multilayer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e classroom, but also neglected the essence of English as a communicative tool. Accordingly,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interactive teaching mode in college English classroo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nglish teaching and to provide effective and appropriate English teaching methods for teachers so as to achieve optimal teaching designs and implementation, thus enhancing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to use the English language.
Key words English; classroom interaction; English teach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 大學英语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1.1 Krashen语言输入假设理论
“输入假设”(input hypothesis)认为,所谓的二语习得就是通过获得比自己现有语言水平略高的语言输入。学习者通过和获得略高于现有语言水平的语言输可以增强对语言的感悟力。二语习得的固定公式为“i+1”,“i”表示语言习得者现有的语言水平,假设语言习得者获得的略高于现有语言水平的语言输入为“i”,再加上其获得的一定数量的理解能力为(i+1),这样就成功地获得了二语习得。(Krashen. S.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 ,1985)
1.2 Swain语言输出假设理论
与Krashen提出的语言输出理论相对应的是由Swain提出的“输出假设”(output hypothesis) 该理论认为,学习者在理解输入的语言的过程中可能没有理解这门第二外语的语法知识,可在进行语言输出的同时又必须要合乎语法。学习者如果被动地进行语言输出的交流活动,其对二语的理解能力为最佳状态,这时的语言输出也最合乎语法。(Swain, M. The output hypothesis: just speaking and writing arent enough, 1993,50 (1) 158-164)
1.3 Long课堂互动假设理论
1981年Long提出了课堂互动假设理论。该理论是针对语言学习者在语言输出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理解偏差和相互误解的问题而提出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双方有效沟通,互动交流。在他提出的“课堂互动假设”理论中,他指出互动假设为二语习得者提供了互动交流沟通,互动纠正语法错误的机会,从而提高语言输出的质量。(Long, M. & C. Methodological issues in interlanguage studies,1984)
2 课堂交流互动教学模式的特征及类型
课堂教学实际上是教师与学生进行语言交流的过程,也就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加深了对语言输入的理解,又进行了有效的语言输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形式分为师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这三种形式。课堂交流互动教学模式促进二语习得的途径主要有两种:第一是二语习得者先获得对第二外语的理解和感悟能力;第二是在理解了一定数量的语言输入的基础上,大胆进行语言输出的尝试。(Holliday, M. A. K. Explorations in the Functions of Language,1973)在大学英语课堂互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互动模式:
2.1 表演角色
表演角色(role play)最常见的一种模仿真实语境进行交流的课堂活动。通过创设不同的情景,教师要求学生按照情景需要来分配各种角色,编对话或排话剧等新颖别致的课堂互动交流活动。在进行这些课堂交流活动之前,教师要求学生先深入透彻地理解课文的中心大意,然后尽量在对话和话剧剧本中运用课文中的核心词汇及短语,并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尽情融入到对话和话剧构建的情景之中。例如《New College English 》(Second Edition)第三册第七单元的课文:“Life of a Salesman.”
Bill Porter: Spices?
Woman: No.Maybe nothing today, Bill.
Bill Porter: Pepper?
Woman: No.
Bill Porter: Laundry soap?
Woman: Hmm.
Bill Porter: Say, (Porter stops and smells blood) arent you about but of soap. Thats what you bought last time. You ought to be out right about now.
Woman: You are right, Bill. Ill take one.
这是一篇故事情节性很强的小说,如果将它改编成话剧剧本并让学生分配好角色将其表演出来,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大学英语的兴趣,而且能够加深学生对语言输入的理解感悟能力,在透彻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也提高了语言输出的口语表达能力。
2.2 分组讨论
分组讨论是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交流互动方式。教师按照每堂课具体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来设计不同形式的课堂讨论活动。可以按照学生座位顺序,将全班分为若干小组来进行话题式讨论,然后从每个小组选出代表来给其他同学演示他们讨论的结果。教师可以依据“课前热身活动-(Warming-up Activity)-课中演示(Presentation)-课后评价(Evaluation)”的教学步骤来安排教学:
(1)课前热身活动(Warming-up Activity):在每个单元课文学习之前先要求学生根据每单元的话题做一些热身活动,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或让学生自由组合搭档来展开活动。课前热身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小组讨论、主题辩论、采访、编对话、表演角色、演话剧等等。
(2)课中演示(Preparation):在进行完课前热身活动后,教师要求学生从每个小组中选出若干名学生代表来演示他们课前活动的成果,每个小组表演的时间为10~15分钟,可以借助多媒体或一些辅助性的表演道具。
(3)课后评价(Evaluation):每个小组表演完之后,教师按照事先规定的评价标准给每个小组的表演评分,并点评每组学生的优缺点,最后评选出表现最佳的小组。
2.3 主题辩论
大学英语课堂活动中除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讨论外,还可以开展全班性的主题辩论。但是,要想让主题辩论这一互动教学模式真正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最佳的效果,教师在课前应做好如下准备工作:首先,坚持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文秋芳强调要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是任务的实践者。(文秋芳. 二语习得重点问题研究,2010)其次,节选的话题要尽量与学生的现有语言水平相当,尽量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选好恰当合适的话题能够确保课堂互动教学活动顺利有效地进行,达到教师预期的效果。再次,在主持辩论赛的过程中,教师在关注双方主辩手的同时,要注意观察其他同学的表现,鼓励其他同学积极地为各自一方的辩手提供论据,使全班同学都能融入到課堂互动活动中来。
2.4 课文复述
复述课文是英语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针对大学英语课堂互动活动的课文复述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1)变换人称时态。如果课文原文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复述时要转变为第二人称;如果是用第二人称写的,复述时要转变为第三人称。以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二版)第三册第四单元 “Was Einstein A Space Alien”这篇课文为例,原文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复述时要转变为第三人称。(2)变换文章结构和文体。为了加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变换文章的结构和改变文章的体裁。以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二版)第二册第三单元“Father Know Better Than That”这篇课文为例,原文是整篇人物对话的话剧剧本,那么复述课文时则需要将其改写成以时间顺序和场景变换来记叙的叙述文体。
3 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启示
3.1为课堂中心,双向交际,提高语言输出效率
在过去陈旧传统的英语课堂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以教师讲授讲解语法知识为主,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语言输入。研究证明,以学生为课堂中心,教师和学生双向交际的互动课堂模式更有利于二语习得。
3.2 多样、新颖独特的课堂互动活动,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无论是口头形式的语言输出,比如扮演角色、分组讨论、班级辩论、课文复述,还是书面形式的语言输出,比如写作文、做翻譯、编话剧剧本等等,都可以起到提高学生参与意识的作用。
3.3 反馈学生语言输出,多多鼓励学生,宽容对待学生犯的错误
针对学生的语言输出,教师应及时给出反馈评价意见,宽容地对待学生犯的错误,以增强他们学习大学英语的自信心。
综上所述,大学英语课堂互动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增强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进而提高他们二语习得的语言输入和输出的效率。因此,教师应该努力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更多地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以求达到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最优化,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Holliday, M. A. K. Explorations in the Functions of Language [M]. London: Edward Arnold,1973.
[2] Long, M. & C. Methodological issues in interlanguage studies: An interactionist perspective [A]. In A. Davies, C. Criper, & A. Howatt (eds.). Interlanguage [C].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1984.
[3] Krashen. S.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 [M]. London:Longman, 1985.
[4] Swain, M. The output hypothesis: just speaking and writing arent enough [J]. The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 1993,50 (1) 158-164.
[5] 文秋芳. 二语习得重点问题研究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6] 杨连瑞、张德禄. 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