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冬梅
【摘 要】文本阅读三部曲,亲近文字,读出文章写什么,走走进文本,读出“怎么写”走近作者,读出“为什么写”走近作者;读出“为什么写”范读,读出作品的情感之美朗读,读出文章的意境之美诵读,读出学生的个性之美齐读,语文课上的天籁之音齐读,语文课靓丽的风景线品读。
【关键词】文本阅读;范读 ;朗读 ;诵读;齐读;品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所以语文课的第一步是阅读,只有这样才能向下一步的学习迈进,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必须重视一个“读”字,如何指导学生去读呢?
一、文本阅读三部曲,逐步深入由表及里
1.亲近文字,读出文章“写什么”
在语文课上,每接触到一篇新的作品,首先让学生去阅读,一人一段赛读,做到:读准字音,读准句读,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不重复。当堂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错误的及时纠正,读后再交流感悟,说一说这篇文章的要义是什么?想象作者要传达什么样的内容,解决文章“写什么”的问题。
2.走进文本,读出“怎么写”
当学生完成了对语言文字的阅读,读懂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就可以引领学生去自由阅读,读出文章的美,读出文章的特色,去品读欣赏自己喜欢的字词句段,看一看作者如何布局谋篇,如何表达立意,让学生在读中欣赏、感悟、理解、点评,画一画,写一写,说一说,议一议。这一次的阅读是学生与文本的深入接触,主要探究文章的写作艺术特色,可以与写作教学巧妙融合,在对文本的赏析中,让学生品味文章的高妙之处,从而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之中。
3.走近作者,读出“为什么写”
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收获,思想有所净化,情操有所陶冶去欣赏文章中的灵魂之美,也就是作者的情感与思想,就是我们要探究的文章的主旨。在了解了内容,欣赏了艺术特色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阅读,延展式的阅读,读出文章“为什么写”。在阅读时,我们要善于引领学生穿越时空,读出作者的情感,读出作者的思想,读出作者的品格,读出学生自己的独特感悟,读出学生自己的人生启迪,这是语文阅读的最高境界。
二、阅读形式多样化,感悟文章体验人生
1.范读,读出作品的情感之美
语文课所选的作品多是成人之作,而学生却是少年,凭着他们的人生阅历,一般很难读出作品的神韵。比如诗歌《乡愁》中的情怀“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这种撕心裂肺的诗句,孩子们是很难体会的,所以老师的范读,能让他们通过教师的范读体会出那种母子阴阳相隔的痛苦之情。当然这是一种诗歌的悲情之美。范读,引领学生走进语文情感大世界,去体会文学作品的情境之美。
2.朗读,读出文章的意境之美
语文课如果没有了读书的声音,就像是没有歌声的乐谱,就没有了音乐的声之美。再美的文章,如果不朗读出来,我们就感受不到它的独特的美。特别是优美的散文,诗词歌赋,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塞外奇景的辽阔意境之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高远境界之美;可以说文本中优美经典的部分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感悟其中优美的意境之美。
3.诵读,读出学生的个性之美
当学生对一篇美文达到了熟读成诵的程度,就可以向阅读的最高境界诵读发展。学生了解了文章的精华美处,情感思想,就可以通过自己对文本独特的感悟来处理作品的朗读,对文章进行诵读,也就是朗诵,在朗诵中完成对文本欣赏的升华,意境的升华。有了朗诵的欲望和情怀,他们对自己充满了自信,开始挑战自我,展现自我,闪亮自我……语文课成了他们理想的舞台,快乐的天堂。
4.齐读,语文课上的天籁之音
有的文章不适合齐读,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但是其中的经典语句、段还是可以齐读的,大家一起读,加深印象,突出重点。但是我们在欣赏诗词歌赋时,齐读是非常必要的。语文课让学生齐读优美经典的诗词歌赋,句段名篇,真是一种听觉的盛宴,犹如天籁之音,沁人心脾,绕梁三日不绝于耳畔。
5.品读,语文课靓丽的风景线
古典文学之美,犹如绮丽瑰宝,日久弥新,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艺术的璀璨,在学习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去品味欣赏,它独特的魅力,并能做到古为今用,通古博今。现代文也一样的美,朱自清的《背影》,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传承者中华民族的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品读,从语言文字到文章内容,到写作特色,到作者的情怀思想志向,都有可以欣赏品味的地方。语文课上,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所爱的地方,放飞思想,自由评赏,展示个性阅读所获,将会成为语文课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让学生出奇制胜。
总之,我们要善于引领学生走进语文的王国,去朗读,品读,诵读,研读;读出真,读出善,读出美。通过读,去发现,去欣赏,去探究,去创造。语文课堂,读为基础,读为特色,读出情感,读出思想,读出神韵,读出高雅,读出品格,读出人生价值,读出人生方向,读出自我风采,读出卓越超凡。语文课之本色——读,唯有读可以铸造语文万紫千红的春天,引领学生走进语文的天堂,追逐七彩的人生梦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学语文课程标准[G].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11
[2]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endprint